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茅屋札記 》

濱海茅屋札記 》文摘

就一種單純又嚮往自然的生活來說,不在那人生嘈雜,快節奏的環境,在濱海的一處草地上,搭建安身立命的地方,很是簡單。猶如孟東籬自己所言:「我渴望著搭一個茅草房,而且要自己搭,我不但要嚐嚐住茅草房的味道,而且要嚐嚐人是怎麼搭茅草房的。」這與歷來文人有過著隱居生活的調性,躬耕自娛,閒暇時寫作、彈琴、聽音樂、看海或散步,吃食是自己所耕種的農作,住所是親自用茅草、竹和鐵皮所搭的房舍,就現在來說的便利與進步,看起來像是往後退的物質生活,卻是一種心靈快意的最尖端,不用做現代科際產品下的奴隸,或被日新又新的資訊所束縛著,這種自然應當是要被嚮往著的。

通常對於人生哲理有所反思的人,遠離塵囂去思考生命意義,實是一種助益。孟東籬的濱海茅屋不僅是一個住所,更是實踐他「愛生哲學」的地方,在這個花蓮濱海的地方,往前望去是遼闊無邊的太平洋,與後方那穩當一片作為生命屏障的海岸山脈,在其間孕育生命中的精髓。

茅屋是爸爸、媽媽、大牛和小牛棲身之地,幾坪大的「爸爸間」與「媽媽間」。孟東籬常在「爸爸間」完成工作後,便到「媽媽間」看看媽媽、大牛和小牛;有時,媽媽在房舍後的廚房煮飯,關著小牛與她一起,大牛便在房舍前與鄰居玩樂嬉戲;有時,爸爸沿著海岸路散步回來,夜晚,一家便在前方空地草皮吃著自種食物的晚餐,飯後飲茶配著夜空的幾顆零星,便早早入睡了,享受的是生活最原始的味道,簡單又簡單。

或者,時刻看著海,靜闊且明淨,一路騎在海岸路上,在這一條應當是全省最清靜的道路之一,總有一路「洗」回去的滌蕩之感;或者是在山間漫步,看到不知名的植物生長,動物爬行,在這雲霧繚繞間,總會有令人驚奇之感。因此,對於孟東籬來說,山海間的生活總有著「意外」的有趣。不過,就在這純靜自然的山海中,也還真的有突如其來的「意外」,意外地散漫著紙漿廠所噴出白煙,不小心便會吸入那與毒龍般噴出的氣體,真意外地已成為了花蓮的一個風景特色,在這單純又自然的生活中,偶爾成了一個意外的禮物。

就孟東籬來說,除了立身的生活環境無任何過多的物質需求,一如這澄淨的花蓮,沒有過多的人為矯飾,自然到只有自然。他常會看著大牛與小牛,從他們稚嫩的笑聲與初生的純淨,也去探討人生最原始的意義。在這一片花蓮東海岸居住的日子,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人生意義的追求,選擇在這一段沒有消波塊的鹽寮海岸,沒有任何視野的侷限,是一整片的開放空間,在這生存的環境中,在花蓮東海岸有著純靜之美的地方。

 

 

作者介紹

孟祥森,筆名孟東籬,是現代少有的以躬耕自讀為生活模式的文學家,終身奉行著其「愛生哲學」,倡導愛護生命的價值而茹素,生活既簡樸且親近自然,沒有過多的物質享樂,亦不追求名利,因喜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而自取筆名為孟東籬。

除了從事與文史、心理、哲學有關的翻譯作品之外,其文章的特別之處便是與人生哲學有關之表述。因嚮往著美國作家梭羅的《湖濱散記》之生活,便帶著《濱海茅屋札記》中的「媽媽」蘋蘋,一起移居到花蓮鹽寮的海岸邊居住。《濱海茅屋札記》便是寫出他們一家四口在東海岸生活的記錄。

他的一生雖是再自然不過的隱居文人,書中也不少見對於生命存在的看法與探討,然而對於「情」史豐富的他而言,似乎是生命中最大的考題了;但對於孟東籬而言,關於「情」的部分,卻會被他認知為這也是人的生命中如動物一般,很原始的一種需求,可能對心靈上的美好,或者是生理上的渴望。

這樣一個心上無名利、無物質欲望的文人來說,所追求的都是一種本能的發展,最原始的追求,自然的渴望,生活如此,情亦如此。

 

內容簡介

《濱海茅屋札記》為孟東籬舉家遷移到花蓮東海岸居住的生活記錄,帶著書中所謂的「媽媽」蘋蘋與他們的兩個孩子,親自用茅草、竹與鐵皮等材料搭建成濱海的一座茅屋。書中寫出的是極為平常的生活起居,從媽媽的角度寫照顧孩子、料理三餐、處理住家起居,從爸爸的視野描述茅屋情景、海岸景致與山的安靜,從孩子的角度寫這世界的純淨。還有一日晨起到夜沉的生命感動,以及一家四口簡單生活的幸福感,就在這一個悠閒自在的花蓮東海岸,伴著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