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影音學堂-剪輯工作坊【高鳴晟|逐格研究:剪輯的思考邏輯】
日期|10/26(六) 14:00–17:00、10/27(日) 10:00–13:00、15:00–18:00
主講|高鳴晟
文字|劉定騫、張玳瑋 攝影|Mumu Kao
在10/26、27一連兩天,花蓮影視基地於鐵道電影院舉辦了共三堂課的剪輯工作坊—【逐格研究:剪輯的思考邏輯】。本次課程由曾參與多部知名作品(如電影《紅衣小女孩》、《月老》及影集《聽海湧》)的金獎剪輯師高鳴晟規劃與授課。課程吸引了許多對剪輯有興趣的民眾報名,還有許多宜花東以外縣市的影像工作者慕名前來。在參考報名動機與身份背景後,最終遴選出20名學員,在高鳴晟老師的帶領下一同深入探討剪輯的思考邏輯。
課程規劃:
10/26 14:00 – 17:00:剪輯是什麼?逐格研究方法教學
10/27 10:00 – 13:00:對話戲的逐格研究
10/27 15:00 – 18:00:恐怖電影的逐格研究
課程簡介:
「剪輯的逐格研究」是高鳴晟剪輯師持續自修的方法,透過這一套方法,可以了解鏡頭語言,通透鏡與鏡之間的敘事邏輯。利用這樣的學問與邏輯可以用來打造電影敘事,頭腦清楚地完成每一個工作,進而達到「剪輯不靠感覺」的境界。
|故事是如何產生的
在學習逐格研究方法之前,學員們需要先了解「剪輯是什麼?」。在課程一開始,高鳴晟老師便提醒學員,如果電影真的有格律的話,那會是戲劇結構,而不是所謂的「節奏」。學員們不能以「節奏」去理解剪輯,因為「節奏」這個詞有太多歧義,每個人理解的「節奏」都不一樣,難以捉摸也無法學習,所以剪輯其實沒有節奏只有原理,學員們應該要理解的是-「剪輯的原理」。
高鳴晟老師先向學員們解說故事形成的原理,他請學員們在紙上畫出一個個長方形,向上疊高後便形成了高樓。每一個長方形乘載的內容,可以是一個字、一顆鏡頭,或是一個音符,而在電影裡面,故事的眾多長方形裡乘載的是「情節」。而由情節堆疊、編排而成的高樓則叫做「文本」,此時,故事尚未誕生。
在情節編排的過程中,會充滿許多符號,這些符號的意涵稱之為「符旨」,當符旨被觀眾解讀,再結合他們的個人經驗,才會在腦海中生成完整的故事。電影的敘事效果其實依賴於觀眾的想像力與主動參與,成功的剪接便能讓觀眾自然地填補情節空白,老師向學員舉例-「在櫻花樹下的庭院裡,有個身穿白衣的男子,拿了一把刀插肚子,並用日文大喊主公的名字。」,根據這段畫面敘述,會讓人聯想到一個「忠心的武士為了主公切腹自殺」,而這樣的聯想是基於觀眾對日本武士切腹文化的認識,才會在接收到「櫻花樹、刀子切腹、日文」等等符號後形成一個故事,但假如觀眾們不了解日本武士的切腹文化,就可能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高鳴晟老師說,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電影要等老了才看得懂,因為觀眾需要有類似經驗才能理解,所以在創作時,創作者也需要去思考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年齡層,連觀眾的個人經驗與想法也一並列入考量。
|蒙太奇的運用
講完故事的原理後,高鳴晟老師也介紹了「蒙太奇」的運用。蒙太奇是電影的根本,它的核心在於把兩個相同或者不同的元素並列,產生新的意義,這種並列不僅存在於鏡頭與鏡頭之間,也可以是畫面與聲音之間,甚至場次與場次之間。剪輯師時常利用觀眾的聯想力去快速達到敘事作用,高老師舉例:(一)悲傷的場景搭配嘉年華式的音樂,會傳達一種笑看人生的感覺。(二)在一場戲中,老公和老婆說自己要出去慢跑,下一場戲的第一個畫面則是一個酒店的招牌。經由這樣的安排,觀眾可能就會立刻聯想到這個老公準備出軌。
