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秘密與記憶】TIDF《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帖莫奈 The Maw Naing導演

【側記-秘密與記憶】TIDF《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帖莫奈 The Maw Naing導演
日期|2024.11.21 (四) 19:30
主講|帖莫奈 The Maw Naing導演
文字|鄭巧筠           攝影|張玳瑋

2008 年,納吉斯氣旋重創緬甸,孕育稻米的三角洲被海水淹沒,舉目所及皆是爛泥瓦礫,慘重的災情讓緬甸成為世界焦點。緬甸人民流離失所,日夜為了飲用水與糧食所苦,然而人道救援卻因政治而受阻,災後現場的影像也因政府資訊管制而缺失。《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為首部由緬甸創作者自製而成的紀錄長片,於2001年播出,以攝影機見證並聆聽受災戶的故事,於患難中彰顯信仰與團結的力量。TIDF在花蓮鐵道電影院巡迴場中,邀請到本片的導演帖莫奈 The Maw Naing來到現場,與觀眾進行映後座談。

 

|與時代對話的他們,作為勇敢的藏鏡人

帖莫奈導演首先提到,這部電影分成兩個小組進行拍攝,另一個小組的導演在拍完這部電影後,於2022年在緬甸與泰國的邊界被軍隊拘捕,在獄中被關押了近兩年的時間,甚至有兩到三根肋骨被打斷,直到2023年七月終於被釋放,但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他就在醫院過世了。從這位導演的遭遇,可以發現影像工作者對於軍隊來說是危險的存在,在軍權統治下,帖莫奈導演的夥伴便是第一位喪失生命的電影工作人員。在拍攝這部紀錄片時,兩個小組都是秘密進行的,必須藏起器材,和當地的農夫、村民居住,之所以如此嚴密,是因為緬甸的軍權政府不想讓全世界知道納吉斯氣旋帶來多少死亡,不願讓包裝出來的「好」被戳破,而帖莫奈導演則選擇冒著危險繼續拍攝,希望讓大家知道真相。與此同時,在納吉斯氣旋重創後,有許多國家想幫助緬甸,但始終無從下手,直到聯合國秘書長要求緬甸接受國際救援時,緬甸政府才終於接受了國際救助。雖然事情看似有轉機,軍政府卻沒有把救助的資源分配到緬甸所有城市,而是集中在倉庫置放,因此在救助行動後的三到四個月,部分地區的居民還是因為病毒感染而去世;當時也有許多緬甸的知名人士想到三角洲幫忙,也被軍隊阻止,使三角洲成為了孤島,在政府的掌控下無法進出。

在本片完成拍攝後,團隊因為無法在緬甸進行剪輯,因此將素材帶到德國進行後製。帖莫奈導演說,這部片在2009年已經剪輯完成,準備在2010年進行放映,但剪接師與音樂後製卻在剪輯完成後被逮捕,雖然不知道被捕的實質原因為何,只能猜測是被緬甸政府發現了端倪;因此在2011年進行世界首映時,團隊決定在片尾名單中使用假名以保護製作團隊,同時將真相傳遞給世界。

《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雖然在國際上放映,在緬甸境內卻只有在一個小的影展中被播出,而當時觀影的緬甸觀眾表示,雖然有淺淺的知道三角洲所發生的問題,但不知道原來死傷情況比媒體報導出來的還要更為嚴重。在本次的座談中,帖莫奈導演也表示自己已經有六年沒有看過這部作品,這次的放映對他而言,是從當年的經歷來與今日的緬甸政府對照,想觀察是否政府的態度有差別。遺憾的是,直到今日緬甸軍政府仍在繼續殺害人民,緬甸也還在內戰中,在軍事武力之下人民成為了犧牲者,而本片不僅僅是是記錄納吉斯氣旋對於三角洲的影響,同時也記錄了那些被政府忽略、遺忘的緬甸人民。

