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5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二堂課-黃丹琪|劇情片美學-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
日期|2025.08.12(二)
主講|黃丹琪導演
文字|徐希絜 攝影|花蓮影視基地
第二堂課主題為「劇情片美學—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邀請導演黃丹琪向同學們分享劇情片的敘事手法。電影的形式和手法不斷變化,在影像世界中並不存在標準答案,黃丹琪老師鼓勵學員們踴躍發言、發揮想像,同時強調今天分享的知識和經驗都能被運用與被改變,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影像創作是開放的,每個人看見的事物不同,感受也會隨之改變。
|故事的必要元素為何?
課程一開始,丹琪老師請學員們列出「故事」的必要元素:角色、背景設定、劇情、語言、互動⋯⋯眼看同學們陷入瓶頸,她便以小紅帽為例,追問故事裡還有什麼元素?結局、衝突、目標、關鍵道具、思想、觀眾⋯⋯學員們紛紛給出答案。當各種元素差不多都被提及後,老師又反過來請大家思考:哪些元素其實是非必要的?結局、對話、思想,同學們各自提出不同意見。
討論告一段落後,老師帶出「說故事的原則」。故事中的角色,隨時間推進必定有所行動,直到敘事結束。如果整部電影裡,小紅帽只是走在森林裡什麼都沒發生,觀眾大概無法接受。「那你們會想看到什麼?」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想看小紅帽唱音樂劇、摘西瓜⋯⋯不管小紅帽有何遭遇,角色一定會有行動。而「行動」往往伴隨「困難」,跨越困難的過程,正是好故事吸引人的地方。當角色經歷這些事件後,想法與生活可能都會有所改變,並在變化之後再度達到某種平衡。
接著,丹琪老師介紹角色的「外在想要」與「內在想要」。外在是角色自覺的目標,內在則是不自覺的渴望,取決於故事的寫法。有些角色從頭到尾都未明白自己的內心需求,有些則會在故事結尾得到成長與改變。老師指出,這和人其實有點類似:「人往往不會把自己看得這麼清楚。但是在故事裡面,我們要推著角色去面對這些事情。」她小做總結,播放《我的意外爸爸》片段,請同學討論片中「爸爸」的內外在需求,以及能否同理、喜歡這個角色。結果顯示,多數同學能同理,但真正喜歡的卻不多。丹琪老師以此為例,說明故事中的角色塑造。創作者可以選擇是否創造一名討喜的角色,但若觀眾無法同理角色,故事就很難看下去。在描寫角色時,若能體現他的一體兩面,故事自然更具亮點。
而後,老師介紹三幕劇結構,再度以小紅帽為例,請同學拼湊各幕的元素。第一幕建立起世界觀、介紹角色與背景,並略微帶出角色困境,讓觀眾對第二幕有所期待。第二幕則發生衝突。同學們天馬行空,甚至發展出小紅帽因毆打鱷魚而被動保局提告的劇情。老師笑說,角色可能遭遇預料之外的事件,或以意料之外的方式達成目的,劇情正因這些意外和衝突而推進。第三幕則是問題的解決,不一定是大和解的圓滿結局,而是讓角色面對真正的考驗,不論成功與否,角色是否有所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整體而言,故事是通過角色一層層的行動累積而成,其中傳達著創作者的話語,以及價值觀的選擇。
|拍攝現場觀摩
丹琪老師帶領學員前往鐵道園區二館,觀摩「片場誕生術:從無到有的電影美術與拍攝實戰」工作坊的劇情短片拍攝。拍攝地點設在二館的拘留所場景,演員、攝影與導演在場內作業,導師、其他組別與工作人員則在外頭透過螢幕觀看。丹琪老師讓學員們也圍上前觀察,並小聲講解片場狀況,提醒大家留意片場的運作與導演的角色。
回到課堂,丹琪老師以剛才片場的情況,說明電影所需的基本元素:導演、演員、攝影、美術、燈光⋯⋯。有時,風、雨和陽光也能成為大自然的禮物,能夠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畫面,而如何掌握這些變化,便是導演的挑戰。
電影中,造型、場景、色調、畫面構圖、空間關係和人物互動,都能更完善的詮釋劇本中的文字。導演必須在各部門之間協調溝通,融合各種元素,並將其化學反應傳達給觀眾。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導演手中,必然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學員互動與場面調度介紹
為了體現角色走位如何影響敘事,丹琪老師請兩位同學上台示範,在場地中四處走動。從互動中可見,雖然兩人沒有表演任何情緒,但僅憑移動的速度與彼此的距離,觀眾就能對他們的關係產生不同想像。同一個劇本,因速度與距離的變化,呈現出的效果便會完全不同。第二組同學的示範則加上台詞,在相同走位的基礎上,加入一句「為什麼?」便讓兩人的關係氛圍再度改變。老師笑說,原本想讓他們說「我愛你」,因擔心兩人笑場而作罷。這也顯示出台詞與空間關係的相互影響。
在說明演員調度後,丹琪老師進一步介紹分鏡與景框。景框分為大遠景、遠景、全景、中景、特寫、大特寫;鏡頭則包含定鏡、手持攝影、Tilt up、Tilt down,以及仰、俯視角等。老師透過不同電影的劇照和片段,展示各種景框的畫面、長鏡頭的運鏡手法,以及不同視角能帶給觀眾的情緒。最後,老師談到電影「看不見的魔法」──蒙太奇。當兩個鏡頭或兩場戲並置時,相同畫面接續不同畫面,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
|短片賞析與討論
在分組討論環節,丹琪老師播放劇情短片《亮亮與噴子》和《也許這個故事叫做護唇膏》,讓學員們針對影片劇情分享感想,並討論兩支短片的敘事手法差異。丹琪老師指出,選擇這兩部短片的原因有二:一是敘事手法差異大,但所呈現的故事都是「可信」的。創作時可以風格化或帶廣告感,誇張的演出、諷刺的手法亦可,關鍵是要使觀眾相信這個世界。二是角色塑造清楚完整,動機明確。即使短片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結構仍重要。三幕劇是一種工具,可幫助梳理人物、動機與衝突,也能用以檢視故事的脈絡,但並非創作的公式。
課堂尾聲,丹琪老師與學員討論「是什麼讓故事特別?」這個創作思考。首先,身為創作者,為何這個故事非我拍不可?我和別人有何不同?其次,為什麼需要講這個故事?為什麼想要寫出來?第三,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今天拍的這個故事,是 2025 年的台灣非講不可的故事?最後,為什麼非拍成影片不可?影片有什麼跟小說、圖畫、散文有何不同?
丹琪老師期望,大家未來當完短片創作獎的評審,如果想自己創作,可以想想看這些問題。「這有助於讓故事真正成為『你的故事』。」她再次提醒,課堂上所有的討論,沒有一定的對錯,意見各異才是最理想的狀況。觀看影像的好處在於,重看時可發現未注意的細節,或透過與其他觀眾交流,得到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