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TIDF國際聯絡 鍾佩樺
▯側記:謝卉晴
▯TIDF 花蓮巡迴展 索票▰https://reurl.cc/ZG0vRQ
TIDF長期致力於將紀錄片的定義拓寬,以往我們聽到紀錄片可能會想到很多大頭的訪問,或是把一個事件從頭到尾、鉅細靡遺的用攝影機記錄下來,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創作者,會運用不一樣的手法去創作,TIDF會精選這兩年,不同形式、內容的影片到台灣來跟大家分享。這次在花蓮鐵道電影院得獎影片的放映,都是今年主影展的一時之選,以下針對接下來要播放的七部片,分成三個類型做介紹:
紀實、人物&故事的力量
《歸北者》
放映時間:10/29(五) 19:00
講述的是一個「被迫脫北」的故事。普遍聽到的脫北者,就是想脫離北韓,到南韓追求更自由的生活,但紀錄片的主角是因為得了重病需要離開北韓去中國治療,陰錯陽差之下到了南韓,簽了身分文件而被留在南韓,可是主角的家人都在北韓,所以她想盡辦法想回去,卻都沒有成功。在片中也可以看到,其實一個人在國家體制之下,很多時候是會被面臨到非常殘忍的對待。
▸▸本片特點:導演花了多年的時間在南北韓兩地奔走,甚至還被北韓政府盯上,被認為他有可能是一個間諜。導演能完成這部片實屬不易,且在全球各地的影展都獲得很好的迴響。
《迷航》
放映時間:10/30(六) 13:00
二〇一一年廣東的烏坎村居民發現他們的土地被村委會給貪汙,最後他們決定要透過民主直選的方式選出村委會裡面的新領袖,算是中國非常少見的一個民主實驗。導演他花了八年的時間,除了記錄整個事件的脈絡以外,還記錄了這幾位參與村委會選舉的主角的心境轉變,雖然片長三小時卻絲毫不沉悶。
▸▸本片特點:榮獲TIDF亞洲視野競賽華人獎與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此紀錄片涉及的議題有點敏感,所以導演其實是不願意參加任何線上放映的,若此次沒有在花蓮巡迴展看的話,很有可能以後就沒有機會再看到了。
形式美學下的人文關懷
《離線列車》
放映時間:10/30 (六)19:00
導演的媽媽是美國的戰士移民,未取得身分證,所以母子兩人在美國沒有公民身份。導演怕被警察抓到自己沒有公民身分,所以只要是長途旅行的時候,都會選擇搭乘火車,而不是飛機,因為飛機會驗證身份文件。在每次的長途火車的過程中,他發現,火車上面都是跟他一樣辛苦的人,所以他利用這個角度去切入美國的移民問題。
▸▸本片特點:菲律賓新銳導演,使用實驗的方式去回顧自己的歷史,並提出美國移民的問題。
《工寮》
放映時間:10/30 (六)16:30
此片一開始的時候會看到一個小小的房間,越來越多東南亞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進入了這個工寮,敘述他們為什麼會從工廠,或者是居家的照護員工作離職、來到這個工寮。我們漸漸會瞭解關於他們的故事,隨著越來越多人進入這個空間,突然之間,會開始懷疑,他們到底是演員,還是他們真的是這個身份?
▸▸本片特點:台灣競賽優等獎
一部台灣紀錄片,用半真半假──看似紀錄片,又好像是劇情片的方式去關懷台灣的逃逸移工議題。
以影像行動轉化、反思歷史
《被消失的存在》+映後Q&A影片
放映時間: 10/31(日) 16:00
敘述一九八零年代黎巴嫩的內戰,發生過許多被失蹤的人口的,當時都會貼協尋人口的海報,只是從一九八零年代一直到現在,牆上的海報都被其他的紙張覆蓋。於是導演便前往各地撕下覆蓋在協尋人口上的紙張,以及用動畫、手工等,這三個方式講述歷史。
▸▸本片特點:國際競賽首獎作品,用行動、動畫、手工呈現歷史。
《無地之壤》+映後Q&A影片
放映時間: 10/30(六) 11:00
東南亞在六零年代,緬甸成立了緬甸軍政府。緬甸軍政府為了要便於統治,強迫把境內所有的少數族群免族化,意即用一樣的語言、拋棄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主角是一個泰緬邊境的少年,他加入了少數族群的軍隊,希望能對抗緬甸軍政府,可是他加入軍隊的初衷,其實只是為了要生存,求溫飽、穩定的經濟。
▸▸本片特點:大部分的軍人都是真的當地軍人跟軍隊,那為什麼這個導演有辦法進入到軍隊裡面去拍攝呢?映後Q&A影片就可以找到答案囉!
《潰爛 癒合 掩藏》
放映時間: 10/31 (六)19:00
二戰時期,日軍的七三一部隊,在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個細菌戰的實驗,這個實驗是把細菌移入到人體,利用人體做生化的實驗。當初導演發現,中國跟日本的歷史課本,在面對中日戰爭的態度跟立場完全不一樣,但是關於這一場戲劇生化實驗,兩方都選擇不提及,所以他從二〇〇六年開始,就到中國東北的「爛腳村」,希望透過攝影機可以去發掘這一段歷史。
▸▸本片特點:台灣競賽的首獎
除訪問之外,導演也利用一些其他的影像手法去重現,當時這些居民是如何受到戰爭下面生化實驗的影響。
—
◧TIDF 花蓮巡迴展 索票▰https://reurl.cc/ZG0v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