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關渡國際動畫節-選片導讀|薛佑廷教授

【側記】2024關渡國際動畫節-選片導讀|薛佑廷教授
日期|2024.11.22 (五) 19:30
主講|薛佑廷(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助理教授)
文字|鄭巧筠             攝影|張玳瑋

2024 關渡國際動畫節的主題為「Long Long Ago」,取自龍年的「龍」字諧音,以奇幻冒險為核心,融合自然景觀與神秘生物,讓人聯想到動畫中的異世界冒險,呈現動畫世界的無限創意與可能性。在11月下旬,關渡國際動畫節來到花蓮鐵道電影院選映一系列作品,並由北藝大動畫系薛佑廷助理教授進行映後座談暨選片導讀。薛佑廷老師有著豐富的3D動畫經驗,同時是本屆動畫節的入圍審查評審之一,對每部作品都有深厚的了解,在映後的分享中為觀眾帶來更多觀賞動畫的不同視角。

 

|以動畫作為一扇看見世界的窗

關渡動畫節由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舉辦,至今已來到第十四屆,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純粹動畫節,每年固定有七天的影展檔期,今年的影展集聚了超過四十一位的國內外專家,包含知名的動畫製作、研究者,而影展總觀影人次預估達上萬人,單場最高人次為兩百人。關渡動畫節不僅提供觀影體驗,也有舉辦競賽,每年都有超過兩千件的國內外作品投稿,而在海量的投件中,只會入圍六十八部作為競賽片、二十一部作為觀摩片,因此要進入關渡動畫節競賽單元的門檻相當高;同時,關渡動畫節在國際間具有相當的份量,往年的競賽單元得獎作品也有在隔年的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影片,因此讓關渡動畫節成為了國際動畫作品的指標,在作品數量與質量上都不斷地進步。

薛佑廷老師提到,關渡動畫節的影片數量與種類都非常多元,今日所播映的「一般組I」是合併了原本影展中的一般組競賽單元I+II,共有六部影片,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精彩動畫短片。

首先,是來自日本導演山村浩二的作品《Extremely Short》,薛佑廷老師和觀眾分享了山村浩二導演的YOUTUBE網站,觀看了本片的幕後製作流程。山村浩二導演擅長於插畫,在動畫作品中經常以文學作品改編為題,本片的原著所在談的是關於「探尋最短的一個事物」,而找到的是-人將死之際所吐出來的一個日語發音,山村浩二導演則用動畫的方式去表現這件事情。相較於現在大多採用電腦動畫的形式,山村浩二導演的作品充滿手繪的感覺,尤其因為他用來創作的紙張都非常的小,所以筆觸也會特別的放大,在大螢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紙張的紋理、鉛筆素描與水墨塗鴉的融合。薛佑廷老師也談到,山村浩二導演經常在世界各大動畫影展擔任評審,同時是廣島動畫節的策展人,並在今年邀請了北藝大動畫系的學生作品到廣島放映,對北藝大動畫系而言是一個意外收穫。舉辦關渡動畫節既是面向國際,同時也讓世界看見了臺灣動畫,這樣的互相交流不只提高臺灣動畫在國際間的能見度,也為創作注入新的能量,讓臺灣創作者們有更多機會到國外參展,與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們激盪彼此的想法。

第二部作品,是來自克羅埃西亞的《Zarko, You Will Spoil the Child!》,故事講述了外公照顧孫女的快樂回憶,看似簡單的情節,導演卻在無形中把克羅埃西亞的近代史帶入;而那是回應了1970年導演出生時克羅埃西亞當時的情境,關於聯邦的形成與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創作者透過這段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發展,從祖孫情的呈現蘊藏了整個國家建立的過程。薛佑廷老師分享到,克羅埃西亞的動畫創作能量逐年上升,在國際間屢屢獲獎,在這部作品中不僅呈現了動畫美學、劇情編排,也是認識克羅埃西亞這個國家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精彩作品。

