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映畫之都》映後座談

【側記】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映畫之都》映後座談
日期|2024.11.18 (一) 19:30
主講|加藤 到KATO ITARU(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主席)
文字|鄭巧筠
             攝影|劉定騫

 

本次國際紀錄片影展交流活動,除了論壇的舉辦之外,也由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帶來兩部作品選映,分別是《映畫之都》(A Movie Capital)和《香味庵俱樂部》(Pickles and Komian Club)。《映畫之都》是一部記錄1989年10月10日至15日舉辦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89」的影片,拍攝的初衷是為了記錄影展的籌備過程,影片主要由來自世界各地前來參加影展的嘉賓訪談,以及相關的影片和檔案片段組成。1989年是發生天安門事件和柏林圍牆倒塌的一年,也連結著電影這項媒介,亞洲電影宣言的簽署在影片中也有當時簽署的身影,這部影片不僅記錄了影展的過程,同時也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由小川紳介及其同事剪輯完成。
《映畫之都》在週一晚上播映,並在映後邀請了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主席加藤 到KATO ITARU,上台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

 

|一部與時代並肩的紀錄片
加藤到主席說,雖然已經看過這部影片不少次,但到台灣來看的感覺十分不同。在1989年,第一屆山形影展首度舉辦的時候,當時加藤到在東京擔任新聞工作者,雖然是負責報導藝文活動,但當時的他認為山形只是一個小縣市,又因為交通不便,因此沒有前去採訪,但後續卻不斷有推薦的聲音向自己湧入,也有許多相關的媒體記載,使他感到後悔。這次的事情在加藤到主席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在第二屆電影節時,他便以觀眾身分參與其中,第三屆時則近一步帶著學生到電影節當志工。在當時以志工的身分參加的學生,至今也仍然持續以志工的方式參與山形影展。
1989到現在。一直都有戰爭再發生,時局也變化的很快。加藤到說,在《映畫之都》中每一位創作者所說的話,或許是回應當時的時代背景,但對自己來說,他認為即便放在現代社會來看也有很深的感受,好像過去的記憶透過這些話讓所有有類似經驗背景的人、觀眾得到共鳴,深深地記憶在大家心裡。

 

有觀眾分享自己在觀影時非常感動,而詢問第一屆影展發起的原因,為何地點選擇山形?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又為何有發起影展的動機?
加藤到主席回應,1989年是山形縣建立城市的一百週年紀念,當時政府有籌備影展的意願,而正好小川紳介導演人在山形縣種田,他本來就有想發起影展的念頭,因此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小川紳介導演便一手創辦了這個影展團隊。而小川紳介導演之所以會來到山形縣,是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政府對於農田的政策有變,因此引發了許多學運、社運。山形縣也有農民跟政府爭奪土地的關係,為了探討土地問題,並引起全國各地的重視,小川紳介導演便是在那樣的環境氛圍下,想記錄下關於抗爭與革命的紀錄片,而進一步地從農民生活出發,搬到山形縣住了一段時間,長時間蹲點去觀察與記錄農民,並發起短片的製作活動,希望透過短片這個媒介,使土地的問題可以得到和平處理。

另外有位長期參與TIDF的觀眾問到,大多影展只邀請入圍導演到現場,但第一屆山形影展的入圍導演中似乎並沒有亞洲導演,卻看到他們現身於影片中,為何山形影展會邀請未入圍的導演參加?
加藤到主席回應,在第一屆的競賽片單元中確實並沒有亞洲作品入圍,但小川紳介導演認為亞洲有許多很精彩的作品,因此召集了許多亞洲導演一起探討,進而連署「亞洲電影宣言」,串連起各位創作者的能量,並宣告亞洲創作者會繼續拍攝,讓世界看見亞洲的作品;而後,亞洲電影也逐漸在競賽單元中展露頭角。

 

|從記錄時代,到成為城市中的一部分
觀眾提問到,在《映畫之都》中,看見了當時論壇內有幾個國家的代表反應到,紀錄片在其國家內是小眾的;而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舉辦,是否影響了不同國家的紀錄片製作風氣,而日本國內又是如何回應?
加藤到說到,近年來在日本喜歡紀錄片的觀眾有逐漸增加,但這種觀察,並不是在做紀錄片工作的群體可以看見的,而是要靠觀眾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與反饋,來作為紀錄片的能量。另外關於日本紀錄片的宣傳方式,因為電影宣傳費很少,因此許多日本影人沒有出席國外影展的機會,但這就是山形身為國際影展的作用,讓新導演可以在山形影展中嶄露頭角,進一步獲得國外影展的邀請。

 

對觀眾與影人來說,山形影展的舉辦打開了與世界銜接的道路,讓大家更了解紀錄片,也看見山形;那麼反觀山形居民,是否因為山形影展的存在而對於世界有不同的想像,山形縣又被影響了什麼?
加藤到主席回應,他透過一屆屆的觀察,發現山形縣市民認為影展為自己帶來榮耀,山形透過歷屆的積累越來越被世界看見,而市民是享受在其中的,也更加認同這片土地。雖然影展沒辦法保證讓每個人都完全接受,但加藤到說,整個團隊會繼續努力,吸引更多喜歡觀影者與和在地居民達到平衡。另外,山形影展也在每個單元設置回饋箱,讓觀眾把想說的放入信箱中;除了在影展期間讓大家探索山形,山形縣內的學校也會安排觀影,以及和國內外導演交流的學習時間,讓影展和教育結合,也更看見城市、人民與影展間的密切關係。

 

觀眾回饋,看完《映畫之都》後是感動的,也驚訝於這群導演們在1989年就開始進行記錄,且那股能量與創作動能夠從當時持續到現在。當時小川紳介導演主導的亞洲電影論壇是十分有象徵性的,雖然當時的社會正在逐漸開放,人民也開始展現自己的聲音,但仍有國家對於紀錄片有所限制,若我們將視野轉到現在的社會,會發現現在的世界與過去是輪轉交織的,有限制,又有限制後所產生的開放,也如同加藤到主席所說的,世界局勢持續變動著。讓觀眾從《映畫之都》反思,現今我們的生活究竟是向前走了,還是更往後退了。

 

對於這股創作者與作品的能量該如何延續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小川紳介導演對於紀錄片的觀點。他曾說過,紀錄片是創作者與被攝者共同創造的世界,我們是要跟它生活在一起的。除了紀錄與觀察,更多的是要透過紀錄片帶出一個世界觀。
回到花蓮鐵道電影院的角度來看,作為放映場域,有許多藝文活動都不斷地接續舉辦,除了是帶給花蓮市民,也希望可以和全臺灣分享,讓這份在參與活動中能見的充實能量,向外擴散出去,從城市到居民,共同一步步地逐構成屬於這個時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