比起用台詞強硬地解釋,藉由這些蒙太奇設計,即使創作者根本沒有明說,觀眾也會相信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那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設計。
對高鳴晟老師來說,剪輯就像「寫作」——安排每顆鏡頭就像安排字句,決定每一個段落的長短,最後整理成一個有邏輯的敘事。剪接的英文是「Edit」,原意就是編輯,在日文中也是使用相似的詞彙,剪接師的工作真的就是像編輯一樣,要把雜亂並用無數可能的素材變成有序的敘事,再利用刪減的方式,讓原本相關的事物變得不相關,並產生蒙太奇,而有了更豐富的意涵。
|所謂的電影感
對於「剪接到底是什麼?」,高鳴晟老師分享了自己頓悟的經驗。他曾讀到一本書,書中訪問了某個導演會如何用電影的方式去呈現「一個面對屍體的悲傷女性」,說到這裡,老師先讓工作坊學員們練習想像,學員們提出了各種不同可能的拍法,激發彼此的想像力。老師強調,要怎麼拍並沒有標準答案,但電影需要考量「線性順序、空間與相對位置、如何表現情緒」,電影是線性的時間,因此「順序」是很重要的,可以先看到全部再看到細節,或是先看到細節後,再慢慢揭露全貌。先什麼、後什麼,都會產生不同意思。
聽完學員的分享後,老師公佈了書中的拍法:「女人坐在屍體旁邊,我們很清楚的聽到了臉盆中清水的聲音,然後是一支蠟燭在燃燒,這個時候我們才聽到哭聲。」。這段話刺激了許多思考的可能,光是一根蠟燭就會產生很多種符旨,可能是代表停電、也可以是隱喻生命最後一絲燭光、又或是跟宗教儀式有關。導演利用「蠟燭、臉盆中的清水、哭聲」等元素,將那些看似無關聯的符號拼湊一起後,產生蒙太奇,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讓情感與敘事更為豐厚,這就是所謂的電影感。
|電影的組成:鏡頭、場次、三幕劇
在電影的組成單位中,最小的單位就是每一顆「鏡頭」(Shot),剪接師不只要決定使用哪一顆鏡頭,也要決定每顆鏡頭的長度,以及每個鏡頭切入的第一格與最後一格畫面,也就是in點、out點。在每顆鏡頭之間,是用問與答來進行銜接,in點是答案、out點是提問,一個鏡頭提出問題後,下一個鏡頭則是用來回答,譬如第一顆鏡頭是樹上的蘋果掉到地上、下一顆鏡頭是螞蟻爬向蘋果,便意味著螞蟻要去吃掉到地上的蘋果,這種鏡頭間的因果關係基本上是在瞬間之間發生。比鏡頭更大的一個單位是「場次」(Scene),場次的開始通常是一個「動作/行為」,並且會遇到「衝突/對立」的事件,與該場次一開始的行為對立,而造成故事反轉,並導致產生情緒,此時這是一個場次的結束,而上一場的情緒又會推動下一場次的「動作/行為」,這就是故事的模組。高老師說,電影的組成就是每一場戲都不斷地讓主角無法達成原本的目的,就像是《海賊王》、《西遊記》那樣,主角原本是很簡單的想從A點走到B點,可是過程卻繞了一大圈、歷經各種磨難,最終有所成長。
老師也分享了他對於「三幕劇結構」的研究,三幕劇就是將電影區分成四等份的時間長度,第一幕(第一等分)、第二幕上半(第二等份)、第二幕下半(第三等分)、第三幕(第四等分)。三幕劇絕對不是所謂的「起承轉合」,而是區分成四個階段:引(吸引觀眾並引發冒險)、闖(展開冒險與衝突)、轉(故事急轉直下)、變(角色改變與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吸引觀眾的關鍵是設計具有戲劇性和衝突的曲折情節,要避免單一平穩的發展,角色必須經歷改變。有許多經典電影都可以套用上述結構,包括如《小丑》、《寄生上流》等,都是展現角色如何從一種狀態轉變到另一種。
|抓住觀眾的視覺焦點
