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洄瀾美展
不設限
洄瀾美展自1995年由花蓮縣文化局開辦至今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從2016年跳脫地方美展的框架轉型為全國性競賽,到2018年提出以駐縣創作型態貼合洄瀾的土地紋理,洄瀾美展為了秉持回應時代精神、鼓勵藝術創作,從不停止拓寬花蓮美術的視野。
為了更進一步擴張國際視野,提升美展在藝術界的影響力與專業性,2021洄瀾美展首度打破地域和國籍限制,擴大為國際徵件。徵件作品更突破媒材分類、尺寸框架且不設限主題,鼓勵參賽者就個人的花蓮經驗與觀點直接或間接反映於自身創作中。
洄瀾奬
初審徵件階段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共8國129位藝術創作者投件。在歷經書面初審、以及複審現場提報兩階段評選後,由王宥婷《幽幽》、王煜松《回鄉偶書》、林介文《半山女巫的記憶》、蔡芝其《他也許是可用的,但是在一個平坦裡》、蔡慧盈《風吹》、賴金池《23.97704, 121.60327》等六位創作者及作品脫穎而出,進入決審。花蓮縣長徐榛蔚10月16日現身親揭首獎「洄瀾獎」得主,由王宥婷獨得五十萬元獎金,其作品《幽幽》亦獲文化局典藏。
王宥婷的《幽幽》以花蓮溪出海口為發想,除了有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孕育的漁業行為,更是蘊藏數千年珍寶的史前遺址。她以動態攝影、3D掃描將今昔的人群行為、遺留物件、自然環境轉為數位資料,結合真實數據、數位模擬,探索東部沿海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遺留痕跡。
蔡芝其的作品《他也許是可用的,但是在一個平坦裡》探討人常用影像配置描述自己和風景間的關係,她也用似未參與過的距離對花蓮的景象進行寫生。
王煜松的雙面投影影像《回鄉偶書》命名脫胎自唐朝詩人賀知章的七言絕句,以虛構人物設身處地回應地方上人們真實的狀態。
林介文的《半山女巫的記憶》以萬榮鄉紅葉村鄰近尊古安山裡開採四十年的蛇紋石礦區為主題,透過織布行為與礦區對話,並用軟雕塑與錄像述說自己與其的微妙關係。
賴金池的《23.97704,121.60327》取材自花蓮市區路邊石塊,他想像疊石時的角度與地心引力,捉拿平衡點的中線,過程與其說人在設計,不如說是被大地引導著的。
蔡慧盈的《風吹》以在地媒材體現原鄉與新故鄉的感性建構,探討故鄉的意義與身份認同。當觀眾身體觸碰作品的導電性,將啟動不同聲響拼貼出超越時空的聲音場域。
今年的洄瀾美展自10月9日(六)至11月7日(日)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0棟展出入圍決審的六件作品,作品形貌豐富多元,不僅充分體現出當代生活的有機特質,更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科技的向度之間演繹出新世代創作者豐富獨特的藝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