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藍的太平洋日記》

蔚藍的太平洋日記》文摘

對於生活在大海圍繞著臺灣的我們,你,了解海嗎?

從一位從小便生活於海邊城鎮的少年視角為出發,在每天的讀海、看海、聽海中,感受到他日日不同的風貌,甚或大海成為了少年生活中的朋友。

在少年中學讀書的時期,最喜歡的一個科目,那便是不必考試的科目── 讀海,修習非常隨意,還有三個最佳的讀書座位:後校園的圍牆、教室窗台、圖書館大樓的側陽台,是少年最為愜意的讀書時光,是中學三年最快意的閱讀經驗,沒有侷限,沒有成績考核,讀海的喜悅甚至遙遙領先其他科目。

少年每天讀海的捲動浪潮,讀海的白光燈塔,端詳那在漁港的市場,詳看來自海中世界的居民,向年少漁夫討教捕獵技術,眺望防波堤上漫步的身影與足跡,還有嗅聞海岸媽祖廟含著煙香的文化,這些彷彿都在與海洋對話般,了解他無時無刻想要透露的心聲。

然而,像多數的海島住民一樣,日日的海洋閱讀好像成為了一種習慣,是一種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或許不再刻意留神,自己還是以一個陸地人去閱讀這位海洋朋友。

直到有一天,少年被徵召為海軍水兵,在初次的行船出海,確實地讓潛在的海洋意識甦醒了,在海洋中看著海,看著海岸那長住的島嶼,這樣的視角,又是一種新穎的生命體驗。

從一個少年的海洋水手真正地被琢磨成「海上的男兒」的生活事件,以及海洋中獨特的跳水高手的海豚族群,或者描述著海洋的過動兒──瘋狗浪,還是辛苦地吹螺牽罟的漁家子弟;在海洋的歷史上,有被記載著導向飛彈擊中的三貂角海灣,有噶瑪蘭民族的海祭,有焚燒王船的祭典文化,有人們尊奉的「海上女神」── 林默娘;海岸邊偶爾會出現的潛水人,或是燈塔,或是佈滿著貝類的海灘,還有著在與海交界的天際出現的曙光。

在海洋中所體驗的前所未有,已是推翻了在陸地上的所有觀感,不是只有所認知的海洋突如其來的神祕咆哮或怒嚎,或是位於震蕩地帶的可怕與恐懼,因為深入認識的海洋是如此地美好,有文化與內涵,更有一種包容的深情。

於是,作者以自身化為太平洋的角度,藉由這些居民、土地、海洋之間的關係,寫出一篇篇的日記,讓讀者能從這些所記錄下的生活型態,以及海洋文化帶給我們的資源,來認識這浩瀚的太平洋,如藍嶼的飛魚、墾丁的珊瑚礁、噶瑪蘭的海祭、海邊的燈塔、海裡的珍珠、跳水高手海豚,在在與臺灣這座島國的文化息息相關。

作者首次以海洋為寫作題材,將與海洋有關的生活事件大小蒐集,同時,也希望大家在閱讀此書時,能以輕鬆愉悅的心情來認識這位朋友,這位一直以來生活在我們周遭卻容易被忽略的好友。因為大海的千變萬化,更讓我們的生活激起無限多的想像與聯想,也激起了臺灣對於海洋環境保護的責任。在這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的生態,除了保育觀念,還有教育。在《 蔚藍的太平洋日記》中,以一種活潑且日常的方式呈現一個個小故事,像是一次次旅行得到了寶貴的經驗與知識,讓人格外珍惜。

作者介紹

李潼,一位在花蓮出生,在濱臨太平洋的一所中學讀書的少年,每天的讀海成了生活中的功課;在作者的生命中最想做的三種職業,分別是水手、教師、作家。小時候,每天看著大小船隻進入港灣,讓作者從小擁有一個水手夢,後來在海軍的軍旅生活中,因為無法克服暈船、思鄉,只好讓這一段軍旅生涯算是過了一個人生階段的夢想;後來從教師身分轉而成為作家的李潼,也慎重地到戶政事務所變遷自己的職業欄,投入了畢生寫作的夢想中。

其作品多與臺灣環境相關,也與自己的出身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多來自於生活經驗的描述與記錄,也將每日札記寫入了作品之中,成為靈感來源的一部分,如:《瑞穗的靜夜》、《藍天燈塔》、……等等,都是在少年階段中的經驗之一。

他是兒童少年文學的創作家,也是民歌的作詞家,他的人生中有無限的想像,無時無刻給予他源源不絕的靈感,作品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中,亦被改編成動畫而得到金馬獎,更被翻譯許多國家的語言,為人所稱頌。

李潼曾說:但願自己的人和作品一樣能是一罈酒,一陣和風和一潭湖水,有那般的好滋味。從事寫作的身份,對於李潼來說是一種享受,即便自己的記憶力不是頂好的,卻因為生活中記下如此多的札記,也讓他隨手取得了無限的寫作靈感。

 

內容簡介

書中藉由一位生長在濱海城鎮,在每天看得到海的中學就讀的少年,為這圍繞在自己所居住的這島嶼的海洋發聲,將海洋的心聲化為文字,盼望人類能以有別於冷眼旁觀與不熟悉的誤解中,去重新認識這個從小生長的環境。

作品一開始,便以「給海洋之友的一封信」來對居住在這島嶼上的人民呼喚,希望能以開闊的視角來翻閱這本《蔚藍太平洋日記》;文末,再次說明自己本可以託付波浪和海潮作為居民認識海洋的表達,卻不希望成為只是沉默著不言語的海洋,重申海洋盼望著被理解的視角,讓所有的海洋之子都能成為一個有心人,有心地去閱讀這一本關於海洋的《蔚藍太平洋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