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冷兒蘭.侯文X陳安琪作品選:連結記憶

▯電影名稱:《Mgaluk Dowmung 正要連結 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

▯與談人:冷兒蘭.侯文 導演/陳安琪 攝影、剪接

▯主持人:張志宏 

▯側記:謝卉晴

▯攝影:蕭之榕

 

為了部落、為了傳承文化,我能留下什麼?

冷兒蘭.侯文,太魯閣族人,本紀錄片《Mgaluk Dowmung 正要連結 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導演。

冷兒蘭.侯文在結束屏東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的相關拍攝後,接到了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的創辦人東冬.侯溫的邀約,便動身回到自己的家鄉──銅門部落進行影像紀錄。而此部紀錄片的題材是源自於2017年一群部落青年,包含導演本人,想做一個部落的環境劇場,但這些剛回部落的青年對於部落的文化、祖先如何遷徙、關於老人家的故事都不是很清楚,於是就從田野調查為基礎去認識部落的家族故事、家族名稱及背景。在做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導演便思考如果未來又有青年想回部落,但老人家都不在的話他們要如何去理解部落的故事呢?我們能留下什麼?所以就誕生了此紀錄片,以銅門部落為發想,著重在「我們從哪裡來」,訪問八個家族、十一個人物,了解部落重要的工作(例如:打獵、織布、打刀),進而明白當年耆老是如何遷徙。

現代的轉變,同時也保留了文化信念

導演也分享了與旮日羿.吉宏的小故事。

旮日羿.吉宏,是本片的歷史諮詢顧問,在影片製作、拍攝的過程給予導演許多建議,其中提到一點是關於部落的傳承。旮日羿.吉宏表示其實在這一塊是沒有斷過的,只是許多人會強調要像「過去的生活」,但比起「像過去」,更應該要看現在與當代生活的銜接,而導演所做的工作就是一個種子、是一個媒介,讓文化得以傳承,不會斷。雖然部落有許多家族,漸漸也有一些比較「當代」的樣貌,例如:本應該男獵女織的明確分工,開始有女性的獵人、男性學習織布,但因為有Gaya,太魯閣族人所遵從的傳統生活規範與信仰存在,即使沒有像過去的生活一樣,依然能夠讓部落的核心價值可以延續。

返鄉拍攝 心情大不同

陳安琪在本片擔任攝影與剪接,父親是魯凱族人,母親是排灣族人。

學生時期就與冷兒蘭.侯文共同合作至今,兩人曾一起到陳安琪位於屏東的家鄉拍攝其部落的故事,十年後再一起到花蓮。冷兒蘭.侯文的家鄉進行此紀錄片的拍攝,陳安琪表示自己在屏東進行拍攝時較有壓力,因為在自己家鄉會擔心做不好,然而,冷兒蘭.侯文卻跟他相反,到自己的家鄉–花蓮拍攝時是毫無壓力的。陳安琪覺得,兩者的族群性比較不相同,她的家鄉會委婉的表達,而冷兒蘭導演的家鄉總是直接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算是在此次拍攝中觀察到較明顯的差異性。未來預計兩人會一同進行拍攝,主題會是以當代轉變做為發想,可能會將女性打獵及男性織布的議題做出來,就讓我們一同期待作品的誕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