高鳴晟老師提到,剪輯師的工作不僅是挑選片段,更重要的是掌控觀眾的視覺焦點,以及視覺焦點移動的視覺軌跡。當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往往只會注意到畫面中的某一塊區域,而不是畫面全貌,剪輯師必須掌握住觀眾的視覺焦點所在,才能有效地敘事。
老師分享了幾個影響視覺焦點的原則:
- 觀眾會注意到畫面中角色的視線方向。(在愛情片中最心動的時刻,如果角色突然往鏡頭望一下,觀眾也會有被電到一下的感覺。)
- 運動中的物體更容易吸引目光。(在電影中的特寫畫面,哪怕只是皺眉,看起來都是一個很大的動作,所以好的演員就會利用極度微小的動作表演,像是抿一下嘴唇、眼神變化,觀眾就能夠看到他想表達的情感重點。)
- 熟悉的物體會吸引觀眾的注意。(舉例來說,即便在這一場戲中有四個人站在一起,觀眾會優先注意到在上一場戲曾出現過的主角。或者是在一整面充滿各國語言的塗鴉牆上,觀眾會優先注意到自己熟悉的中文字。)
- 畫面中明亮和色彩鮮豔的地方更引人注目。
- 觀眾會去尋找聲音的來源。(是邏輯上的而不是方向性的,譬如觀眾聽到流水聲的時候,就會去尋找畫面中有水的地方,而將視線看向河流。)
透過這些原理與原則,剪輯師能引導觀眾專注於畫面裡的關鍵部分,進而傳達電影想傳達的核心。
|逐格研究的練習
在講解完剪輯的原理之後,高鳴晟老師向學員們解說他自創的「逐格研究」學習方法。「逐格研究」最初是老師自己研究電影的方法,後來在教學與實踐中不斷精進與完備。現代電影是由每秒最少24格的影像組成,而藉由逐格分析,一一審視每格影像的組成內容,就可以有邏輯地去理解電影敘事的手法,進而通透電影語言。老師先帶領學員們反覆觀看《麻醉風暴》的其中一場戲,練習逐格分析該場戲的剪輯手法,從角色的視線方向、鏡頭的切換時機點,甚至計算鏡頭的長度,去理解畫面中的各個元素是如何發揮敘事作用。
在練習「逐格研究」的過程中,學員們除了分析畫面去理解剪接師的剪輯思維,也需要分享彼此得到的訊息、感受,並進行大量的討論與答辯、產生想法的碰撞,不只是察覺自己的盲點,也學習不同的觀看視角。除了《麻醉風暴》之外,老師也播放了其他影片片段,譬如由老師擔任剪輯的影集《聽海湧》,同樣藉由反覆觀看的方式,讓學員們進一步練習研究「對話戲」的剪輯結構,老師也分享了許多自己剪輯台詞時的撇步與巧思,像是剪接師要去思考每場戲背後的「潛台詞」、角色的行為動機,才能真正剪岀角色的情緒變化。
高老師強調:「鏡頭的時間長短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這段時間裡呈現了什麼。」剪輯的核心是要去思考觀眾在想什麼,並準確預測觀眾的反應、創造出他們會喜歡的內容。老師也分享了自己對剪接的看法,他認為剪接絕對不能追求平順,而是要帶給觀眾衝擊、引誘或驚嚇等不同感受,剪輯就是要跟觀眾互動,而不是讓觀眾穩穩的看完一個故事。
|恐怖電影的逐格研究
在最後一堂課,高鳴晟老師以「恐怖電影」為課程主題。他首先分析了製作恐怖片在臺灣的優勢,其實臺灣的電影市場很大,但國片的票房卻非常有限,而票房就影響了預算,相較於需要高昂經費的動作片,恐怖片的拍攝成本只需要兩、三千萬,而且一直都有穩定的觀影族群。高鳴晟老師認為,其實是恐怖片支撐起了臺灣電影的票房,而且臺灣的民俗文化中有非常多可以發揮的題材,譬如冥婚、招魂、送肉粽,恐怖片正是最適合臺灣創作者發揮的領域,充滿了潛力與各種可能。
老師指出,恐怖片之所以吸引觀眾,是因為它不僅提供刺激和娛樂,還能為觀眾提供情緒抒發的管道,幫助觀眾釋放生活中的壓力。恐怖片的觀眾有兩種,第一種是根本不相信恐怖片,在觀影過程中會不斷說服自己,正在經歷的恐怖經驗,都是電影工作人員造假拍出來的;第二種則是有點嗜血的,完全不在乎角色的死活,反而期待看到鬼怪出現,假如故事中的角色們平安健康的話,反而還會覺得很無趣。
