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二堂課-黃丹琪|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

【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二堂課-黃丹琪|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
日期|2024.08.13 (二)
主講|黃丹琪導演
文字|陳佩奇           攝影|周藝航

在青少年評審團的第二堂課程,主題聚焦於劇情片,邀請講述花蓮開港歷史的跨時空愛情喜劇短片《尋找回憶的金木君》的導演黃丹琪,帶領學員們觀察影像的組成元素。課程中黃丹琪以丟出問題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員們去思考不同的影像拍攝手法所帶出的效果差異,也談到導演是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空間、演員、鏡頭),還有三幕劇、分鏡景別、蒙太奇等等,並以實際互動的方式讓學員共同參與課程。

 

|故事是什麼?

黃丹琪首先向學員們丟出了一個問題-「故事是什麼?你們有想過什麼才算是故事嗎?」。學員們輪流回答,有人說世界觀、有人說是要有主角、有些人則是說要有起伏。導演很有趣地以「小紅帽」作為舉例,「小紅帽要做什麼?遇到了什麼?最後結局是什麼?」,以這些問題引導我們去思考「故事架構」,再向學員們講解什麼是「三幕劇」。

接著黃丹琪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小紅帽的選擇是什麼?」,藉由這些問題,讓學員們去思考「是不是其實有很多種選擇?而每個選擇背後的涵義是什麼?」。原本只是日常的童話書、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故事,被導演這麼一講,才驚覺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一看就忘的故事,也有著能讓我們深入思索的價值觀。

 

|說明vs.體驗

黃丹琪接著向學員們介紹場面調度,電影影像透過安排視覺元素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其中包含了空間、演員、鏡頭三個要素。

導演先徵求兩位學員上台做演員部分的示範,她們在接收到導演安排的指令與台詞後,開始進行表演,隨著每次指令的不同,台詞給人的感覺也不同,接著再請台下的學員們感受與猜測兩個演員之間的關係,在進行了幾次互動後,學員們了解到,即使只是基本的指令也能產生不同的戲劇效果。黃丹琪說明,這些變化是和演員的遠近、距離、速度有所相關,這就叫做演員的場面調度。

在課前,黃丹琪有請學員們事先預習相關影片,並在課堂中舉例介紹,討論有關片中的空間、鏡頭的場面調度以及電影慣用的蒙太奇手法。在空間與鏡頭這部分,導演將電影中兩個不同家庭出現的場景作為對比,讓學員們去想「為什麼看到這個畫面,我會有那些感受?」,再進而去思考空間以及鏡頭上的安排,所帶出的畫面感如何、給人的感覺是什麼。在講解蒙太奇時,導演則調整鏡頭畫面順序,讓學員們去思考,畫面的不同順序所帶來的感受是什麼,是否有所變化。黃丹琪並非只是將籠統的概念說明過去,而是以高互動性、實際操作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們深入了解影像畫面設計的奧妙之處。

 

提問和實驗

黃丹琪導演在課堂中播映了由她執導的《春水奇譚》短片,並讓學員們分組自由討論。其中有一組學員們覺得或許片長可以更長,能更完整地述說其他角色的故事;也有組別提出對於短片最後畫面的疑問,詢問導演關於演員的場面調度安排;還有組別更深入地探討,如果改變片中角色身分、背景,是否整部短片最後帶出的感受會有所不同。討論結束後,黃丹琪向學員們分享,導演拍片時可以嘗試給自己一個目標,向自己提問-「我想要表達什麼?用我自己的視野可以拍出什麼?」,再藉由拍片的過程去實驗,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獨特視野拍出屬於自己的提問。

在課堂最後,導演特別選映了李宜珊導演的《手事業》,一部講述三位女性勞動者日常的劇情短片。雖然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在本次課堂進行討論,但學員們在第三堂課前進行了課前討論,有學員認為這部作品中,女人的經濟地位較為低落、性別上處於弱勢,但她們的生活依舊是建立在男性之上,背後支撐她們生活的依舊是男性,扣合到電影中的台詞-「只要這個世界還有男人和死人,我就餓不死。」;也有學員回饋很喜歡這部影片中的真實感,不過度主張女性的弱勢,而是從日常生活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女性們對於生活的態度。

 

|關於課程

在下課前,學員們分成兩組討論關於【寬廣的影像世界】及【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前兩堂課的總體學習,以及自身的感受。由鐵道電影院的暑期實習大學生們帶領著青少年評審團,相互分享對於接觸影視的經驗、課程的回饋,以及希望在接下來的兩堂課可以學習到什麼。其中有學員表示,希望可以學到影視相關的實務經驗,可惜的是本次培訓企劃主題以觀影分析思考為主,為概念上的學習,思考電影可以從何切入欣賞、看電影時我們可以從哪些面向去評斷。如對於電影的實務經驗有興趣,可以來參加花蓮影音學堂的系列課程,此系列會邀請許多影視相關的業界人士,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電影,也算是實驗成果。在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習嘗試不同的題材、拍攝技巧,講求不同的畫面效果。而這堂【影像設計與劇情結構】,則是我們邁向成果其中的一階樓梯,先前已經走完了【寬廣的影像世界】這層階梯,緊接著還有【紀錄片美學-紀錄短片的發展脈絡】、【評審都在評什麼?】,等著青少年評審團一步一腳印,離成果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