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5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四堂課-黃信堯|評審都在看什麼
日期|2025.08.19(二)
主講|黃信堯導演
文字|廖翊晴 攝影|花蓮影視基地
|影像普及與「以片論片」
青少年評審團的第四堂課邀請了黃信堯導演擔任講師。課程一開始,他先以「影像普及化」作為引言,帶領學員理解影像創作與評審的差異,並指出在影像競賽中,導演所附上的文字說明通常不會提供給評審參考,因此「以片論片」顯得格外重要,導演若要傳達思想、表達情感,都必須確實投注於影像之中,讓觀眾能夠直接在畫面中讀取訊息,而非依靠額外的文字輔助。
|評審標準的拆解
接下來,黃信堯導演細緻地為學員逐項說明影展評審的主要標準,包括故事情節、演技表演、導演技巧、視覺效果與攝影、音樂與聲效、剪輯與節奏,以及主題深度與社會影響。
關於演技表演他強調,電影只要選對演出者,作品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對初學者來說,若有志於創作,建議先從紀錄片入手,等到經驗更豐富時再挑戰劇情片;針對視覺效果與美術部分,講師分享美術組除了尋找合適的場景與道具,還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陳設,讓畫面能與故事氛圍相互呼應,而打造所謂年代感的差異便是一項重要任務;剪輯與節奏則需要多方協同合作,他提醒電影中的「慢」或「無聊」,應該成為一種概念性的表現,而不是讓影片真的失去張力,因此無論是導演或攝影師,都應在拍攝時就意識到剪輯需要的素材,並具備基本的剪輯概念;主題深度與社會影響為最後也是最難的一環,黃信堯導演分享與學生討論的經驗,當看到學生拍攝愛情故事時,他選擇追問角色的動機是否合理、情節是否只是為了推進劇情而強行安插,他笑著坦言:「故事本身沒有不可行的題材,但導演必須把所有細節想通,故事邏輯和主題深度缺一不可。」
隨著討論深入,學員們也逐漸理解,能夠觸動人心並具備合理性的敘事手法,往往是評審審查的重要標準之一。
|影展評審運作分享
除了標準解析,講師也介紹了影展評審制度的差異。影展依性質與規模而有不同的評審組成與流程,有些大型影展需要歷經多回合討論,逐步篩選影片,最後才會產生得獎名單。每位評審因背景、專業、關注點的差異,往往能提供截然不同的觀點,也因此形成了多元的評審結果。
|做自己:保持初心
談到創作者的態度時,黃信堯導演分享了親身經歷,曾有一位落選的年輕人前來詢問原因,他誠懇回覆:「不要因為評審喜歡什麼,就去拍什麼。」他希望對方能記住,最重要的是維持創作的初心,把真實、渴望傳遞的內容透過影像交給觀眾。這樣的提醒其實也適用於青少年評審團,當講師聽見學員提出「讓青少年有所共鳴的影像」作為評審標準時,他表示非常欣賞。青少年的評審角度與專業評審不同,正因如此能夠呈現更躍動、熱情,甚至帶有時代精神的觀點,而這份獨特的視角,正是青少年評審團存在的價值。
|短片賞析與對話
課程後半段,黃信堯導演與學員針對課上播放的兩部短片與課前導演提供的片單展開討論:
- 〈你我的碎片〉:以家庭錄影形式呈現悲傷故事,其手法新穎,充分展現導演個人的興趣與專長,創意十足且無法被他人複製。
- 〈雲之國〉:影片沒有對話,僅用純影像傳遞氛圍。導演分享自己等待多年才完成這部作品,並笑說:「我想說的話,都放在片子裡了。」
- 〈風催肉身〉:透過慢動作、艱澀詞語與剪接組合,營造出壓迫與殘酷的氛圍,強烈震撼觀眾感官。
- 〈屋外長滿了草〉:影片表面上「什麼都沒說」,卻透過鏡頭描繪母子關係與家庭歷史,用無聲的方式傳達故事核心。
- 〈林貝〉:講師提醒觀眾不要只關注主角,而忽略其他角色。片中正是因為角色之間不同的堅持與碰撞,才呈現出真實而有趣的人性面貌。
課程在熱烈的討論聲中告一段落,黃信堯導演以自身經驗與觀點,提醒學員們「保持初心」的重要,同時也透過短片賞析帶領大家理解影像創作與評審標準的多重面向,對青少年評審團而言,這堂課不僅是一次方法與標準的學習,也是一場面對自我與觀點養成的過程。未來當他們正式作為評審參與花蓮短片創作獎時,將能以更加清晰的眼光與真誠的態度,為影展注入年輕而獨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