恐怖片與驚悚片之間具有明確差異,在恐怖電影之中,主角所對抗的反派是沒有形體的,像是鬼、魔,都是無形的存在,但恐怖電影的精髓並不在於鬼怪,而是要喚起觀眾對「未知」的原始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一種無形的壓力或詛咒,讓觀眾體驗到無力反抗的絕望感。恐怖電影的關鍵在於製造「異象」,即在平凡的環境中出現奇怪的現象,例如:電話流血、櫃子中突然出現符咒……等,恐怖場景也通常會發生在觀眾熟悉的生活空間,如臥室、廚房或浴室,並且會安排許多生活細節的橋段,譬如洗碗、吹頭髮等,這樣的安排除了能讓觀眾迅速投入故事情境,也是為了讓觀眾產生更強烈的同理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代入其中,感覺原本私密的生活空間受到侵犯。
老師選映了幾部經典恐怖片的片段,並同樣藉由逐格研究的方法來分析恐怖片的剪輯邏輯。其中有幾個核心元素:
- 視角運用:利用角色背後的主觀視角,讓觀眾化作攝影機,躲在角色後面,從視角的層面,就讓觀眾處於害怕的狀態。
- 無形恐懼:透過暗示而非直接展現,讓觀眾自行想像最可怕的場景。
- 影響內心:使用細微音效(如鐘擺聲、滴水聲……等),直擊觀眾的內心,也因為音效十分小聲,所以影響觀眾於無形之中。
- 驚嚇時刻:利用剪接和燈光設計,引導觀眾在特定時刻感到驚嚇。
- 空間設計:將視覺焦點導向空間中不尋常的通道,譬如窗戶、暗門、床底下、半開的櫃子等,增強觀眾的不安感,感覺鬼可能從各種地方冒出來。
在剪輯之外,老師也解說了恐怖片的視覺與氛圍設計,並整體性地去分析電影中的「恐怖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譬如在經典恐怖片《厲陰宅》裡,場景常以房屋的特寫或遠景展開,是因為要將建築物視為故事的主體,賦予其邪惡意圖,讓觀眾覺得這棟房子就是一個恐怖、傷人的存在。在美術的空間設計上,則會強調製造視覺上的不舒適感,例如物件的不對稱、家具未貼牆擺放,或是房間內有許多陰暗的角落,讓觀眾產生隱藏危機的聯想。在攝影方面,則大量使用廣角鏡頭、晃動的運鏡來製造畫面的變形效果,藉以增強恐懼氛圍。背景音則常以低頻嗡嗡聲,或者很突兀怪異的音效來引發緊張與不適感。
(因為是在電影院中上課,每當播映電影片段時,場燈都會全部關閉,大銀幕的視覺感與音響效果為學員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在黑暗之中恐怖感格外強烈。)
|尾聲
在三堂課的剪輯工作坊中,老師除了分享專業知識、帶領學員們一起學習「逐格研究方法」外,還保留了許多時間進行問答QA,對於學員們的問題都一一給予回饋,並大方地說明自己的工作流程、整理素材的方法,甚至是詳盡的時間規劃。當被問到紀錄片的剪接方式時,老師解釋說紀錄片的剪接手法與劇情片相似,但更依賴素材的戲劇性挖掘,紀錄片剪接師的角色更像是編劇。
課程來到尾聲,高鳴晟老師鼓勵大家持續運用「逐格研究方法」來提升剪輯技巧,並建議學員們要養成不挑片的觀影習慣,廣泛涉獵電影教科書與各類小說,不斷充實自己。他說:「有一天當你拿起攝影機時,你會一鳴驚人。」這正是他一路走來的心得。
在課程結束後,還有許多學員拿著高老師的著作《剪故事》請他簽名,繼續延伸著關於電影剪輯的交流時刻。工作坊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終點,而是一段新旅程的起點,希望每一位曾在花蓮影音學堂汲取養分的學員,都能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持續發光發熱,成為善於用影像講故事、打動人心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