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野望影展-閉幕片《重返山獅之境》映後座談

【側記】野望影展-閉幕片《重返山獅之境》映後座談
日期|2024.10.27 (日) 19:00
主講|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梁聖岳
文字|鄭巧筠        攝影|由野望影展提供

野望影展的閉幕《重返山獅之徑》,邀請到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梁聖岳,和觀眾們分享從這部片連結到台灣社會的種種樣態。

梁聖岳分享,他自己看了兩次影片,覺得美國保育的法案是相對台灣完整許多的,而對於此部影片《重返山獅之徑》的主角山獅的保護,佛羅里達州建立了一個關於野生動物走廊的法案,把整個州的土地做劃分,將州內128片土地中可以開發與保留之地透過文件留存記載,把山獅可能的棲地與可以作為棲地的區域串連起來,形成保育廊道,讓牠們在廊道中較不被人類世界所干擾;而這和台灣是相當不同的,梁聖岳分享到自己在台灣的經驗,我們所面臨到的問題是,居住地旁邊的土地其實是某些動物的生存空間,然而當有建設要進行開發時,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將它保育下來?

 

|決戰花東快與那些即將破碎的棲地

 近期在花蓮興起的議題「決戰花東快」,在2013時其實已經有做過一次評估,而結論是若蓋好了路也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就不了了之。2019年時,又再被提起一次,也再做了一次可行性評估,目前尚未完整呈現在大眾面前,雖然不確定究竟會不會完成這條道路,但不同的團體與民眾也會因為自己所需不同,而對於建設有不同的想法與期待。

梁聖岳補充道,在交通部2021的報告中,有描繪出預計要蓋道路的路線。其中許多路段都和林業保育署裡面的「國土生態綠網」交織在一起,意思是,若蓋好道路,便會影響動物的棲息地。「國土生態綠網」是將和人類生活地相似物種做保護的生態系統,由於台灣的淺山、平原與海岸濕地緊鄰人口稠密的都會環境,面對工程開發、農地利用型態轉變,不斷衍生出棲地喪失與破碎化的情況,而國土生態綠網可以將低海拔淺山地區、平地及海岸等生態串連與縫補,保留或恢復人口稠密地區的生態系統。

 

道路對於生態的主要影響:除了在紀錄片中所見-動物難以移動、居住環境中充斥著障礙,也會有路殺、切割生態區域,使生物被迫離開原本棲息地、未來入侵種進入等常見的環境變遷議題,同時也有較為隱性的水質、化學因子、噪音影響等,普遍來說這些都是開闢道路會有的影響。

而交通部也先盤點了可能會造成切割影響的棲息地,大約佔了整條路段的三分之一,花蓮的交通建設對於野生動物保育、各種生態環境議題的影響,其實也是未知的。

 

主持人賴威任也分享了自己參與193縣道拓寬建設的經驗,表示193縣道最初要拓寬的原因是為了紓解蘇花改的車流、通車後的車流,然而到了最終審查之際,這條路的用途變成了救災之用,可見開發一條路是有許多不同的目的;而在台灣,要阻止一條路的開發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政府會表示這是基於民眾的需求,因此我們只能期望在開發路段時,發現有保育類動物生活其中,雖然是一種犧牲,但才能提升阻擋這條路開發的機率。

 

|聽見地方的聲音,看見環境的需求

梁聖岳表示,儘管就環境層面的角度,若要建起花東快速道路會造成生態傷害,但對於大客車業者來說,他們還是希望這條路可以被快速建造,因為這樣能夠更容易估算與記錄工時。其實不只花東快的問題,「花東三法」也是政府提出的交通建設之一,雖然就某些人來說,政府提出的建設是多餘的,但梁聖岳也說到,地球公民這十年在花蓮跟台東遇到的案子,因為仍有消防、醫護等需求,對地球公民而言,他們在思考的並不是不蓋建設,而是想藉由在花蓮扎根後實際看見這個地方的需求,對地方的發展出更多想像,從不同的角度或是不同的層面去思考這件事情。

或許,除了自己的立場,我們也可以回到開路時當地居民的觀點。在193縣道拓寬時,他們其實是希望政府來徵收,因為當地是以農作為主,但天候不穩定、收成並不理想,因此賣土地可以讓居民們將土地兌現,是有利於生活的;但後來因爲有環保團體的抗議,造成路線被改變,而有人十分不諒解,認為既得利益被剝奪。因此在開路時,也要關心到當地居民的觀點與立場,在地人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更深度的去思考、去看見,當地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建設發展。

 

 

|差異中,我們如何溫柔前行

面對環境保育與地方居民需求,地球公民走入當地和社區長輩溝通,那是一場關於世代差異的對話,同時也透過溝通去看見對方所在意之事,在經過縝密的討論後,地球公民試圖找到社區與環境的平衡。對於地方,大家都有願景,只是在乎的點不同。

回到紀錄片中所見,高速公路透過鄉村的開發案政策被成功阻止,呈現出美國人對於山獅保育的在乎;而台灣雖然沒有整合出一套完整的保育系統,仍可以試著向美國學習,譬如將地方生物當作「明星」,除了變成一種象徵,同時也牽動著當地民眾的情緒,就像是「台灣黑熊」,現在大家每次看到相關新聞,都會心裡揪一下。

或許,我們可以從找尋環境和地方的共情之物,去理解不同立場的人之觀點,透過溝通、協作,進而軟化政府的政策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