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誰來電影院|《下一站,天國》王玉萍

【側記】誰來電影院|《下一站,天國》王玉萍

日期|2025.03.09  14:00
映後座談|王玉萍
側記撰寫|陳蔣佩潔    攝影|Mumu Kao

這次的「誰來電影院」邀請到了出生在花蓮玉里且現也在花蓮居住的作家、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寫寫字採編學堂及《Orip》創辦者的王玉萍來鐵道電影院和觀眾們一同欣賞是枝裕和導演於1998年登上大銀幕的奇幻劇情電影《下一站,天國》。

|「——停靠站到了。」

《下一站,天國》此部電影是在說著人死後會乘坐上前往天國的一輛列車,而在途中會停靠一個停靠站,剛離世的人類都要在停靠的這段時間內找到自己此生覺得最無憾、最珍貴的回憶,然後再帶著這段自己親自選出來的、自己回首來時人生最有意義的回憶,重新坐上列車,看著列車緩緩駛向天國,一步一步地離開塵世。

是枝裕和將「死亡」的意象以一種情感的發散做詮釋,他不僅是將人類時常幻想死後世界和際遇的想法實際描繪了出來,更是增添了奇幻和浪漫難忘的氣氛,並且也運用了「停靠站」的一個小巧思,下一站的確是天國,但先下車休息選取回憶後,再帶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及沒有人可以奪走的情感,一步步的向天國走去,開往天國的列車載的是人,也是情。

|「害怕死亡,但我——。」

玉萍說道她其實非常害怕死亡,因為家人都是以猝不及防的速度離開,這樣的恐懼讓她覺得是不是親近的人進醫院之後就再也回不來,就如同她的奶奶、爸爸、媽媽一樣,所以選這部作品對她來說無疑是要直面死亡,這是令人非常恐懼的。後來讓他鼓起勇氣的原因,竟是出自對鐵道電影院統籌的「義氣」驅使,也因為這樣,大家擁有了這麼美好的一個午後對話。

|「走吧,我們可以上車了——。」

在《下一站,天國》中,人死後會先在停靠站停留三日,而這三日需要「旅客」挑選出一個回憶是可以帶走、足夠代表自身曾活過的證明,玉萍認為是枝裕和導演創造了一個溫柔的可能,讓已逝世的人選擇自己曾流於塵世的一個回憶,這個回憶有可能是美好的、痛苦的、深刻的或是平凡的,但不論哪一種都足以證明自己曾經真實活過。

家人飛速的離世讓玉萍對死亡的恐懼非常強烈,但如今回過頭看當初,突然也發覺了她自己有股莫名、驚人的勇氣,這對她來說很珍貴,像是其父親重度昏迷時,她鼓起勇氣跟爸爸說:「爸,如果你是擔心我的話,請你不要擔心,因為如果你要醒,你要趕快醒,要不然會越來越困難,但是如果你因為擔心我而沒有辦法離開的話,請你真的不要擔心,我會好好的。」這幾句話她一直記到現在。回憶和生死都是會改變的,但只要有愛就會有回憶,而這些回億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情感的轉化產生改變。對於死亡的難過及恐懼依舊存在,電影中所建構的巨大且溫柔的空間,讓生命多了來回的可能,而與玉萍認為這種來回不單只是生命縱走的來回,更是同時空裡面每一個人給自己的回應。

|「——So, What’s After “Life”?」

玉萍認為能夠以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來談這部電影,當一部作品被創作出來後,創作者就喪失了對作品的詮釋資格,轉而是讀者或觀眾有權對作品做出各種解釋。在電影中可以看見每段回憶都有每個角色自己的選擇理由和抉擇瞬間,而當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更可以因為這樣的劇情安排去思考——如果是我,我會如何選擇?如果是我,我的心情又是甚麼?

下一站天國給了觀眾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斷提醒我們溫柔一點對待自己,也可以好好去想像,那個已經到天堂的家人,他現在過得如何呢。

 

請停靠站的旅客盡快上車。
下一站,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