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親愛的莎瑪 映後漫聊

▯漫聊版主:駱雅婷(花蓮影視基地 行政管理)

▯側記:潔色米

▯攝影:鄧鄧

 

一場不同時空下母親的連結與對話

《親愛的莎瑪》是一部在敘利亞戰爭背景下拍攝的紀綠片,導演瓦黛身陷戰亂之中,想留給在亂世出生的女兒莎瑪一個認識並理解當時遭遇的機會,而拿起攝影機拍攝戰爭中所見所聞。

我們看到今天漫聊版主雅婷的「造型」—胸前一條十字交叉襟裹著一歲多的兒子—很有紀錄片劇照中瓦黛揹著莎瑪的既視感。透過影像,兩位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母親某種程度分享了一些情感與價值觀,頓時不難理解雅婷在茫茫片海中選擇這部紀錄片與大家分享的原因,這場漫聊因此誕生。

紀錄片的真實性

首先,雅婷先跟我們分享令她感到衝擊的幾個場景。她提到,紀錄片的真實性會讓我們很難忽略這些畫面,其帶來的震撼度是非常高的,因為裡面的人在畫面上的那一刻,沒了就是沒了,沒有NG,沒有虛構。她注意到片中阿勒坡市景的變化,自軍政府開始圍城、俄軍派軍機轟炸市民以來,短短幾個月,城市樣貌從原本充滿生命力的熱鬧街景、完整漂亮的建築與堡壘,變成坑疤的斷壁殘垣。隨著瓦黛的影像紀錄,相隔七八千公里外的我們,亦目睹著這一切發生,那一片彷彿在眼前生靈塗炭的景象,很是震撼。

而當房子已不適合居住,隨之而來的則是去留問題。雅婷提到其中一幕:一個男孩在陽台看著街道,說起自己的許多朋友都已舉家搬到國外,被問到想不想離開阿勒坡時,他難過的哭了,雅婷覺得很揪心,應該專心成長的孩子卻得憂心這種國家大事。

在觀影時,難免會有疑問:「那邊都這麼糟了,為什麼不快走?」這時雅婷提到了第三個令她印象深刻的橋段,正是瓦黛朋友的先生從背後拿出那顆他摘自樹上、碩果僅存的柿子送給妻子時,她那喜悅和驚喜的反應。是啊!那裡的生活、過往的種種,必定有許多「甜頭」在其中,這些用心累積堆疊的生命養分是很豐富且複雜的,有關於家人及土地的、對自我及國家認同的…每一點一滴都烙印在他們生命裡,這樣的情感令他們無法輕言放棄這個視為家的地方,所以在面對政府不義對待時,反而更能保有勇氣選擇堅持下來。也有觀眾分享到,他很驚訝在危急時,他們選擇做的是唱歌;當在醫院一角撿到軍機投下來還熱呼呼的彈頭時,仍能開玩笑地說:「暴君的炸彈是我們的暖爐。」

這些生命中的「甜份」,就像黑暗中的微光一樣——亂世之中,他們為自己點亮微光、讓自己走下去。

另一方面,有觀影民眾提到,影片中的醫院場景跟我們平常認知的很不一樣,地板到處都是血和屍體,且連在裡面都不能倖免於砲彈威脅。醫院應該是和平救人且收治病弱殘疾的地方,怎麼會轟炸醫院?人們在那裡,等不到政府人道對待,而這些第一手的影像資料,透露了許多我們平常在國際新聞看不到的報導。更有民眾接著分享自己曾在疫情前去過歐洲旅行,他說歐洲都知道敘利亞的狀況,但是談的角度都停留在金錢和接不接受難民的議題上,且大部分的感覺是不友善的。對此,這位民眾表示惋惜,覺得自己太晚看到這部片了,但雅婷補充道:目前這一兩年,有台灣的組織到敘利亞成立台灣中心,從各個方面協助當地人民及難民、試圖做些什麼並參與這些議題;而影片中的這一切仍正在發生,理解、對話、或是伸出援手,永遠不嫌晚。雅婷在這次對談中也補充很重要的一點:瓦黛拍攝這部紀錄片,除了想讓外人和後世知道敘利亞的情況,另一個目的更是希望能讓敘利亞的人民也聽到外界回應的聲音。這部紀錄片的立意是雙向的,如同她在片尾對莎瑪說的獨白:「當妳了解這一切後,會怎麼想?」瓦黛這封「家書」,不只告白,更渴望對話與連結。也許在了解這些處境後,我們看待難民、流民的眼光,可以稍微不再那麼扁平和疏離。

回到自己的人生思考——你會用什麼作為你生命影像家書的第一幕?

漫聊的最後,雅婷發下小紙卡和筆,邀請大家回到自身,做一個思考和小創作:「如果今天換作是你來用影像留下一封家書,你的第一幕會是什麼?」有民眾想的是一幅畫,畫中是一個有海有船的城市;有人想用自己養的貓狗寵物當第一幕;還有人想到的第一幕是自己第一天上學的畫面;而其中有位年近七十歲的大哥分享他的第一幕應該會是昔日的生活影像和快樂小雜事。對此,雅婷很認同的說道,這些生活日常反覆的小事也許對我們來說已稀鬆平常,但卻是印象最深刻、最有力量、最能支持我們的,就像影片中的那顆柿子,這樣的甜份,在生命各個時期,會化作不同養分供我們發揮。最後,雅婷也分享自己現階段所想的第一幕,已經和學生時期的答案不一樣。在成為四個孩子的母親後,她會想到下一代、也多了責任的感覺。也許她現在的家書第一幕,會是和小孩吵架、爭論生活小事的畫面,很小但很真實,大家都實實在在的活在這個狀態裡頭,這樣的景象,或許就是她現在生活最微小而有力量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