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TIDF 流離島影#1|陳婉伶統籌
日期|2024.12.08 (日) 19:30
主講|陳婉伶(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影展統籌)
文字|張玳瑋 攝影|劉定騫
本次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簡稱TIDF)花蓮巡迴展在11.21-12.29舉行,選映了多樣化的作品,並帶來【時光台灣:流離島影】單元的多部短片,分成三個場次播映。在第一場【流離島影#1】中,一共聯映了三部短片,為李孟哲導演《南之島之男之島》、沈可尚導演《噤聲三角》、黃庭輔導演《03:04》。在放映結束後,由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來到花蓮進行映後座談,和觀眾分享這一系列短片的創作企劃起源,以及發展過程。
【時光台灣:流離島影】TIDF官網介紹:當強勢社會逐漸建立,概念上與地理上的主從關係亦緩緩成形,然而誰是主體、誰又是邊緣,端看觀點與意識的立足點。「流離島影」系列係於1999年由「螢火蟲映像體」企劃,由12位不同世代導演,透過實驗性的手法,以「台灣周邊離島」為主體進行創作。本單元則藉由影視聽中心整飭與數位化這些膠卷作品,希冀透過回顧視角,重新思考幾十年來島嶼間面對「本島」與「離島」的想像。
|探索邊界:放大邊陲與非主流,尋找新的詮釋
座談一開始,陳婉伶統籌說自己並非影片創作者,也許無法逐一回答影片本身的問題,但可以介紹整個拍攝計畫的來龍去脈。「流離島影」系列是一個25年前開始的計畫,當時周美玲導演在「螢火蟲映像體」製作公司任職,她在與三五好友們相聚時,提及想要花五年時間去拍攝所有臺灣離島的電視紀錄片,而眾人在酒酣耳熱之際紛紛決定加入,找齊了十二位導演來進行這次的拍攝計畫,募集包含來自公共電視等各方資金後,最終拍出十二部短片。
這些短片的攝製過程,由幾位導演相互合作完成,雖然有各自獨立負責的島嶼,但也會兼任其他影片的攝影師、剪輯師,這樣的眾人大型合作計畫在臺灣的紀實影像創作史上是少見的。在當時的臺灣紀錄片創作環境,拍攝題材偏向以社會運動或人文關懷議題為重,影像上也因此較為粗糙、追求及時和快速;「流離島影」拍攝計畫則希望以不同的出發點進行,這些影片並非從議題出發,或者是島嶼的介紹,而是從創作藝術、美學思辨的角度製作,也使得這十二部短片各自有獨特的風格,充滿導演個人特色。其實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要前往離島拍攝並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可能有些離島仍屬於軍事管制區,一般人難以進入,更遑論拍攝,還有風浪、船班時間等問題,都需要一一克服,但也因此成為創作過程中有趣的一部分。
陳婉伶統籌談到,這些影片某種程度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影像實驗,除了拍攝主題從社會關懷轉向美學探索,還有少見的眾人合作製作方式,也因為這些影片創作於90年代到2000年之際,剛好在數位跟類比的轉型交界時期,而導演們有共識可以接受多元的拍攝媒材,像是16釐米的底片、DV等,且因為經費有限,可能有些創作者底片拍到一半就得換成別的媒材,使這些影片的創作形式充滿實驗性。而「實驗」一直都是電影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創作者藉由使用新的素材、新的拍攝媒材,或者是不一樣的敘事方式,去探索一種新的可能性,而在經過足夠長時間探索之後,這些實驗性的成果也可能會變成大眾的日常,就如同「電影」被發明之初可能只是個人的觀影裝置,但逐漸轉變為現在大眾觀看的藝術;影像創作者在進行實驗過程中,不僅是探索更多可能性,也是將原本邊陲、非主流的東西慢慢地擴大,帶到眾人的視野之中。
