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島嶼縮影|《顏色擷取樣本.mov》王紀堯、陳卓斯
日期|2025.08.09 14:00
映後座談|王紀堯、陳卓斯
側記撰寫|徐希絜 攝影|Mumu Kao
《顏色擷取樣本.mov》是由王紀堯與陳卓斯共同創作,於2024年上映的紀錄片。作品以色彩光譜為題,結合香港和台灣的政治狀況,探討政治色彩的意義。本片榮獲202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獎,以及同年的南方影展南方首獎。
2019年,剛自大學畢業的王紀堯和陳卓斯,在香港的獨立媒體《誌》任職時相識。《顏色擷取樣本.mov》中的被攝者——時任區議員溫子衆,正是她們當年的採訪對象。來到台灣後,她們將當時拍攝的素材重新整理與處理,轉化為紀錄片的形式。目前,王紀堯在台灣大學政治所讀碩士,並從事文字和電影相關工作,陳卓斯則在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就讀。對她們而言,《顏色擷取樣本.mov》是一場藝術和政治的交流與碰撞。
|以顏色為主角
2019年底,王紀堯與陳卓斯開始拍攝,並隨溫子衆議員赴台觀看2020年大選。當時,她們原本打算將素材剪成一部約二十分鐘的人物專題影片。然而,拍攝結束後,影片因種種原因擱置。一方面,當時的社會氛圍使這樣的新聞專題難以被理解,甚至可能招致批評。另一方面,她們也意識到自己對台灣的認識過於片面,無法處理一些重要的議題。例如,大選當晚,溫子衆與一名同為國民黨支持者的阿姨,因對香港議題的立場不同而爭辯。兩人驚覺自己對台灣的理解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也對溫子衆口中關於國民黨的論述一知半解。
2021年,王紀堯來台灣攻讀政治學,隔年陳卓斯也來到台灣。她們重新思考:「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在多年後重新推出這部影片,我們想要表達的究竟為何?」於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兩人決定以電影的形式發表這部作品,並在上映後,積極展開巡迴放映,堅持每場播映都安排映後座談,藉此和觀眾直接交流。
和傳統的紀錄片不同,《顏色擷取樣本.mov》並非單一被攝者的專題故事,而是由兩位導演的對話與對政治色彩的討論貫穿全片。雖以溫子衆和他的團隊為主要拍攝對象,她們仍強調,本片真正的主角是「顏色」,以免紀錄片變成政治宣傳片。
在台灣讀書時,王紀堯在與政治所學長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溫子衆的理念,也打破許多既有印象。她和陳卓斯討論到,有些政治的刻板印象其實會隨情境變動。陳卓斯正好在研究所學過色彩學,於是兩人便從「政治顏色」切入「顏色」本身的概念,發現「顏色」蘊含的可能性相當有趣。
在當前政治對立日益明顯的台灣,各種「顏色」的支持者難以互相理解,使得光譜的概念格外耐人尋味。《顏色擷取樣本.mov》呈現出政治光譜多元樣貌:在台灣與香港,政治立場並不存在完全對應的關係。
|雙導演的創意火花
《顏色擷取樣本.mov》是一部少見的雙導演紀錄片,分工明確:王紀堯專注於政治論述,陳卓斯則掌握電影美學。到了製作後期,兩人決定要將自己的思考也放進片中。最初,她們嘗試拍攝自己在剪接台上的對話,但覺得畫面拍得不太好看,也與原有內容難以銜接。一次在北藝大使用掃描機時,陳卓斯看著掃描機的光掠過,想起童年時曾把自己的臉放進印表機掃描;而如今自己在港台來回,也經常通過海關的X光檢查。「是不是經過掃描,就能得知一個人的想法?」兩人便以此為靈感,將「掃描」概念融入紀錄片,成為作品的獨特標誌。
|有光才有顏色
《顏色擷取樣本.mov》以「有光才有顏色」的概念做全片結尾。王紀堯表示,剪接過程相當順暢,但到了結尾時,她們開始思考:「自己想讓觀眾帶著什麼離開電影院?」兩人討論了多種可能的結尾——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太對立、要互相理解和溝通?還是有其他方式?
