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入圍作品放映會I【山海尋根】

【側記】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入圍作品放映會I【山海尋根】
日期|2024.11.16 (六) 10:00
與會來賓|《像石頭一樣柔軟》導演Raito劉靜怡、《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導演李宥成、《織男 Tminun》導演李遠哲、《聚一起》導演謝皓任、《唯有獵人》Joeri Verbesselt導演和張家怡、《尋根•太魯閣》導演駱昌宏
文字|鄭巧筠        攝影|劉定騫

2024花蓮短片創作獎的第一場入圍作品放映會【山海尋根】,一共播映了六部與大自然、原住民議題有關的作品,分別是《像石頭一樣柔軟》、《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織男Tminun》、《聚一起》、《唯有獵人》、《尋根.太魯閣》。映後也邀請到各部影片的導演一同上台,並依照放映順序分成兩組,來與觀眾分享短片中的大小事。

 

第一組上台的劇組,為《像石頭一樣柔軟》導演Raito劉靜怡、《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導演李宥成、《織男 Tminun》導演李遠哲,由三位導演來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

|導演是這樣與作品對話

來自馬來西亞的劉靜怡是一位全職的停格動畫創作者,她分享到過往在製作停格動畫時,經常用自然媒材創作,而《像石頭一樣柔軟》這部短片取材於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在剛看見這片土地時,她就被當地的地質所吸引,想呈現這片地景讓更多人知道,同時,港口部落的族人們也分享了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生活、歷史與故事等等,在這些敘述與相處之中,劉靜怡感受到他們堅強的外在與柔軟的內在,而這樣的特質和石頭是呼應的。平常我們看到石頭或許會認為它是堅硬的,但若把它放到更長的時間軸上來看,便會發現石頭也可以柔軟的像水滴;石頭,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劉靜怡決定以Makotaay 豐富的地景生態作為主角,透過停格動畫的方式完成作品。

 

導演李宥成分享到,《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取景於花蓮縣七腳川溪口部落(Kiku),不同於許多拍攝原住民族題材的創作者是以樂舞或工藝層面著手,他拍攝的是日常-少了以往認知的「原住民符號」的畫面,反映出當地部落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下,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也不同於大眾印象中完全以族語溝通,而是參雜著閩南語,在生活歌謠中更是參雜著日語。

基於在一個部落中呈現出如此多元性的樣貌,當代七腳川溪口部落青年開始透過採集和轉譯過去的生活歌謠,重新找尋自我認同,同時也凝聚族人間的情感,並透過片中的歌謠看見多元的族群聲景。

 

《織男 Tminun》是導演李遠哲在大學時期拍攝的作品,他分享到,在東華大學有一個空間是給泰雅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織布的空間,李遠哲在大三時就下定決心,在大四畢業製作時要以織布結合性別議題作為呈現。同時,因為Gaya、Gaga作為在族群中的祖訓,從小長輩們便說這是不能違反的,如在織布這件事情上,是只有女生可以做的;然而當織布這個文化與技藝在社會中漸漸消失,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它與性別之間的禁忌關係。李遠哲帶著如此的問題意識進入拍攝中,也希望身為一位織者,織的不僅是全家人的衣服,更是一個文化的傳承。

 

觀眾之眼,閱讀導演的世界

在提問環節,觀眾回饋到,劉靜怡導演製作停格動畫《像石頭一樣柔軟》時,將一張張照片中珊瑚礁上的洞與紋路呈現出的位置,好像是有經過刻意安排的,因此接起來是十分滑順的。劉靜怡導演回應,在拍攝許多照片素材後,她不斷地在排列,最後把在海邊拾起的537顆石頭由小排到大,並找尋其中石頭與洞的關係。

而這樣的想法經過短片中的呈現後,觀眾也確實有接收到導演所想表達的意圖。

 

觀眾也回饋到,在《織男 Tminun》這部片中感受到生命故事的力量,如果這部作品能在族群、部落中廣傳,是否有機會將Gaya、Gaga重新定義,成為一種解構,進而對族群文化有了反思與重生?也有觀眾提問,在拍攝《織男 Tminun》時,導演是否有訪問到反對男織的意見?李遠哲導演回應,礙於時間與距離的關係,因此沒有訪問到;在整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李遠哲導演是緊張的,因為這個題材在過去是較少拍攝的,他也怕這樣的題材會引起族群的反感,但身為一位織者,他仍然想把自己的想法與對於文化和性別之間的提問帶回族群與社會,因此他決定放手一博,而幸運的是,身邊的親友是支持自己去做這件事的。

而面對未來,李遠哲導演想先將傳統服飾學習完,近一步去學習製作禮服。

 

而身為溪口人的觀眾,也問到在《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中,有部落長輩們用阿美族語不斷問到「為什麼要拍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感受到著力點是在年輕人的想法上,而導演是如何與當地連結的? 李宥成導演分享到,最初知道當地有錄製歌謠的專案,因此進入部落拍攝了一部分的素材,並開始思考以專案的方式與當地討論製作成紀錄片的可能性,然而因為經費受限的關係,讓拍攝完的素材放了一年,但這些醞釀在今年的花蓮短片創作獎中得以實踐,在取得當地授權後,李宥成導演完成了短片與大家分享。

