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一堂課-林木材|寬廣的影像世界

【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青少年評審團」第一堂課-林木材|寬廣的影像世界
日期:2024.08.12 (一)
主講|林木材/電影文字工作者、策展人
文字|李欣樺            攝影|周藝航

 

|青少年評審團培訓企劃
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首次舉辦「青少年評審團」,期望能透過年輕學子的參與,拓展獲獎作品的多元性,並針對青少年評審團設計專屬培訓課程,進行影像美學教育與扎根。培養青少年觀影分析能力的同時,也促使認識花蓮在地議題,並與創作者、同儕間進行深度交流,闡述個人的獨有見解,最終從入圍影片中正式評選出「青少年評審團推薦獎」。

 

|寬廣的影像世界——什麼是電影?
本次青少年評審團培訓課程的第一堂課,邀請文字電影工作者、TIDF策展人林木材,帶領學員進入「寬廣的影像世界」。首先以學員的自我介紹作為開場,分享最近一次看的電影是什麼,林木材展開關於電影的疑問:在哪看電影?看電影時在看什麼?並切入本次培訓課程的核心—「什麼是電影」。學員的回答非常踴躍,但圍繞在電影的架構與設定出發。接著,林木材詢問電影的特性和元素,並讓學員們發言,藉由這些提問,讓學員們能先稍微捕捉到建構電影的要素與電影的定義。

暖身活動結束後,林木材以「什麼是電影」為核心延伸課程內容,介紹電影的類型並回溯發展歷史,討論邁布里奇的攝影實驗與幻影箱,呈現「視覺暫留」之特性,介紹最早的電影是以固定鏡位的形式拍攝,而影像的呈現仍隱含了導演的場面調度。主觀來說,電影可以分成好電影和壞電影,但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電影。不同形式的電影沒有優劣之分,除了電影帶給自身的主觀感受外,還要思考這些被我們定義成「好電影」的作品,和時代、自身成長經驗是否有關係。

 

|關鍵字評論法
課程的後半段,林木材帶領學員練習「關鍵字評論法」,透過欣賞各類型影片片段,請學員分享客觀、主觀的關鍵字,藉以拼湊出這個故事要談什麼,抓住導演的敘事核心,並以三部作品作為觀摩的討論對象:

  • 《溫柔的誕生》:榮獲2023年花蓮短片創作獎的「花蓮獎」,是一部關於生命誕生的紀實影片。透過這些影像,讓我們可以窺探生命起源的秘密,各組討論時捕捉了此部作品與花蓮地域的連結,引領出人與土地之間的和諧,並開始關注電影的手法,觀察色調的變化、配樂的使用。
  • 《熱帶複眼》:曾獲2022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結合東南亞的民間故事「鼠鹿過河」與台灣藝陣動物扮裝,傳達世界文化的流動與身分、在地性交互相通的寓意。學員分組討論後,每組上台發表時皆有提及人物的服裝、民俗音樂的使用,並試著思考意象的隱喻。
  • 《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透過物件做為人物代表,以重演的形式描述一段無法重來的記憶,在團體討論分享時,學員們聚焦在導演如何透過物件傳達情感,並且發現每個物件除了代表人物外,也表現出了某些象徵意涵。

 

本次青少年評審團培訓課程的第一堂課,透過脈絡爬梳、討論電影的組成要素,讓學員們對電影有一定的了解,並透過觀者統整出來的關鍵字,捕捉作品的主軸與敘事核心,藉以訓練學員「思考電影」之能力,並在評審時能夠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達到深度討論與闡述個人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