最後,她們回想起小時候學過的道理:有光才有顏色。就像他們來到台灣,才能完成這部紀錄片一樣。站在光裡,她們才看見自己的顏色。對創作者與觀眾而言,都有廣泛的聯想空間,隨著身份、認同或對自身「光譜」的理解,每個人對顏色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陳卓斯則補充說,就像看電影時,人們置身漆黑的電影院,有了光的投影才能看到畫面,但走出電影院時,光雖無所不在,卻不被特別注意。她們希望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也可以關注身邊無處不在的「光線」,例如現實社會與政治議題。回到自身經驗,她認為觀眾也許帶著對自身「光譜」的疑惑,想確認自己對「光」和「黑暗」的看法,而這個開放式的結尾,鼓勵觀眾聯想自身經驗,思考自己站在光譜的哪個位置,以及對光的感受與理解。
|光譜間的橋樑
有觀眾注意到片中帶領香港觀選團的年輕人,想了解導演對他的看法,以及是否從他身上感受到台灣年輕人對現況的想像。陳卓斯表示,她們訪問過這位年輕人許多問題,大致暸解他的政治傾向與想法。她們也理解,他可能只是將導遊當成工作,他的立場並不能代表所有年輕世代的想法。台灣讀書的這幾年間,兩人觀察到不少同齡人對政治的態度——投入政治的人非常投入,但對政治冷感、覺得政治很煩的人也不少。陳卓斯有位朋友因家族關係經常被拉去投票,但對政治一無所知,連「藍白合」都不清楚。後來,她邀這位朋友觀賞《顏色擷取樣本.mov》,終於明白他為何對政治冷感:他覺得政治就是吵架,而他不想吵架,所以才遠離政治。這件事讓她發現,一部電影可以成為與觀眾展開對話的重要橋樑。
王紀堯則回應,台灣年輕世代在歷史、血脈與政治立場之間的拉扯與對立,其曖昧不明的狀況,其實和過去香港有異曲同工之妙。她回想香港的本土意識潮流和移民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期,新聞系出身的她也在深度專題和採訪工作之中,發現許多著名社運領袖並非香港本地人。那究竟是誰在捍衛香港?在這些思想衝擊下,導演們才以「光譜」這種同樣曖昧的方式展開對話,以避免因立場或身份而放棄互相溝通的機會。陳卓斯坦言,自己也非香港出生,因此以血統定義一個人並無意義,出身不可選擇,但思想與價值觀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此外,兩位導演也注意到,許多觀眾看完影片後,都被不同方式表達的愛台灣所感動,從而激起討論。然而,網路上缺乏心平氣和討論的平台,因此她們堅持舉辦獨立放映與映後座談,讓大家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政治、身份與光譜的對話
一名觀眾分享,認為《顏色擷取樣本.mov》這個片名很有趣,就像在尋找一個想像中的共同體,所有顏色都在同一框架中運作。而本片中的「顏色擷取樣本」和政黨、國族關係很深刻,但比較少看到其他剖面,像是性別、職業等身份的「顏色」,他便詢問道,不同身份色彩的觀眾可以如何和這支影片進行對話?他指出,影片中「顏色擷取樣本」與政黨、國族關係有深刻關聯,但對性別、職業等其他身份面向較少呈現,因此好奇不同身份的觀眾如何與影片對話。他也提到,血統論與政黨論都貼合「顏色」主題,而片中主要是參與政治的男性,未拍攝其他身份,因此想知道後續作品是否會延伸此主題。
王紀堯回應,本片之所以聚焦國族、政黨與男性政治人物,是受到拍攝出發點的限制,起初她們只打算拍攝觀選團。不過,她們同意光譜的顏色具有多樣性,只是篇幅影響,主軸仍以政治為主。她也分享自己做過的量化研究,將民主認知和政黨認同做比對,想暸解政治立場、身份和經驗等因素,是否影響對民主的認知。結果發現,這些因素並無明顯關聯,大家認知都相似。這讓她覺得非常有趣——政治刻板印象時常被打破,也和這部片的內容相呼應。所以,也許能透過觀影開啟溝通的可能性,讓觀眾思考,誰是我們的同行者?會不會我們自己,也是自己的敵人?
對於「顏色擷取樣本.mov」這個別出心裁的片名,陳卓斯補充說明,原本片名暫訂「紅黃藍白黑」,雖直白卻差強人意。臨近交片日期的一天,兩人在等外帶牛肉飯時,規定要在取餐前決定片名。「顏色」是兩人的共識,王紀堯選了「樣本」,陳卓斯則提出「擷取」二字,代表了掃描器的意象。為了更明確地表達「電影」,她們加上「.mov」,即「顏色擷取樣本的影像格式」。若香港電影是一個檔案總管,那便是由眾多影像格式拼湊而成,而《顏色擷取樣本.mov》正是其中之一。至於為何是「.mov」而非「.mp4」?陳卓斯笑說,紀堯也提出過疑問。她作出解釋,「.mp4」帶著被「壓縮」、「打壓」的意涵,而「.mov」的檔案容量大,象徵她們來到台灣才將影片製作出來,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