【側記】2025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三堂課-蘇弘恩|紀錄片美學-紀錄短片的發展脈絡

【側記】2025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三堂課-蘇弘恩|紀錄片美學-紀錄短片的發展脈絡

日期|2025.08.18(一)

主講|蘇弘恩導演

文字|鄭珮瓔           攝影|花蓮影視基地

 

本日課程由身為長期專注於社會議題與原住民族群議題的蘇弘恩導演主講,從一部電影的構成元素、何謂紀錄片等簡單的主題入手,由淺至深地,帶領學員們了解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並講解紀錄片的幾種類型,讓學員觀賞紀錄片後,討論彼此的想法、交流所看見的東西。

|何謂電影?何謂紀錄片?

蘇弘恩導演選擇以電影界的開山元祖《火車進站》做為今天課程的開始,「你們覺得一部電影的構成是什麼?」很快地,學員們一一回答自己的想法,如「影像」、「聲音與配樂」、「觀眾」、「不斷流動的時間」,導演則對學員們的回答表示肯定,「沒錯,你們前面幾堂都有認真上課喔。」他補充說道「剪接」也是電影的構成元素之一,而電影是雕刻時光的藝術。

「紀錄片是什麼?以影像作為媒材紀錄事件,就可以稱作紀錄片嗎?」導演首先提出紀錄片組成中三個重要的概念:一、描寫、紀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影像;二、對真實事物做創意性的處理;三、透過真實世界的事件去表達個人思想;而就算是同一件事實,由不同的導演來拍,因為每個人接觸真實事件的方式、對待事件的相處模式與個人觀點不盡相同,呈現出的成果當然也就有其多樣化的面貌,這中間的差異就能夠被稱作「創意性」。 

|觀賞紀錄片:《溫柔的誕生》

《溫柔的誕生》榮獲2023年花蓮短片創作獎的「花蓮獎」,關於一對相信自己「內在的神」的夫妻,決定用最溫柔的方式,迎接他們的孩子到來。學員討論時聚焦於影片中特別的剪輯時序與靈性主題的內核,也開始關注導演視角與畫面的選擇。蘇弘恩導演解說到,這部片沒有第三人稱的旁白、整體表現形式也較為簡單,並不需要具備很多專業知識來觀看,並且他認為這部片的導演面對自己相當誠懇,有種回到電影的本質、返璞歸真的感覺。他說,影像是很純粹的、觀眾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拍完片之後,這部片就與我無關了。」他覺得電影是「讀者中心」的,每位觀眾的生命歷程與背景不同,自然解讀的方式也不一樣。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起源於1960年代,法國導演暨人類學家Jean Rouch所拍攝的《夏日紀事》,此種電影允許拍攝者跟被攝者互動,透過導演一面參與、一面觀察,來找到合適的距離去「再現真實」,針對這點,蘇弘恩導演問道:「你們覺得紀錄片就一定是『真實』嗎?」學員們認為,真實電影可以「無限接近真實」,因為在影像的世界中「真實」很難被界定,事情在發生的當下就已經過去了,攝影機只能捕捉現實世界留下來的影像、不太可能真的重現「事實」。導演繼續說道,真實電影是拍攝者與被攝者彼此協力創作的成果,雖然兩者之間比較沒有距離感,但因為被攝者往往無法無視攝影機的存在,行為會受攝影機所影響,也會影響「真實」的成分,導演只能用拍攝跟剪輯的手法,讓觀眾感受到當下的情緒。

而「直接電影」的創始人為梅索斯兄弟(Albert Maysles、David Maysles)於1968年拍攝的《推銷員》,此類電影竭力避免對「真實」產生干擾,常常隱藏在物品後面,就有如牆上的蒼蠅不會被發現那般,但讓觀眾像處在「鑰匙孔」的位置「偷窺」,也可能讓人產生不安的感受。

|觀賞紀錄片:《山上的人》

《山上的人》榮獲2022花蓮短片創作獎之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聲音設計獎,以平淡的敘事語言,紀錄余欣蘭導演之母的上山日常,打破原住民族女性織布、男性打獵的傳統。學員們觀察到這部紀錄片的收音細微而準確,片中使用多顆類似窺探的鏡頭,像是動物在觀察她們佈置陷阱的過程,也像是「山」的視角,從中感受到獵人與大自然平穩的關係。更有學員扣回前面「真實電影」的主題,表示紀錄片中被攝者的行為似乎有受到攝影機的影響,進而對鏡頭作很多關於獸徑觀察與陷阱放置的解說。蘇弘恩導演說,這部紀錄片可以看見余欣蘭導演對個人美學的堅持,如喜歡使用定鏡與慢節奏的剪輯,因為打獵就是這樣緩慢的、平靜的,在不干擾當地環境的前提下去架設陷阱,「等待事件的發生」是這部紀錄片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觀賞紀錄片:《唯有獵人》

Bill Nichols 在 2001 年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中,將二十世紀的紀錄片發展分為六種模式作為研究基礎:詩意的模式(The Poetic Mode)、解說的模式(The Expository Mode)、觀察的模式(The Observational Mode)、參與的模式 (The Participatory Mode)、反身自省的模式(The Reflexive Mode)、表現的模式(The Performative Mode)。蘇弘恩導演以此為基礎,請學員們分享觀賞《唯有獵人》時觀察到的細節,並嘗試將此片歸類。《唯有獵人》榮獲2024年花蓮短片創作獎的評審團特別獎,是比利時導演Joeri Verbesselt的作品,展示太魯閣族獵人的生活切片,與他們和自然林野共生的樣態。

學員們對於此片的歸類想法不一,蘇弘恩導演也說,現在紀錄片的拍攝趨勢大多是混合類型、結合劇情或實驗的手法與新科技的運用(VR等),很難將其歸類於某種特定的類型,更多是感受整個鏡頭跟情境,他認為《唯有獵人》中的Gaya習俗傳承性與神秘性就是透過獨特的鏡頭語言傳達給觀眾。

|多看、多聽、多嘗試

「學會怎麼拍之前,一定要學會怎麼『看』。」在今天的課程尾聲,蘇弘恩導演最後對大家這麼說道。他鼓勵學員們多看電影、多閱讀,並且找到自己喜歡的導演,進而拓展自己的眼界、確立自己喜歡的敘事風格。當然最重要的是,紀錄片拍攝並不難,一支手機就能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