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日先照》

《後山日先照》文摘

故事背景是在二戰結束前,位於美崙山上陸軍基地俘虜營所發生的一件戰俘脫逃的事件。戰俘脫逃是一件相當嚴重的事情,因此在花蓮一帶引起了非常大的風波,當時日軍下令各地刑警展開搜查,務必要把脫逃的美軍戰俘搜出。

 

過了好幾個禮拜,除了裁縫師胡椒一家人與一些被日本人貼上標籤的唐山裔移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騷擾和盤查之外,脫逃的美軍戰俘依舊音訊全無。其實,那個戰俘在脫逃受傷最危急的時候,受到了陳北印夫妻的救助,他們把他藏在防空壕裡面,使他能夠安全地躲過日軍的追捕。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一直在暗中掩護戰俘逃亡的人,是表面上一直在四處追捕他的日本警察片岡健一。片岡會願意出手相助是因為他早已認為日本戰敗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不願意再繼續造殺業,在得知陳家藏匿戰俘後,不但不揭發,還提供了西藥協助陳北印夫婦為他治療。

 

戰後受到幫助的戰俘來到陳家來感謝他們對他的相助,這時候陳北印才把片岡暗中幫助的事情說了出來,只可惜,片岡已經切腹自殺,只留下一把配刀和遺書供後人憑弔。

 

國民政府來台後,語言的隔閡常常使得台灣人和外省人之間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例如經營裁縫店的胡椒師徒就是因為如此而與一外省籍的軍官太太發生衝突,導致了牢獄之災。不過在胡椒嫂鍥而不捨的奔走下,受到了陳北印夫妻的相助,救出了胡椒師徒。

 

在二二八事件從台北延燒到花蓮時,本省人與外省人逐漸各自聚集起來,形成敵對的兩方勢力,經常爆發零星的衝突。後來國軍來到花蓮進行恐怖的鎮壓行動時,許多地方的仕紳一批批的被載走殺害,整個社會就像是地獄一樣。而當時陳北印和一些鄉紳為了解決社會糾紛,不時聚在一起開會商討對策,沒想到這樣的一個行為卻使得他們被貼上了叛亂分子的標籤,最後被武力鎮壓,慘遭槍殺。

 

有位曾被陳家救過的男子為了要報答他們的恩情,總是自動地到陳家幫忙。陳家在溝仔尾的木橋旁邊搭了一個涼棚,這裡長年擺著一個茶桶,所以男子就自動接下了負責茶水的工作,也因為這個舉動,使得男子的人生有了新的轉機。外省兵因為語言不通加上對環境又不熟悉,所以在假日時經常不知道應該要到哪去消磨時間,後來有人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免費供應茶水的涼棚,使得這裡後來成為了外省兵假日聚集的場所。而這個想要報答陳家的男子,原先非常的討厭外省人,後來才放下了成見,與這些外省人成為了朋友。

 

男子後來為了讓外省人能夠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又可以消磨時間的去處,就利用了一間倉庫開設了一間名為奉茶亭的茶館,而陳家也無意間成了這些外省人紓解鄉愁的場所。這些外省人常與陳家的女主人哭訴,讓他們的鄉愁得以紓解。因為陳家女主人這無私的愛,幫助陳家之後脫離了白色恐怖的陰影。

 

一個故事的尾聲經常釀著其他更多的故事,因此人們的故事就這樣日復一日不斷的循環著,不管遇到了多少的苦難,總是可以得到能夠化解這些苦難的希望。

 

作者介紹

吳豐秋,一九四二年底生於花蓮;十二歲開始發表詩作和散文。畢業於大同工學院電機系。離鄉後即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歷二十年未能返台。現旅加拿大,經營自動控制生產事業。在台灣各報發表過〈海妻〉〈秋天的惆悵〉〈蒲公英〉〈壓歲錢〉〈茶客〉〈平安符〉〈運轉手〉及〈作堆〉等短篇小說。《後山日先照》是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一個關於島嶼台灣,關於你我的故事。全書不著一個「愛」字,卻寫盡了人間的大愛,委婉而深情。故鄉,其實都會是他鄉,在高唱融和卻矛盾糾纏的現代,這個故事讓我們在淚光中發覺,愛——才是不分族群的歸鄉!

「後山」是花東地區的俗稱,作者吳豐秋以故鄉──花蓮為時空背景,從日據終戰時期,經二二八事件,以至白色恐怖時代,寫出居住在這裡的族群: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而間插日本人、美國人之間小人物的故事,他們在此相遇、認識、寄託希望以及相愛,反照出台灣族群的集體命運、情感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