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交流|專題講座「Dojo山形紀錄片駐村工作坊經驗分享」

【側記】「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交流|專題講座「Dojo山形紀錄片駐村工作坊經驗分享」
日期|2024.11.20 (三) 19:30
主講|《雪水消融的季節
羅苡珊導演、陳詠雙製片
文字|鄭巧筠             攝影|Mumu Kao

 

「Dojo 山形紀錄片駐村工作坊」(Yamagata Documentary Dojo,簡稱 Dojo)自2018年開始舉辦,是一個為亞洲紀錄片工作者量身訂做的駐村計劃,邀請紀錄片工作者前往日本山形山區的肘折温泉 (Hijiori Onsen)進行駐村創作。透過一系列的大師班課程、小組討論會和指導等,讓創作團隊針對手中的企劃案進行粗剪討論、實踐創作方法,並與日本和其他國家的電影工作者交流。其餘時間,參加者將專注於發展自己的企劃案;參加電影公開放映,以及與當地人互動交流,並完成一部短片與當地社區分享。2023年有兩件臺灣作品入選,其中即是羅苡珊導演與其創作《雪水消融的季節》。此場專題講座邀請導演羅苡珊及製片陳詠雙前來與觀眾交流對談。

 

陌異化所帶出新的目光

羅苡珊導演與陳詠雙製片所參加的是第五屆Dojo。羅苡珊分享到,山形國際影展是台灣紀錄片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殿堂之一,而Dojo的運作則是獨立於山形影展的組織。Dojo駐村計畫的創辦人藤岡朝子(Asako Fujioka)在90年代便加入草創期的山形影展,她身為資深的亞洲紀錄片策展人,是以獨立運行的方式創辦Dojo培育計畫,而非從山形影展進行嫁接;同時,藤岡朝子也是《雪水消融的季節》的日本方製片。陳詠雙製片則補充到,雖然她只有參與到第一週與最後一週的Dojo,但也收穫滿滿。

談到參加Dojo的初心,羅苡珊導演分享,她因為製作《雪水消融的季節》而與相關人士交流,並在2020年認識了藤岡朝子,雖然對方也有介紹拍攝團隊去Dojo駐村,但基於那時還在拍攝前期,一直等到2022年完成在尼泊爾的拍攝後,羅苡珊導演才有了完整的剪接腳本,而決定前往山形駐村。面對多年來累積的大量素材,她們在參與Dojo的過程中,與老師和其他創作者們討論如何讓作品向前,並從雜亂的素材中梳理出一條敘事線。

Dojo舉辦在「肘折」-一個降雪量高的山村,它特別的地方在於不只是一個工作坊,也是為期將近一個月的駐村計畫,這樣的駐村計畫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與經費成本,因此在國際上是少見的形式。創作者們在參與Dojo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地與當地生活步調結合,並沈浸於一個全新而陌生的環境,和熟悉的素材重新相處,找到不同的角度與平衡。對羅苡珊導演來說,肘折的環境恰巧和《雪水消融的季節》這部片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她在作品中去回溯摯友的死亡,並因此移動到她所不熟悉的異國-尼泊爾,而肘折的環境正與那裡相似,同樣地接近山、同樣地充滿雪,正好與這部作品有所呼應。這樣的過程讓羅苡珊導演想到,一部電影的生成,其實不只是抽象、藝術的表達,也和創作者如何沈浸在某個特定的環境與心境有關,與這樣的概念相似的,是在Dojo的駐村計畫中,藤岡朝子還規定了每位駐村創作者要以「肘折」拍攝一部短片,用以回饋給當地居民,在Dojo的駐村生活,創作者除了思考創作、思考剪輯,還有許多時間是需要走入當地居民的日常,和地方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陳詠雙製片也回應到,在Dojo不只有作品討論與課程進行,更重要的是走入當地。因為駐村是在二月進行,剛好就是降雪量最高的時期,她們每天都會看到居民們辛苦地剷雪,以避免積雪將屋頂壓垮;另外是還會利用剷雪來舉辦活動-挖雪大賽,吸引了各個地方的人們來參加帶動觀光,而挖到土壤時所聞到的土地氣味正意味著春天即將來臨,駐村的創作者們也共同參與了這份屬於當地的儀式。