下一部作品《Three Birds》,屬於較實驗性質的非傳統敘事動畫,強調氛圍的渲染,並透過土地去隱喻主角的內心世界,薛佑廷老師解釋,對觀眾而言主角的內心世界是艱澀難懂的,他也是看了好幾遍後才逐漸明瞭。導演透過「Cutout」的拼貼技法,將描圖紙、透明片與賽璐璐片等其他媒材做成複合式的逐格動畫,去營造出一種內心非常憂鬱沉悶的氛圍。複合式的媒材不僅豐富了故事中人與物的質地,也呼應了作品中不同的象徵與隱喻,薛佑廷老師除了介紹本片的製作背景、播放幕後製作過程的影片外,也分享了自己對作品的解讀,如故事中的三隻鳥,對他來說是象徵找到答案的一種方法與媒介,而三顆種子,則是女孩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得到的果實,並將它重新種在疤痕之上,讓它再次發芽。

除了媒材與氛圍的營造,也有創作者將重點放在單鏡頭敘事-麥茲格魯德導演《Butterfly》。麥茲格魯德導演同樣來自克羅埃西亞,他的故事非常簡單直白,但是風格特殊,只採用單鏡頭或者簡單的運鏡敘事呈現,跟以往傳統動畫的多鏡位敘事方式不太一樣,然而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特殊的造型,以及豐富多彩的色彩運用。

而來自伊朗的作品《In the Shadow of Cypress》,以傳統敘事為主,在本次播映的作品之中為敘事最完整,且劇情有著深刻翻轉。「Cypress」意指船底最核心堅固的地方,而片名就象徵了這整個故事,隱喻著在父親內心深處的創傷後症候群。雖然劇情主軸以父女的關係為核心,但在談的是自我發掘、成長,與自我療癒的過程,創作者在觀眾對事態發展感到絕望之際,適時地扭轉了整個劇情,讓父親成為英雄,拯救了主角、也拯救了自己。最後一部片則是《Nube》,這部作品同樣是國際合作完成,包括法國、匈牙利,而主要導演來自墨西哥。

 

|擴展與凝鍊-創作生命力的源源不絕

聽完薛佑廷老師的分享後,觀眾提問到關於「關渡國際動畫節」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的定位區別?薛佑廷老師回應,兩個影展的屬性是相近的,策展的風格取向都以國際四大動畫影展為導向,唯一較大的差異,在於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是由市政府主辦,因此規模更大,觀眾的普及度也較為廣泛;而關渡國際動畫節則是由北藝大動畫學系舉辦,地點位於北藝大校園、免費讓大家入場觀影,因此在製作經費上有落差,但儘管需要自籌經費與拉贊助,關渡動畫節仍是在有限的經費下做到最豐盛的程度,同時也因為是由學生組成工作團隊,因此不需由外來廠商投標,而是讓專業老師帶領北藝大學生共同選片,讓學生的視野與聲音可以在策展中呈現。

身為入圍審評審,薛佑廷老師也把審查過程分享給觀眾。他表示在初審時有將近兩千多部作品,因此找了六個年輕、眼力好的業界動畫師篩選;再由北藝大動畫系的教授挑選入圍片,顧及到的面向包含了風格、美學、媒材應用與其代表性,透過多方的綜合比較後,盡量使各方面的光譜都可以被看見;到了決審階段,則是由三位國外評審與三位國內評審共同選出得獎作品。
回到學生方面,他們在觀看大量的入圍作品後也有所學習,因為入圍影片的種類多樣,風格廣泛且平衡了各個領域,因此學生可以從中深入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類型,並跳出動畫系的框架,和其他系所學生共同製作作品,讓創作得以跨領域的發展,在多元的想法中凝練自己的作品。

 

在薛佑廷老師的分享中,可以看到關渡動畫節中廣納了各個國家的不同風格動畫作品,這些作品在電影院與串流平台的主流市場中是觀眾少見的,而這正是關渡國際動畫節的精髓,它打開了一個通往國際的窗口,我們可以了解到今年世界上各地的動畫家、藝術家的想法與各地的趨勢,也透過作品理解導演的相關背景與生命經驗。
「動畫」是一種語言,由此我們可以跟不同國家的人溝通交流,讓相異的文化在藝術中得以碰撞,也搭起了解彼此的橋樑,不僅是將國外的作品帶入到臺灣,也藉此將臺灣本土動畫、動畫系學生的作品帶到國際。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不只解讀作品,更能從作品看見一個國家不同角度的脈動與記憶,感受其所展現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