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入圍作品放映會III【日常尋履】
日期|2024.11.16 (六) 15:30
與會來賓|《ChatGPT:花蓮兩天一夜遊》製片柯孟承、《忙荒聖徒》導演吳采柔、《花蓮 •日常》導演吳予晴&導演林怡如&攝影邱有容、《織話》導演劉通、《餘光》演員雷婕熙、《朋友順啦》導演朱平&剪輯吳霽千、《海洋日記-一隻在陸地長大的鯨魚》剪接團隊代表陳珈錞
文字|鄭巧筠 攝影|林沁媛
2024花蓮短片獎入圍作品放映會第三場【日常尋履】,主題有關於花蓮的日常生活、人事物觀察,以及家族故事探索。本場次共有七部作品,分別是《ChatGPT:花蓮兩天一夜遊》、《忙荒聖徒》、《花蓮 •日常》、《織話》、《餘光》、《朋友順啦》、《海洋日記-一隻在陸地長大的鯨魚》,映後也邀請到各個劇組的影人分成兩組上台分享作品的大小事,並藉由短片作為媒介,邀請觀眾進入他們的日常。
|靈感來自生活、來自當下
第一組影人邀請到《ChatGPT:花蓮兩天一夜遊》製片柯孟承、《忙荒聖徒》導演吳采柔、《花蓮 •日常》導演吳予晴、導演林怡如以及攝影邱有容。
《ChatGPT:花蓮兩天一夜遊》是由「福德互助會」這個團隊所製作,團隊聚集了四個已經出社會而對創作保有熱忱的影視工作者。四個人在一場聊天中聊出了故事雛形,讓沒來過花蓮的導演用ChatGPT排了一個花蓮旅遊行程,而這個由AI生成的旅遊行程也成為了短片的主軸。在拍攝的過程中,演員與導演都是即興發揮,沒有明確的腳本,「有機的狀態」形成了這部作品。製片柯孟承分享到,在拍攝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到現場才去想可行的對話與劇情,短片是由破碎的場景與支線拼湊而成,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實驗性嘗試。
觀眾提問好奇到,劇組如何完成「沒有劇本」的作品?製片柯孟承說,拍攝分為兩天,第一天是自己推著導演在拍,用力的去捕捉能組成故事的元素;但到了第二天,他豁然發現自己失去了「邊拍邊玩」的初衷,因此放鬆自己的心態,享受每一個與朋友拍攝、玩樂的當下。短片拍攝著生活,也融入了生活。
《花蓮 •日常》這部短片由三段故事《西瓜田》、《好好》、《手下留情》組成,代表了一天之中「早、中、晚」三個時段,並分別由不同導演帶領團隊創作,主創團隊是東華大學語傳系影視組。
《西瓜田》的攝影邱有容分享到,西瓜是花蓮名產,而導演觀察到有些繼承田地的人會因此留在花蓮,但另一部分人會選擇到外縣市發展,在短片中的兩位主角便是兩類不同選擇的人。《好好》導演吳予晴則提到,這部短片是在討論是否要離開花蓮到外地求學的故事,象徵著一天中的午時。代表夜晚的《手下留情》,則是描述馬來西亞朋友將生活結合麻將,並以緊張的氛圍展開,最終卻在麻將桌上大反轉成黑色喜劇。
三段故事的分配是由導演、編劇們先各自寫劇本,寫出來後再綜合挑選出自己心儀的劇本拍攝。觀眾也好奇《好好》結尾兩個畫面互相交錯的原因,吳予晴導演說,那象徵著框架-關於女性、鄉村與都市的想像,而主角同時也被侷限於這樣的框架中,並由此帶出故事主題:對未來的夢想與焦慮,映照出青春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