 

|時間線上流離失所的人,在影像中有了回家的可能

在近幾年,緬甸的旅遊業逐漸興盛,有觀眾分享自己有想去緬甸旅遊的打算,在觀影前抱持著會看到緬甸風光,然而電影中卻是如煉獄般的場景,令人震驚。雖然這部紀錄片是記錄風災後的事,但同時卻也顯現了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與政府的失能,致使人民必須像螻蛄般求生。在觀影的過程中,影像中呈現出的緬甸打破了觀眾原有的印象,不同於在大眾眼中佛教國家的樣貌,影像中的緬甸建設就如同四五十年前的臺灣,看到紀錄片中的緬甸情況,使身處在臺灣的觀眾有所共鳴,卻也感到難受。

帖莫奈導演回應,現在不適合到緬甸旅遊,而對於觀眾詢問導演是否正流亡海外的問題,帖莫奈導演表示自己作為一位藝術家,當初要拍攝紀錄片的原因,是想展現兩個面向-世界氣候變遷及緬甸軍權政府如何對待人民。在這部片播映後,整個拍攝團隊一直使用假名讓軍政府難以追蹤,直到兩年後才改回真名,但在2022年拍攝另一部作品《拒絕沈默的女孩》,描寫中國商人對緬甸工廠的壓迫後,導演被列入軍政府的黑名單中,而無法回到緬甸,影片中的主角也因為有露臉而無法透過假名隱藏,必須躲藏在緬甸村落中。這些事情和我們現代社會所想像的國家相差甚遠,卻真實存在著。

有觀眾表示,這部紀錄片充分的展現了「災難其實無處不有」,但如此巨大的災害發生在緬甸,居然成為了無人知曉之事;同時也揭露了軍政府甚至比自然災害還恐怖,這是相當令人戰慄的。而觀眾也問到,在三角洲的災難區人民是否有組織起自救團隊?而緬甸作為一個佛教國家,人民或僧侶是否有抗議政府的作為,軍權政府是否有受到佛家教義的影響?

導演回應,在緬甸有許多大小組織會互相幫助支持,但軍政府為了保有控制國家的力量,非常擅於政治宣傳。緬甸軍政府並不希望人民相互支持,當社會充滿衝突,政府才能繼續擁有權力、隱藏自己的無能,因此拯救人民並不是政府的要事之一;而這也回應了在紀錄片中所看見的,軍政府長期將救援物資堆積在倉庫中,即便到了發放的一刻,也因為不想被人民知道救濟品是來自國際,所以將來自各國的救援物資被撕下國家標籤,政府希望讓民眾以為救濟品是由當地提供,才能讓政府成為有力量的象徵。

另外有觀眾分享到,雖然這部影片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透過影像讓真實得以被記錄下來,表現出時代之下人民與環境的對話與呢喃,身為觀眾的我們是感到幸運的。關於天災,其實臺灣也有許多自然災害,但政府會注重各項警訊,除了提供詳細資料讓臺灣民眾有所警惕,也藉由安排撤離、警告勿外出等方式,幫助人民避開災難,而緬甸軍政府在風災之前,卻只提供了很概略的說明,導致人民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遭遇巨大的災難,無數個家庭流離失所。

帖莫奈導演說,當時的死傷情形非常嚴重,除了因風災直接造成,還有風災過後,因為沒有得到適當幫助而死亡的人數也非常多。在片中雖然特意不展現出大量的死亡畫面,但拍攝團隊有許多人因為拍攝這部紀錄片而留下了心理創傷。即便距離這部影片拍完已經過了十六年,但導演自己今晚觀影後仍感到非常震驚,也很感謝在場觀眾提出的回饋及提問,讓紀錄片跨越年代,在時間線上刻下一痕。

 

直到今日,緬甸戰爭與軍權政府的控制仍在持續進行,觀眾問到,現在緬甸的媒體工作者、影像製片人是否會因為過往的拍攝而遭到報復,又導演未來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帖莫奈導演不避諱地說,其實自己是害怕的,在緬甸拍攝真實狀況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但即便害怕也還是會繼續創作,作為電影製作人,雖然沒有強大的權力還是會努力走下去。
或許,這便是紀錄片的意義吧!有人能勇敢的去記錄與創作,讓這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被看見,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