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咖人X花聲客廳

#PANGCAH生活節 #呈現阿美族多元日常風貌
如何將阿美族生活的整體概念在短短兩天呈現出來?

2022年 #PANGCAH生活節,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內擴大舉辦為兩天一夜,以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為前提,透過「共創藝術」貫穿阿美族人的工藝、飲食、音樂、建築、信仰、規範等生活日常,圍繞在音樂、野營、工作坊、市集四大元素,並訂定「煙燻、醃漬、半生熟」為市集與工作坊的年度主題,體現原住民族的古老智慧於當代的多元想像,打造一場跨界整合的藝術共創大事件,提供地方風土資源轉譯再應用的新方法。

#集結不同族群音樂能量 #創造關於阿美族人的歌
音樂舞台第一天演出卡司有Tiyamacan舞蹈團、Ponay的原式大樂隊、詹森淮、台玖線樂團、桑布伊 Sangpuy 、太巴塱蝸牛班、Matzka;第二天由山產、雷擎、大亨 HengJones、簡燕春 Osay Hongay、阿爆Abao、太巴塱年齡階層等多組音樂人登場,有幾組音樂人如詹森淮、北大武山下的獨立樂團「山產」更為此次創作新的編組音樂,即使現場大雨,也澆不息大家與會、享受音樂的熱情。

#現場設計融入在地元素與智慧
此次為地方文化重新轉譯的還有國際知名藝術家范承宗,為生活節打造演出主舞台 – 「眾神殿」,製作發想源於太巴塱地方的Malataw信仰,在阿美族的社會中,Malataw為戰神與獵神的象徵,並且隨著其特殊身份而衍伸出包含至高神、主宰神、守護神、太陽神或是月神等職責,爾後更進一步被升格為高聖神,是萬神之源、宇宙的主宰、阿美族的守護神。當今年PANGCAH生活節結束後,把舞台回收拆解,重新製作成部落討論公眾事務集會時使用的座椅,如同Malataw的祝福常伴於部落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花蓮設計中心在會場的入口搭建「花蓮人拾花蓮材」展覽,由錯落的布幕外型宛如洞穴,大地色的布幕則由花蓮五個不同的地方,採集不同的土壤,所染出的布。
PANGCAH生活節透過五感探索,將獨一無二的文化,以不同層面、不同形式媒材呈現給世界,持續流傳。

特別感謝 受訪者|花蓮縣文化局局長 吳勁毅、計畫主持人 蔡昇達、Tiyamacan舞蹈團團長 曾泰宗Lo’oh Hani、舞台設計 范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