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金穗獎|短片創作二三事——《進一步》鄭安群導演

【側記】金穗獎|短片創作二三事——《進一步》鄭安群導演
日期|2025.05.04  14:00
映後座談|導演鄭安群
側記撰寫|巽儀    攝影|Mumu Kao

|面對死亡的勇氣和活下去的勇氣

鄭安群導演分享,故事的起源源自於他的人生經驗。在那個家人和親近的人相繼離世的階段,有了這樣一個故事的場景。他也自嘲自己的前幾部作品直到這一部,是自殺三部曲,都與死亡、自殺有關。導演一直很想知道,在人生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刻、極端情緒下的那一刻在想什麼?為什麼有這種勇氣。

故事的起源,來自於他國小的一個朋友,在他考上台北藝術大學後,曾來詢問是怎麼考上的,也在隔年去考,卻沒有考上。當他再一次得知朋友的消息時,朋友已經輕生離世了。凡事沒有如果,因此有了這部電影。鄭安群導演表示,如果當時得知朋友在自殺的前一刻選擇談話,結果會是如何?自己也有過不太好的一個日子,但他支撐下來了。如果有了一次談話,結局是否會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好奇心,所以有了這部電影。

故事的結局沒有被展現出來,這對導演來說是最好的結果,如同片名《進一步》,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進一步。不是為了創作,讓影片變得好看或是完整,而是想借由這部作品對觀眾、自己說一些什麼。

 

|無法表達的,對死亡的共鳴

人都有極度悲傷、想不開的時刻。而在這個狀態下,外人的安慰時常是額外的壓力。有時其實只需要陪伴,坐在他旁邊,就能達到互相治愈的效果。導演表示,他認為只有痛苦可以治愈痛苦,因此短片中兩個人一同往前,是一種痛苦的舞曲。

有些東西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也無法去預測結局的。導演想表達的是兩個人同在悲傷的時刻,能夠達到共鳴,但這種共鳴會造成什麼結局,卻是難以想象的。彼此都有同一種感受時就能相互理解,但可能不會阻止一些事的發生。

鄭安群導演也說:「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人,無論你們有任何的關係,總有一天它會結束,無論是生老病死、分開、分離還是死亡,那我們現在在嘗試建立什麼呢?我跟你認識是為了什麼呢?這是一種很悲觀的想法,但那時我堅定的認為,這是人和人相處的真相。」

 

|與演員合作的種種
在和演員合作的過程中,導演很喜歡和演員交流,這會讓他獲得共感,且無論作品結果如何,無論觀眾的喜好程度如何,在這相處經驗中是非常舒服的。在創作中,他也經常觀察周圍的人,並將他們寫到故事里。

 

|電影的魅力

鄭安群導演分享他從小就很喜歡看電影,但並不知道電影可以當成一種事業。在大學時期的某一刻,突然發覺自己或許可以試試看,就想從物理系轉去電影系。他爸媽並沒有反對,而且在他連續考了三次才成功的情況下也沒有反對。從事有關電影工作九年,鄭安群導演表示沒有一刻是覺得無聊的,也沒有一刻想要放棄。去做想做的事情,比什麼事都要珍貴。

 

導演從小受爸爸說故事的影響,會嘗試動手寫故事,並且是個願意嘗試各種有趣事物的人,而電影是個複合式的藝術,所有喜歡的東西都可以放在裡面。當他真正接觸到電影工作的時候,發覺跟人相處和溝通是最有趣的,就像一群人做同一個夢,但是難以表達出那個夢給別人,而電影就是要把這種夢境呈現出來,大家一起為了好好表達努力。作品與導演的性格息息相關,其風格也會源自於自身成長經驗,因此影片播放的時候他總是忐忑。當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就會被檢視。導演認為這樣的狀態是在與世界溝通,而收到的回應,會慢慢造就世界觀和價值觀。

 

觀眾提問部分,有觀眾好奇選角的性別(為兩位女性)是如何決定的,導演說明他認為女性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加細膩與直接,角色性格設定則是他在過往工作中,一邊觀察女性如何與人交流,創作劇本時就自然而然寫下。

也有觀眾好奇創作是否都需要等待靈感出現,以及如何在工作和休息間取得平衡。導演的做法是從日常生活裡就輕鬆、愉快的記下一些有趣的人事物,等到要創作作品時,就有素材能組合在一起,成為新的、有趣的作品。而在創作後期需要高密度產出時,則會讓自己養成每天都有固定進展的習慣,讓創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至於如何取得平衡,導演傾向有時將自己抽離出舊有環境,去做其他喜歡的事,不要讓工作過分侵蝕生活、乃至於消失因為「生活就是你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