這一系列作品除了呈現出影像創作的邊界,也在實質的地理意義上探索了「領土邊界」。陳婉伶統籌和觀眾分享這些影片創作時的社會脈絡,自1996年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後,過往戒嚴時期反攻大陸的社會風氣逐漸轉變,臺灣人對於中華民國國土的想像開始有所變化,但疆土的界線仍然是模糊的、介於虛實之間,人民並不確定國家領土究竟包含哪些區域;而透過時間的推移,或者藉由這些影片的重塑,我們得以去回望那些當時甚至可能不在想像國界之內的陌生島嶼們,讓我們對領土的感受能夠變得更為真實。
|以陌生的視角重新凝視:有機的創作過程
介紹完「流離島影」系列短片的創作背景後,陳婉伶統籌也分享了幾件趣事。在十二部短片完成後,當時主要的播映管道是出資方之一的公共電視,但因為這些影片在美學上的實驗,而讓當時電視機前的觀眾有了很特別的經歷。譬如沈可尚導演的《噤聲三角》,曾有一個播映版本是無聲的,因為導演在嘗試各種配樂或音效後都感覺不對,而大膽地決定以無聲的方式在電視上播岀,導致公視收到非常多觀眾來電詢問,懷疑影片是不是壞掉,這也顯現出創作者試圖顛覆大家對於觀影想像的一種嘗試。而這些影片當年除了在電視上播放,甚至在全部串連起來後,以200多分鐘的長度在電影院上映,不管是影片內容或是長度都與90年代的觀眾對電影的想像不同,而帶來全新的體驗,當然也有些觀眾走出戲院之後大罵看不懂,因為他們原本可能期待看到十二個島嶼的人文故事,結果發現這些影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陳婉伶統籌提到,《南之島之男之島》的導演李孟哲在前幾年去世,TIDF有進行相關的回顧放映,而回到這部片本身,除了片名本身就是一種文字遊戲,如果觀影時有留意的話,觀眾還會發現中英文字幕所述說的是不同的事情。在已經解嚴後的社會脈絡改變下,李孟哲導演透過質疑、幽默嘲諷的方式,運用旁白與敘事去顛覆平常人對於東沙島的印象,提出一種新的視角。
《噤聲三角》則有一段有趣的拍攝背景,當時沈可尚導演因為資歷較淺,等眾人分配完島嶼後,他就被分配到剩下的「北方三島」,雖然他對這些島嶼毫無概念,但想說好吧就去拍吧,可是這些島嶼難以前往,需要特別雇用漁船接送,船家也搞不懂這群帶著笨重器材的人們要去那個地方幹嘛,雙方都處在不確定之中,讓整個狀況非常有機。《噤聲三角》其實是沈可尚導演的第一部紀錄片,他思考著紀錄片有述說真實的義務,但事情已經放在那邊了,還需要被他記錄嗎?或者可以採用什麼樣不一樣的觀點呢?等沈可尚導演實際抵達島嶼後,發現島上有各種風光,但他並不想做成島嶼介紹紀錄片,所以決定用一種比較陌生的角度,像是在認識新東西、新地方,如同百科全書般為每個事物下小小的註解,並參雜了真實與主觀的解釋。這樣的手法對當時的主流紀錄片來說是不熟悉的,陳婉伶統籌提到,沈可尚導演也透過這部片思考紀錄片跟實驗片之間的分野,而《噤聲三角》後來分別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提名、金穗獎的最佳實驗短片,顯現出在不同的脈絡下,對影片會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而即便以現在的眼光去回看,分野仍是模糊的。
談到《03:04》,片名意指下午三點零四分,一個中間過渡的紀錄狀態。陳婉伶統籌說,黃庭輔導演本身就是金門人,但他很小的時候就到臺灣本島求學,等到長大回去,金門已與他兒時記憶全然不同。黃庭輔導演在1961年出生,當時金門仍處於戒嚴時期的戒備狀態,但回去拍攝《03:04》時,發現島嶼隨著撤軍、不再軍事化管制,曾經依賴軍人的經濟活動也日漸蕭條,包括雜貨店、餐飲店等,都呈現出荒蕪寂寥的感覺,而黃庭輔導演以蹲點的方式拍攝,用一種過客而非歸人的眼光,靜靜地觀察這些店會發生什麼。陳婉伶統籌分享了導演曾提到的趣事,在他小時候,一直以為阿兵哥打靶是很辛苦的事情,因為需要帶著許多沈重的彈藥,到後來才發現,當兵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而且因為軍人數量減少,變成是阿兵哥三個人帶著槍、搭計程車去打靶,用一種方便的方式完成,好像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一般。
