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眼人》

《複眼人》文摘

一切都由一個茫茫汪洋中一個神祕的小島說起,一個名叫瓦憂瓦憂島的地方。在這座島上有個極不成文的陋習,因為資源有限,各家庭中的次子在經歷一百八十次月圓的時候,必須乘著小舟出海,自我生滅,而故事中的主角阿特烈也逃不過已宣告好的命運,他將獨自出海面對這未知且渺茫的未來。訣別了心愛的人後,隨著洋流飄至葛思葛思島,這是一個沒有辦法踏到穩固平坦土地的島嶼,由很多垃圾載浮載沉聚集而成的,如同一個巨大的海洋垃圾渦流。阿特烈在垃圾島遇到了先前出海赴死的次子鬼魂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命運與他們一樣,於是,阿特烈在這汪洋中尋求一線生機,隨著海中的廢棄物衝擊到了臺灣島,因而遇上了丈夫與孩子遇難、獨居在海邊的阿莉思。

藉著阿莉思的故事又帶出臺灣這座島嶼,同樣是在汪洋上的一座島,也面對著海洋中垃圾渦流的命運。阿莉思又是令一個故事主線,她是一個教授兼小說家的角色,在丈夫與兒子登山遇難後,決意想結束生命,後來卻在地震引發了海水倒灌中救了一隻黑白相間的貓,再次升起了求生的本能。

因為海洋中垃圾渦流的環境衝擊,毀了臺灣整片東海岸,造成了阿莉思所在的這個小鎮的不寧靜,大批大批的記者擁入了小鎮,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因為沸沸揚揚的垃圾渦流環境問題,而揭發了生存環境因利益過度開發,及海洋資源過度開採,因新聞報導的真實性而質疑真正的價值判斷,干擾了原本的小鎮生活。

阿特烈與阿莉思的斷斷續續的對話中,還有提及了所生長的土地與人生遭遇,也陳述了這海洋的一切,包括著東部這座城鎮的開發,無限多破壞原本美景的觀光、化工與建立便捷的交通。又藉由因為登山冒險的傑克森與托托父子途中遇上的「 複眼人 」的視角,去觀察到發生在這臺灣島的一切環境破壞,一種只能看無法拯救或改變的無可奈何,人類恣意地掠取著環境,環境與人類共生滅。最後,傑客森父子的以身殉山,以及其中一幕,托托放走了罐子中的昆蟲,「 複眼人 」流下了比針還細小的眼淚,表示了對人、對環境的哀悼。

故事內容藉著阿莉思的生活,又拓及周遭的人事物,舉凡阿莉思的好友達赫,一個被妻子拋夫棄女、開著計程車維持生計的司機兼山林救難員、森林保育員的布農族;或是,一個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流離失所日子的阿美族女子哈凡,長大後在色情按摩店工作,卻因為這個封閉的暗室環境,讓她想擺脫這樣的受傷回憶,決心蓋一間打開四面窗戶能夠看到海景的海邊小酒館,撫慰自己經歷過去不堪的心靈;還是,一個勇敢剽悍、對海洋深入研究的抗議團體的知識領袖莎拉,從小跟著父親在海上生活,當多數的學者都靠向政府開發的那一方,極力為了海洋去對抗政府與資本家,令他們知難而退。因為故事的主軸或議題去觸及這些人物的生活,他們也如同一個個的小故事,在這「 複眼人 」的視角中,像一個個小視窗般,展演著各自的人生故事。最後,阿莉思在阿特烈的協助下,走了一趟丈夫、孩子曾經攀爬的險峻山路後,終是以文字記憶一切,並重建這個世界。

至於本書的少年次子阿特烈,最後還是乘小舟行駛在茫茫汪洋中,尋找他的心愛之人烏爾舒拉的蹤影,畫面消失於一個永不再回來的身影,遺留下來的悲傷成了一種沒有盡頭的盼望。瓦憂瓦憂島在山崩海嘯間一夕崩毀了,次子們鬼魂化成的抹香鯨集體擱淺於岸邊,死亡終結了一切,長眠在巨大的海裡。最終的海洋環境又得到了平靜。

 

作者介紹

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也是一位關心自然環境的生態作家,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其創作以小說與散文為主,並以生活中自然的美好帶出人與生態平衡共存的理想,也用攝影、圖畫、旅行記錄下自然美景與探討自然議題。

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藉由相機、文字,讓讀者重新認識我們生存的土地;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敘述了人們與時代變遷的密切相關;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帶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依共存,與自然議題。

 

內容簡介

《複眼人》用一種魔幻與虛擬的筆調帶出了人與自然的共生相存,藉由垃圾渦流的議題,創造了一個葛思葛思的垃圾島,衝撞到臺灣島,引發了維護海洋生態的契機。以阿特烈與阿莉思為故事主線,旁及島嶼上的其他人事物,用了各自的小故事,有生活情感、自然關懷與社會省思,再以「 複眼人 」的視角表達了人類對於自然變遷中,無可奈何的孤寂與掙扎,人與自然的相處的變化,應是相輔也是相助。《複眼人》的故事,並不是一個虛幻不實的故事,而是會發生於你我身邊的真實事件,一個亟欲處理的生活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