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雪老師1953年生於花蓮玉里,自師大美術系與研究所畢業後,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專研美學與現象學,後獲輔仁大學哲學美學博士。1979 年成為「五人畫會」成員之一。其創作擅結合現代剪接、拼貼、顛倒、漂浮的形式與概念,呈現身分、族群、環境等議題,畫面流露女性特有的抒情情調,可謂東部當代藝術發展的先驅。
潘小雪老師既為浪漫的藝術家,亦是充滿使命感的藝術史家、藝評家,擅長於各項藝術教育計畫、策展。於花蓮師院任教期間,推動花蓮閒置公共空間再利用與實驗藝術風氣,並長期關懷原住民藝術與文化,策辦與土地議題相關之藝術展出;並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及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創立英三角國際藝術家創作營,策辦台灣前衛文件展花蓮場、國際花蓮石雕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等。於2024年參與策劃花蓮美術館典藏作品展-「美之拓樸」。
在本部專題影片中,呈現了潘小雪老師的創作主題與生活樣貌。自退休之後,潘小雪老師與三隻狗狗共同生活在花蓮的田野之間,並持續思考美學課題、臺灣藝術發展脈絡,創作與寫書成為了生活日常。近年來因為大量關注與參與部落文化,老師也以「原始契約」為線索,探索相關創作主題,現在也正著力於書寫南島藝術的沈思,預計明年繼續書寫花蓮美術發展史,未來還想寫小說。
潘小雪老師曾規劃三部曲的系列創作,「Landscape without land(沒有土地的風景)、History without story(沒有故事的歷史)、Republic without public(沒有公開的國家)」。
目前已完成《沒有土地的風景》系列,並從中發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其中一幅作品現正在花蓮美術館典藏作品展「美之拓樸」展出。對她而言,創作是心靈的表達、是隨興所至,她並不以此為職業,而沒有既有壓力,對於後續未完成的兩個系列,潘小雪老師仍持續思考中。
談及對花蓮這片土地的情感,潘小雪老師說:「我的一生就是為了藝術,為了愛。」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回饋土地給予的養分,用擅長的藝術的方式去對待大地、對待朋友、對待所有的人。生命無他,唯有以愛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