《忙荒聖徒》的故事,則是來自導演吳采柔很要好的朋友。導演在聽朋友分享這段故事時,發現自己意外的對男主角的境遇有所共鳴,譬如感情問題、家庭困境,而自己在大學四年間所學,發現到在看這些事情時,假如抽離掉族群議題、拿掉刻板標籤後,便會發現其實故事的核心是普世性的,於是決定用影像創作去呈現出大家日常中沒有去放大檢視的細節。
|將日常化作捕捉記憶之眼
第二組上台的影人,是《織話》導演劉通、《餘光》演員雷婕熙、《朋友順啦》導演朱平與剪輯吳霽千、《海洋日記-一隻在陸地長大的鯨魚》剪接團隊代表陳珈錞。
《織話》的創作起點,來自導演劉通在就讀歷史系時做的家族史訪談。導演當時與阿公阿嬤聊了許多,在收集素材時,也挖到許多可能已被遺忘的舊錄影帶與回憶,於是他想透過鏡頭來反思作品與家人間情感的紀錄;在訪談的過程中,導演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讓長輩適應鏡頭,也在其中加了很多自己的感受,並將情緒透過影像梳理、邏輯化處理,讓口述歷史成為影像化的故事。
觀眾順著導演的脈絡問到,若這部片有機會繼續發展,他會想更著重在其中的什麼部分?劉通導演回應,這個短片版本對他而言是個紀錄,是給二十歲自己的重新認識,而之後的作品將不會著重在歷史上,而是想延伸舊相簿與錄影帶,從照片連結到回憶的情感面,讓家裡的情感表達由此作為回應;同時,也希望可以在拍攝紀錄片、家人面對鏡頭的不適感之間找到平衡,讓這封影像式的家書能被記下。
《餘光》則由演員雷婕熙和大家分享,導演從自身是花蓮人的創作角度出發,觀察與記錄下當他進入大城市時,那些離鄉背井打拼的人所面臨的問題。
觀眾問到,在小孩表演的部分是如何引導的?演員雷婕熙分享到,在拍戲之前有一連串相處的時間,而因為拍攝環境在夜市之中,有許多打彈珠的機台,她便透過遊戲的方式讓自己貼近孩子的視角,也讓彼此更親近。
《朋友順啦》的導演朱平分享到,這是他以過去五年在工地當水電工的經驗為背景所構想出的故事。在這些年的工作之間,他發現到工地的設備環境越來越嚴謹,甚至有人臉辨識系統,因為對這樣的設備感到很驚訝,而試著去構想主角因爲這些設備而感到壓力的故事。雖然故事不限定於花蓮,但朱平導演將自己對自身成長、生命的期待放入其中,期待劇中人物也能擁有花蓮在面對困境時的韌性。
在觀眾提問中,問到片名的起源。朱平導演分享到,在自己的年代有一部很紅的廣告,其中的廣告詞是台語的「朋友順啦!」,而短片中的故事使導演想到這句台詞,便想利用台詞作為角色、故事與時代記憶的連結點。
《海洋日記-一隻在陸地長大的鯨魚》的創作初衷則來自於導演喜愛大海的心,他接觸了許多水下攝影之後,而因此開發了一檔送給小朋友的節目-《海洋日記》,並由此探索在臺灣與海有關的各項活動與運動;而在花蓮,海洋則是是臺灣賞鯨活動的重要地區,因此以遊賞鯨作為切點,從短片開啟認識自己與認識大海的港口。
剪接師陳珈錞表示,《海洋日記》系列不只是獻給小朋友,這一篇篇故事也是讓大人更認識這片土地,當自己在剪接時,也豁然發現到原來台灣的海如此美麗而珍貴。
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入圍放映會的最後一場次【日常尋履】,由一連串關於人、家庭與城市的故事展開,這些故事,或許與你我都有共鳴,會發生在每個人身邊;或許不限於在花蓮發生,但每部作品,都帶著從生活出發的小疑問、觀察與回應,並且將日常放大,去捕捉與對話關於自己、社會與生命的每一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