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TIDF 開幕片《紀念陳達》+《王船祭典》|林木材策展人
日期|2024.12.04(三)19:30
主講|林木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文字|黃安麒 攝影|張玳瑋
「我們之所以存在,全靠那些記住我們的人。」—張照堂《生活筆記》(1987)
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花蓮巡迴展於鐵電舉行。TIDF策展人林木材親臨現場,與觀眾分享開幕片《紀念陳達》及《王船祭典》的創作背景與影片脈絡,以特別紀念本屆TIDF傑出貢獻獎得主-張照堂。
|受存在主義影響的創作者—大膽與創新的民俗實驗片
林木材於講座一開始分享到,在2024年五月份主影展舉辦時,將傑出貢獻獎頒給了於4月2日過世的張照堂老師,這是給予對臺灣紀錄片有重大貢獻及創新者的榮譽。張照堂老師除了協助推動TIDF創立,也致力於紀錄片文化推動、人才培育及開疆闢土。
林木材表示張照堂的作品深受存在主義影響,從他早期的攝影作品中可看見一些特徵,像是虛無、荒謬都是他作品的模樣。脫離攝影,在1960年代當時體制內的新聞編導拍攝,並無明顯的紀錄片概念,而他在國營電視臺底下拍的節目,被視為具有文化性的藝文節目。當中張照堂與杜可風一同製作《映象之旅》系列,其中《礦之旅》拍攝了與礦工有關的紀錄片,他們進到瑞芳的礦坑裡進行拍攝紀錄,使其後來成為重要的景點,當時的相關照片也有被留存下來。
|實驗性的《王船祭典》:音樂與影像的融合
1978年時,張照堂加入《60分鐘》紀錄專題製作,那個年代僅有三家電視台,在講座當中我們觀看當時介紹《王船祭典》的片段,主播字正腔圓的解說燒王船祭典的意義,介紹燒王船是五年舉行一次的民俗節日,希望五穀豐收、國泰民安的祭典。林木材提到當時的主播其實很擔心觀眾無法理解,因為紀錄片中沒有任何相關說明,只有生動的攝影與搖滾樂搭配。
在戒嚴難以自由表達的狀態下,張照堂使用影音蒙太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進行記錄,因為他的影像都屬於較為本土的東西,但音樂使用西方的民謠搖滾。林木材表示這樣的手法很前衛、特別,《王船祭典》呈現出那些參與祭典的人們眼神及狀態,在音樂的搭配下如同「著魔」狀態,透過這種影音蒙太奇的迸發,讓整個鄉土與現代產生的矛盾展現出來,是臺灣影史上的特例,別具意義。
|《紀念・陳達》:回望臺灣的音樂與歷史
林木材提及《紀念・陳達》的完成時間其實晚於《王船祭典》,由於1967年臺灣發起民歌採集運動,進而在屏東發現這位月琴彈唱樂手陳達。原本就小有名氣的陳達,在1971年錄製第一張專輯後,聲名變得更加響亮。張照堂在製作《紀念・陳達》時,一直整理和修改這部影像,直到2000年才完成,並穿插了動態和靜態的資料。
身為即興彈唱樂手的陳達,他的特別之處是將故事轉換為歌詞,像是勸世歌一樣,是充滿意境的,同時張照堂的拍攝手法也很特別,在路上、門口、河邊等各種不同場景皆是事前安排好的,而拍攝過程中也會有意外產生,像是牛走進鏡頭內,或是戴帽子的老先生路人在旁觀賞表演,觀看時不會覺得無趣,反而覺得在他的鏡頭下十分生動。而紀錄下屏東那些牛群的狀態,也是很珍貴的畫面,並呈現出陳達當下的生活情況。
|以陳達的歌聲銘記:高砂義勇軍李光輝
林木材也介紹了在《紀念・陳達》中,張照堂拍攝陳達及軍人李光輝的過程。由於張照堂曾在《60分鐘》系列拍攝了一部短片《往日情懷李光輝》,因此牽線找了李光輝擔任勸世歌的主角。李光輝是二戰倖存的阿美族人,日文名字為中村輝福,阿美族名為Suniuo,1994年被徵召進日軍的高砂義勇軍,至南洋印尼的小島作戰,被遺留在島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直到30年後才被一架直升機發現,而他的身份因時代變遷而顯得相當尷尬,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特殊存在。
張照堂將李光輝的故事轉述給陳達後,將兩人安排在一間餐廳內,而陳達開始唱起李光輝的故事—59歲、斯文、有料、民國33年當兵、在山裡挨餓。林木材表示,坎坷的故事用陳達的勸世歌表達出來時,能夠發現張照堂是利用間接再間接的方式講述人的一生,同時又回應臺灣的某種狀態。
林木材在最後推薦觀眾可以閱讀《歲月‧定格 ─ 張照堂》,內容是邀請了六個研究者去針對張照堂做訪問跟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去論述他的作品,包括本次放映的兩部作品。
|懷念張照堂
進入觀眾的提問時間,大家都相當踴躍,有觀眾提問,張照堂剛好在4月3日花蓮地震前過世,臉書好友紛紛發文表示懷念,讓觀眾相當好奇張照堂是何方神聖?