 

在Dojo的日常行程,除了有各國大師的導師課,Dojo還幫每位駐村者設立一間剪接室。在課程中獲得養分後,創作者便進入到剪接室開始思考作品的呈現方式,並持續在課程、工作坊中和老師們討論,用多樣的思考方式去不斷反芻。羅苡珊導演說,即便導師工作坊只有四天,但卻是很充實飽滿的,不僅幫助自己展開新的思維,同時也梳理了作品的敘事線。在Dojo期間,她的作息相當規律,由思考、散步與泡溫泉組成,每當想累了,她便沿著村莊散步,然後受到肘折溫泉的療癒,在這樣的規律中她完成了一部回饋給當地的短片-《那麼熱那麼冷》。在肘折的寒冷風雪中散步、享受溫泉的溫熱蔓延、洗滌身心,在冷熱交錯中,也象徵世界看似兩極的矛盾交織著,共存成複雜的世界,而這種感覺和《雪水消融的季節》想要表達的核心理念很像,因此在當地的感官經驗也成為了紀錄片的一部分。對羅苡珊導演來說,這種身體感是在找回情感的敏感度,如同一開始在剪《雪水》,雖然素材與敘事在她的腦中都可以成立,但對於觀眾來說卻是混亂的,因此在Dojo期間,她重新去找尋在敘事架構中可以成立又有生命力的素材,去真正的識別素材,感同身受拍攝所在的當下,彷如重回到特定的經驗現場,從素材看見敘事的情感狀態,而堆疊素材的過程是需要敏銳的身體感去投入實踐的。

Dojo提供了一段奢侈的時光,讓創作者能稍微抽離熟悉環境的創作壓力,並實際透過身體的行走、感官的回應,慢慢地找回情感與作品的連結;羅苡珊說,在駐村結束回到台灣剪接時,是十分有感的,也找到一種重新看待作品的方式。

 

電影作為一種透過聽覺與視覺感官傳遞的媒介,帶給觀眾不只是文字的辯證,更是讓觀眾用電影的核心去與自身產生探問與共鳴。回到花蓮鐵道電影院,參考了山形影展的架構,雖然沒有如北部、西部等大的資源,但卻從策展面著手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也希望可以連結更多台灣、國外的影展與影人前來花蓮分享與交流;或許也作為一種移動,讓前來觀影的觀眾、前來分享的影人離開忙碌紛擾而熟悉的都市,來到花蓮感受新的步調、新的交流,或許可以以更緩和、更深度的視角和作品對話而有了新的觀點。

 

曾參加過山形影展的陳詠雙製片分享,她身為廣電系畢業的學生,在學生時期就喜歡跑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而TIDF長期地向山形影展借鑑取經,當她在TIDF工作時,也有機會前往交流與學習。山形影展的選片豐富,並強調亞洲視野,而香味庵的存在又可以讓影人與觀眾間平等交流、暢所欲言,是一個很棒的地方。(關於香味庵的相關介紹可詳見前一篇側記-「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香味庵俱樂部》映後座談」)
陳詠雙製片也談到,《雪水》參加Dojo之後,不只讓導演在創作面上有所收穫,作品的實務面也有了重大突破。她形容創作就像減肥,許多創作者即便有好的點子,但也會礙於種種原因而難以完成,當《雪水》進入到後期階段,團隊整理完素材後就遇到嚴重卡關,剪接的敘事思考一直難有進度,但因為申請上Dojo的關係,讓團隊有了必須在時間內準備好片花的壓力,而使生產力急速上升,進度有了大幅進展,甚至在駐村結束之後,也很快地就有了定剪的版本,連導師們都感到非常吃驚。

對她們來說,創作就像是走在一條漫長的隧道中,努力尋找著另一端出口的光芒,而參加Dojo駐村,則讓那道曙光越來越鮮明。對創作者來說,一定會有卡關、無法突破的時刻,但讓自己稍微退後、隔出一段距離,用比較新的視野、觀念去思考,也許就會出現更多的可能性,而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環境、導演與故事的交融