透過紀錄片的媒介,導演想傳達不同族群的聲音,雖然短片中主要只有兩首歌謠,但相信《韻釀溪口的生活 O’rip nu Kiku》可以成為一個切點,從一首、兩首歌謠開始,藉由唱,來理解生活歌謠背後的意涵;藉由共唱,在不同世代的互動之間延續傳統知識;也藉由共同唱出自己的歌,就如同製作酒麴和酸酒一般,慢慢釀出屬於當代七腳川溪口部落自己的味道。

 

2024花蓮短片獎入圍作品放映會《山海尋根》的第二組導演由:《聚一起》導演謝皓任、《唯有獵人》Joeri Verbesselt導演和張家怡、《尋根•太魯閣》導演駱昌宏,和觀眾進行映後座談

 

面對生命中所見,導演這樣解

《聚一起》的謝皓任導演來自花蓮縣萬榮鄉的太魯閣族,有次在都市裡辦感恩祭時,他發現許多原住民族的文化已經流逝,也因此,謝皓任導演一步一步的去挖掘北漂族人的故事,讓不同人的故事與聲音成為養分,創作出《聚一起》,這部短片除了以MV型態呈現出族群的文化影像,在片中還包含了傳統舞步、古調與傳統樂器「口簧琴、木琴、獵首笛」等元素,呈現在花蓮的族人們所擁有的與土地自然共存而成的聲音。

 

《唯有獵人》導演  Joeri Verbesselt來自比利時,2020年,來到台灣做研究的他,一開始的研究方向是關於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變化,在因緣際會下到了花蓮縣秀林鄉布拉旦部落。在那裡, Joeri Verbesselt見證了當地的環境問題與原住民在歷史中的殖民主義是相扣的,而在與當地太魯閣族人交流後,導演了解到以土地為基礎的Gaya 倫理觀念,都是透過世代相傳的狩獵習慣而孕育的,這種狩獵方式可以對抗環境破壞,因為它包含了對自己族群、祖先、其他族群和動物的倫理責任。

而在拍攝的過程中,Joeri Verbesselt也遇到質疑的聲音,認為他作為一個外國人,會不會遇到「代言」的問題,因此他要不斷地與當地居民溝通,盡力將自己的認知與當地部落結合,整理與分析不同觀點間的落差。

有觀眾提問到,在《唯有獵人》中有段對話,是主角阿廣重複地說「我說太多,我說太多了」,想請導演分享當時的拍攝背景是什麼樣的狀態?導演分享到,那段對話是在阿廣要上山放陷阱時所說的,當時阿廣忘記帶自己的刀子,他認為這是不好的跡象,因此馬上和祖靈對話,而在說「我說太多,我說太多了」這句話前,阿廣已和祖靈對話十分鐘了,因此這句話是他向祖靈說的。

 

《尋根•太魯閣》導演駱昌宏是秀林國中的社會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師、剪接師與導演。導演分享到,這部短片是以自己作為老師的觀點,拍攝帶學校孩子上山尋根的過程。駱昌宏導演成長於鄉下,當時家裡被經濟壓力壓得扁扁的,而自己的成就感也都來自於考試、分數的成績,當時的他也被單一的分數價值壓得扁扁的,然而這些扁扁的力量在國中時成了叛逆期的反彈,直到在大學時開始接觸登山,得到了療癒與力量。

在成為國中老師後,他也看見了有許多孩子承受家庭經濟的壓力卻找不到解決方法,身為老師的他,回想起自己的成展經驗,便將自己的興趣帶到教學上,一起帶著學生爬山,同時,喜歡看電影的他,總是在電影中看見了生命的力量,因此把登山與電影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不僅面向自然的療癒力量,也透過鏡頭看見自己作為主角的模樣,從中展開自我對話。

駱昌宏導演說,這是一個嘗試,想去突破以考卷定義自己的框架,他認為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分數,不在於存摺上面的收入,而是來自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看見自己與世界連結的生命樣態,是自己與土地擦出火花而活化自己的力量,因此駱昌宏導演帶著這樣的信念,帶著學生們上山尋根,並在尋根的過程中看見每位學生擁有多元發展的力量,而透過這樣的過程,駱昌宏導演也看見了文化美好永續的可能性。

觀眾向導演回饋到,在觀影的過程中是感動的,尤其是看見孩子上山後,與家人透過預錄影片和解,是有感受到家庭間的重新理解與溫暖。駱昌宏導演表示,在準備上山時,他請學生的家人偷偷拍攝對孩子的祝福,在山上才放給學生看,在看到祝福影片的瞬間,好像以往的衝突獲得釋懷;而同時在鏡頭後的導演自己,眼淚也是一直掉,好像在這一刻,那些過去所面對質疑的聲音也溫柔的得到得以放置之處,讓信念得以實踐,只要相信與堅持,便可以看見改變的力量。

 

在兩組導演的分享中,我們看見拍攝一部紀錄片不只需要導演的問題意識,也可能要經過多年的醞釀、仰賴與和拍攝者的溝通合作;在拍攝與觀影的過程中,也看見了短片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部落、一個社會的力量;而在作品放映會中,更藉由導演與觀眾面對面分享回饋的過程中,看見影像與個人的生命史有所扣合、交集與回應。

來自導演的信念,與觀眾之間不經意的擦出生命脈動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