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小城》

夾在山脈與海洋中間的這座小城,正是廖鴻基筆下的花蓮,生活在這的我們所發生的大小事,也是在臺灣各個地方的縮影。而生活在這島嶼上,除卻居於中央的城鎮外,每一個城鎮都是山海小城,而在此的故事,也都發生在任何一個城鎮,是大社會的現象,是大多數人的心情抒發,是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真切發生過的事件。在書中的故事看似各別獨立,但有同樣的彰顯 ──人性,圍繞著這座城鎮發展,沒有作者擅長的海上作業與風光,從陸地上出發探討離我們最近、周遭經常發生的小城故事。

〈傷口〉,土地徵收的平常故事中,卻道出了政府與小民間的衝突,一個利益與內心交戰的衝突,在希望有建設的環境改革下,與死守家園的決心,強制拆遷的命令猶如一把利刃,在心頭上劃了一道即使到處陳情、抗議,也無法閉合的傷口。以一位公務助理的視角來經歷這件土地徵收的事件,原本為幫助八十好幾的阿公與他的女兒,拯救他們位於溪畔的老舊家宅,最後卻演變成與怪手對峙的勝敗戰,小民與暴力橫徵相抵抗,卻成了阿公與女兒淚流送走老宅的狼狽局面。

環境建設的變化,不僅僅對於人性是種考驗,也對於年年往來遷徙的候鳥有著衝擊。在〈秋冬〉故事中,藉由主角與蒼鷺的心靈對話中,透視著這科技生活雖進步、文明,卻愈顯單調、無趣的生活內心世界,在追求高速與效率的現實中,我們像極了一部不停運作的機器,卻忘了也能和蒼鷺一樣,在溪流中泡泡腳的放鬆與嗅聞著溪畔芬芳花朵的恣意。最後,我們的生活快速變遷,就像蒼鷺們再度回到這原本能夠駐足停留,卻築起的彩繪堤防與來此地玩耍的大人小孩們,多了一道矛盾與隔閡,一道我們與自然更行更遠的阻擋。

在人性不斷考驗著的生活中,少不了的公事與私情的交錯縱橫,我們很少能夠釐清自古來的理性與感性的複雜。在〈燃燒〉故事中,幫助情人政治助選的主角與助選文宣的小伙子,兩人之間乾柴烈火的故事,在利益與權勢之下,兩人最初遇見那激烈燃燒的火花,在現實生活無法預知的變化之下,成了無疾而終燒末了的灰燼,又像在這座小城中發展的男女情事〈告別〉,說明有些人生是被一段又一段的情感過程給連結著,少不了的起點與終點,卻也迷惘在這兩點之間,徘徊著內心無數個矛盾點。在〈告別〉這故事中的主角,有著令人稱羨的外在,與閃耀內在的事業有成,卻周旋於不定的情感間,在火車那頭送走了情人,在火車尾走後與青梅竹馬的繾綣,這兩則故事也許都是一種速食愛情的寫照。

小城的生活故事中,也少不了必須立身處世,小人民與大社會的部分掛勾,像為了躋身於權勢、地位的政治與江湖相互合盟的〈黑白〉故事,一個電子公司的職員,因緣際會下尋求了有著黑道底身分的議員幫忙,意外發展了一連串以黑道底卻是白道身分的夢想藍圖,這種黑白兩道通吃的戲碼,有著彰顯現實生活中必須求生存的矛盾滑稽感;當然,這種滑稽感也在〈距離〉這篇故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了。主角是一個不怎麼真正離開小城生活過的人,在這生活的小民們,就像小城一般,單純而又樸實,對於那些出外打拚過再度回到小城的鄰居,他們臉面上對於高身分、大利益的恭維,突兀地與這小城格格不入。然而,這就是人性,一種為了迎合生活中不可抗的現實,而與內心相矛盾的人性。

在這山海小城的最後一篇故事,便恰恰描述了這樣一個矛盾的人性。發生在一對父子的生命對話中,連結彼此對話的,便是故事主題的那口〈古井〉。這口古井是家中最神祕的地方,卻也是兒子一生中最無法遺忘卻想拋卻的地方,那口井似乎成為過世的父親與兒子做最後的生命對話的連結點。在兒子的心中,那口井就如同一生沉默被母親視為無所作為而又神祕的父親的延伸,想要掩蓋的一個生命來源,想要堅決跳出這口沒有什麼用處的古井,以證明自己在這社會上能憑能力闖出自己的權勢與地位。

在《山海小城》中,小城看起來依然單純,卻是在一個個故事中凸顯了隱藏在內的色彩,而發生於這小城中的大小事,也讓這座城鎮多姿多采起來,複雜的人性、現實的社會面向,也意外地讓這小城多了不可言喻的豐富生命力,這,是生活在這小城中的人民所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