看過《雪水消融的季節》的觀眾分享,在羅苡珊導演此次的座談中,整部片有種被梳理起來的感覺,如同這部紀錄片的前半段以視覺為主、意象為重;在紀錄片的後半段則有更多的觸覺與感受,交雜的聲音被收束,導演的聲音也消融進作品中。羅苡珊導演回應,在一開始初剪時,她在影片中加入了許多旁白,但最後還是想回到以「影像」作為媒介的處理方式,靠視覺帶出感受,而不是用口白強加、框定出給觀眾的感受,也藉由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聲音,逐漸找到自己在片中的定位。觀眾所看見影片的前後半段區別,也十分貼近羅苡珊導演自己的特別區分,前半段交錯的時間線不只是因為素材有所侷限,也因為是從得知死亡的消息後去回憶「過去」,而過去本身並不是線性的時間觀,她想要呈現被時間包圍的感覺,彷如被困住、彷如尚未接受。這些片中的區分與轉折點,並非來自於Dojo導師明確的告知,而是在看完創作者們的初剪後、觀察創作者的狀態,並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再給出的回饋;羅苡珊導演便是在聆聽老師們給的建議後,經過自己的再一層轉化落實到電影中。

 

陳詠雙製片分享到,《雪水》參加Dojo前後的最大差別是故事的呈現方式。在參加工作坊前,團隊偏向以劇情片的邏輯敘事,主要想以宸君寫過的郵件來重回那一趟旅程,並交織出兩條敘事線,而最後收束在一起;然而帶到工作坊中給大家看時,收到的回應是困惑的,或許是因為素材累積的方向不足以支撐理想中的敘事野心,因此在工作坊後,決定放大羅苡珊導演作為主敘事者。另外關於聖岳的敘事段落,也是團隊重新討論影片視角的一大主軸,在參加完工作坊後有了一個新的結構,並花四個月的時間非常細緻的檢查每一顆鏡頭與內容,深刻的去思考每一幕的敘事與視角。而導演視角的選擇也一直都是紀錄片的核心命題,在面對長期拍攝累積的大量素材時,要如何剪輯、如何堆疊,又要如何帶出導演的態度,這是在Dojo中,透過課程、討論、環境的換位思考後,讓陳詠雙製片與羅苡珊導演重新意識到的重要課題。

 

有現場觀眾提問,羅苡珊導演如何整理長期累積的素材,而陳詠雙製片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中又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協助?陳詠雙製片說,對自己而言,製片就是在管理電影畫面外的所有事情。她會觀察每一位合作的創作者特質,去找到對方的長處與短處,而她再去努力補齊對方的不足,如何讓一個團隊凝聚在一起,是自己作為製片覺得最大的意義。羅苡珊導演則說,素材的整理需要先踏實地看過所有拍攝的素材,並且在場記表中進行具體紀錄,包括每一個人物、光線、時間、地點、聲音等等,再提供給剪輯師,讓剪接師可以貼近導演的想法,成為觀眾與導演之間的橋樑,使導演想表達的故事呈現在電影中。而她和剪接師合作的方式,是她會先剪出一小段想營造的氛圍給剪接師,然後每個禮拜交換想法與進度;在定剪後,則是來來回回地從第一顆鏡頭細細的逐一檢查,分析與感受並行,讓自己完全沈浸在電影中。

 

回到Dojo,這個激起不同火花的場域,駐村的創作者與老師之間是平等的,沒有位階的高低差異,而是用開闊的方式交流創作的想法。導師們不會直接告訴創作者們該怎麼做,而是誠實地回應對作品的感受,創作者則將這些回饋內化,轉化為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這樣的精神,正和山形影展以香味庵搭起的連結相契合,透過面對面的交流讓觀眾、創作者與影人得以串連,從紀錄片出發,激起的每一道思緒都可能觸動心靈、引發共鳴。而這份共鳴,或許已悄然融入影展、這座城市,以及每一位到場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