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野望影展-開幕片《橡膠水母》映後座談
日期|2024.09.21 19:00
主講|海洋環境教育工作者 温珮珍老師
文字|蔡昀蓁 攝影|黃安麒
本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同樣在孩好書屋的協助下舉辦,今年更與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共同擴大協辦,於花蓮鐵道電影院放映共12個場次,每場放映皆有映後座談。開幕片由《橡膠水母》作為開場,並邀請到海洋環境教育工作者温珮珍老師作為映後嘉賓,和大家分享台灣海洋保育的現況。温珮珍老師以觀眾提問為主的互動形式進行映後座談,藉由對談的形式擴展對話的可能性,觀眾們也十分踴躍地向老師提問與進行討論。
在《橡膠水母》中,導演卡莉‧威爾森揭露氦氣氣球產業是如何對海洋生態造成傷害,海龜在吃下因無法分解而漂浮在海洋中的氣球之後,腸道會因為難以排出橡膠而堵住,並造成海龜的死亡。温珮珍老師提到,在台灣從事海洋保育的工作時,其實鮮少撿到氣球,造成海龜威脅的往往是有耳的塑膠袋,因為塑膠袋在海中酷似水母,會使海龜誤判而吃下,另外也與觀眾討論了在台灣類似氦氣氣球的存在-天燈,同樣造成了廢棄物問題。
「我以前都認為在北海岸淨灘,就好像走到生活百貨一樣,你要什麼都有……,海邊的東西真的是無奇不有。」
老師也接著分享自己與同伴淨灘的經驗,根據廢棄物的不同、新舊,甚至可以推測垃圾的來源從哪個海灘或是哪個地方。
|海中那些沒有被沖上岸的垃圾該怎麼辦?
對於海裡的垃圾,老師表示人們能夠做的其實不多,尤其是以政府來說。
淨海聯盟曾經有「向海致敬」的活動,用水肺潛水的方式到海底撿垃圾,但這樣的方式受到天候、設備、潛水員的經驗等各種限制,對照海中的龐大垃圾量來說,目前能夠處理的數量非常少,成效相當侷限。老師接著說,原先會使用戰鬥機處理浮在水面的垃圾,但因為設備的體積大、造價也較為高昂,要仰賴政府或是其他機構的支持才能使用,使用的門檻相當高;而最近想要引進較小型的機器,可以在海港、水面等收集垃圾,操作像是遙控船一樣,較靈活且成本較低,或許可以引起學校與學生的興趣,能夠用較輕鬆快樂的方式來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
|生物可分解
孩好書屋的威任向大家分享自己之前在黑潮基金會工作的經驗,他們曾在包裝商品時使用「生物可分解(pla)」的塑膠袋,並在網站和包裝上標明,但後來收到有民眾來信質疑,並附上相關資料佐證,質疑這是「漂綠」(將環保作為噱頭)的行為,後來黑潮決定停止使用任何塑膠袋、改為裸裝。對於這一點,温珮珍老師也和觀眾說明,有些產品雖然標明為「生物可分解(pla)」,但實際上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夠被分解,而且台灣目前還沒有能夠生物分解的分解廠,所以並不是標為生物可分解就能夠大肆使用一次性物品,背後還有許多問題和需要處理的環境成本。
本次座談最後由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的秘書長-王誠之老師做結尾,他鼓勵大家能夠用影像或其他形式紀錄,將自己的行動做成作品,就像這次放映的作品一樣,影像能夠作為自身行動的紀錄而分享給更多人,他也期許能夠看到更多台灣本土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