整座島像是進入了一種時間停滯的狀態,這一點在片中也非常明顯,店裡的人睡著、醒來、看電視,不確定到底在等待什麼事情發生,時間就這樣流逝過去,即便外面有婚喪喜慶的事情發生,但島嶼的時間好像就這樣靜靜地停留在某一個狀態。另外,這部片的配樂是臺灣非常有名的聲音藝術家廖銘和(Dino LIAO),雙方的合作很有機而隨性,黃庭輔導演找了Dino去金門,到處亂逛、喝酒,Dino回臺灣後其實不太確定自己到底在那個島嶼上感受到了什麼,但還是做了跟影片同樣長度的配樂,結果黃庭輔導演把配樂跟影片合在一起後覺得沒問題,就完成了這部片。
談完本次播映的三部片之後,陳婉伶統籌播映了今年TIDF為這12部影片所剪輯的新預告,也推薦大家可以到Youtube上搜尋「流離島影」,觀看25年前原本的預告片,在25年前除了那些導演看起來很年輕以外,在影片的行銷方式或者是說如何講述那些深刻的獨立思考對話上,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走向,非常有趣。
|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落差,內心的矛盾狀態
在觀眾QA的環節,有觀眾提到這十二部短片就如同劇情片《10+10》一樣,集結了多位導演聯合製作,而想詢問臺灣是否還有其他以類似方式製作的影片,在哪裡可以看到?陳婉伶統籌表示,劇情片的領域她並不熟悉,而紀錄片的部分就她所知應該是沒有,不過當年有非常多類似全景工作室那樣的創作團體,他們的作品雖然不一定是短片,而且有可能是因為某些事件或跟政府背景有關的原因而製作,但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集體創作。另外則是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的《太陽・不遠》,同樣由多位導演合作完成,但也是屬於因事件而衍生的作品,後續也有一些導演持續使用當時的影像資料進行相關創作。
現場也有觀眾發問,對這些影片中的影像感到好奇,不管是影像的質感或者裡面的人的狀態,似乎都與自己1980年造訪金門時的繁榮印象不同。陳婉伶統籌回應,有可能是因為《03:04》是用底片拍攝而有特殊的膠卷質感,而金門一直要到1992年才解除戰地政務,所以在此前應該還有非常多軍事化部署,到了本片拍攝的1994年,島上的經濟活動已經因為撤軍而受到很大的影響。除了說明金門的歷史發展脈絡,陳婉伶統籌也談到,中國人、臺灣人兩邊如何去思考對岸的生活,那種想像跟實際的落差其實很有意思。因為金門很靠近中國廈門,天氣好的時候肉眼可以看到對岸,在90年代撤軍之後,金門人眼看廈門蓋滿高樓大廈,這邊卻日漸蕭條,其實內心有許多矛盾,但那些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可能只是外表,因為陳婉伶統籌曾到訪廈門,走到大樓後方的巷子裡,才發現是比較破敗的平房。而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金門,對廈門人而言亦是如此,在洪淳修導演的《金門留念》之中,有位住在金門的中國配偶,她原本以為嫁來臺灣後會過上繁榮的生活,沒想到金門並不如此。
本次座談內容豐富多元,創作背景的分享豐厚了觀眾對一系列影片的認識,也從「流離島影」創作脈絡回溯了整個時代的歷史進程。在座談結束前,陳婉伶統籌鼓勵觀眾繼續欣賞其他短片,她也期盼,本次的分享能喚起觀眾的興趣,帶領大家一同重新凝視這些離島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