林木材表示自己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時,與當時身為專任教授的張照堂並沒有接觸。直到畢業七、八年後,他收到張照堂的一封來信,邀請他合作,加入臺北美術館的研究計劃,擔任其中一名研究員。素未謀面的兩人,因張照堂擁有攝影師特有的記憶力—能清楚記得每一張臉,而展開密切的合作。
張照堂老師慷慨分享自己的經驗,並提供許多寶貴建議。兩人關係亦師亦友,經常一起喝咖啡。大家懷念他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他的專業成就,還因為他給人的感覺不像一位嚴肅的老師,更像是一位友善的長者或朋友。
直到張照堂老師生病,林木材傳訊息關心他,希望他能早日康復。老師則幽默地回應:「林木材每次推片都會說這部片必必必必必看,那應該要說必必必必必好。」這段對話成了他們最後的交流。
另外也有觀眾提問,《紀念・陳達》中的影像是否有東北角及桃源谷的畫面?同時陳達的健康狀況是否越來越不佳?
林木材回應不確定影像內的畫面地點,可能是相似的場景;而陳達在29歲右眼就全盲,一生都很困頓,甚至有幻覺跟幻聽。有傳言說他窮到沒辦法看醫生,直到60歲才被挖掘才華,而他的才華就是他的想像力。在影片中,在關渡拍攝的片段中可以看見陳達並不是很愉悅,因為他是被硬拖著去關渡的,被逼著唱歌而相當不開心,當時是1977年,而陳達最後於1981年過世。
另外有觀眾提問,張照堂生平有許多作品,為什麼選擇這兩部進行放映?
林木材回應,張照堂確實有很多的作品,但礙於版權問題而無法公開播放。張照堂是最早期介紹巴布∙狄倫(Bob Dylan)的樂評人,在90年代前並無音樂版權的概念,因此像是張照堂與杜可風合作拍攝的《映象之旅》,放到YouTube上偵測配樂後,發現有6-12段不同音樂的片段,千奇百怪四面八方,難以處理版權問題。在這次放映的兩部作品,《紀念・陳達》是自彈自唱所以沒有版權問題,而《王船祭典》則是已由香港的M+博物館典藏,曾花了一筆費用買下Mike Oldfield的版權,所以才有機會可以公開放映。
最後則有觀眾分享,陳達在台灣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對本土音樂與藝術的重視。他回憶起從陳達的即興吟唱到月琴文化的復興,反映了台灣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現象,也啟發了像李雙哲、楊祖鈞等人投入鄉土文化與社會運動,進一步影響文學、藝術乃至民主發展。透過這些作品與人物,他感受到一條深刻的文化與歷史傳承脈絡。
在講座的最後,林木材表示每個時代都會有先鋒者,他們或許無法融入,甚至在挑戰那個時代,因此這些作品要到下一個時代才會顯現它的意義,就如同張照堂的藝術成就,於這個世代會越來越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