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鄒隆娜 作品選:片刻移動的家與家人 映後座談

▯主持人:張志宏
▯與談人:鄒隆娜
▯側記:謝卉晴
◍透過電影尋找自我
鄒隆娜導演的父親為台灣人,母親為菲律賓人。
小時候住在菲律賓,直到約莫九歲時搬到台灣,本來很期待搬到台灣的生活,但實際抵達以後,卻發現怎麼本是自己家鄉的地方,卻感到如此陌生,就像是《薯片》中的主角劉芳婷一樣,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有些許的迷惘。《薯片》的創作過程正是導演將自己小時候的感受融入其中,正因如此慢慢的想了解、關注跟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人,並思考:「他們跟我有什麼不同?他們的故事是不是很少被聽到?那我是不是要把他們的故事說出來呢?」漸漸的,導演也找尋到自己拍攝影片的方向及題材。
◍如何尋找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在哪?
導演在因緣際會之下去了許多不同的國家、與不同的人互動,從中發現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情節其實不只在自己的身上發生、更不只在台灣發生,像是《薯片》中的劇情,也發生在一位同是觀眾的波蘭奶奶身上,這也讓導演發現到──只要人在移動、故鄉在移動,歸屬感及文化認同都有可能在移動的過程中迷失,而導演也表示歸屬感及文化認同固然重要,但自己的身分其實是有許多面向的,他舉例,自己是一位女性、是一位喜歡藝術、喜歡看宮鬥劇、喜歡跳舞的人,會關心很多的事情,也會喜歡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所以當自己在某個地方找到成就感或是找到讓生命豐沛的元素時,對於文化、身分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看待方式、不一樣的眼光跟感受。
◍其實我們都一樣
《青梅的手》的議題跟《薯片》、《尋根》的議題有點不一樣,談的是嫁來台灣之中國籍配偶的故事,而鄒隆娜導演會想拍攝這個議題,是因為自己在第一次接觸青梅時,前期沒有發現她其實是來自中國大陸,後來知道青梅是一位中國女性後,導演發現到,自己對待她的方式是有差別的。這讓導演意識到像青梅這樣的家庭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下是很難被平視的去對待。所以,這部片的敘事手法是在最後才呈現青梅的家庭背景,因為這樣的身份,會讓一些感覺很理所當然的事情變得困難起來。青梅跟我們一樣,遇到困難會挫折、會難過,可是生活依然要繼續,導演也說到當時拍攝青梅與她的小孩時,有一幕是青梅拿出蛋糕給孩子們驚喜,這一幕讓導演發現,青梅能在「不是很好過的生活中快樂」,這件事是很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