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短片特輯-【聞天祥|《10+10》大導演的小電影】一場台灣電影瘋狂而浪漫的夢

【側記】短片特輯-【聞天祥|《10+10》大導演的小電影】一場台灣電影瘋狂而浪漫的夢
日期|2024.08.10 14:00
主講|聞天祥 (金馬執委會執行長)
文字|鄭巧筠 攝影|Mumu Kao

 

「整個開幕忙完,又是另一個凌晨。從沒辦過壓力這麼大、這麼累的開幕;卻有了做影展以來,最美的夢。」

        本次短片特輯,播映的是在2011年由金馬影展發起的《10+10》,為電影聯合創作計畫,以「台灣特有」為主題,號召20位台灣導演拍攝的短片,集合成一百分鐘的電影,以「台灣特有」出發,匯聚這些優秀導演們的創作能量,透過影展向國際發聲,讓台灣的文化與創意軟實力更被全世界看見。並在映後邀請到聞天祥老師帶領我們找尋大導演們在小電影中的軌跡。

 

|10+10=100

        2009年,聞天祥老師接手金馬執委會,面對當時的影展生態,聞天祥老師想集結台灣創作者、團結台灣影壇力量,做件好玩的事,展現台灣電影的創新與力量。當一切都是剛起步時,他們沒有資源與資金,所以做任何事都是謹慎的,但也創造出每一個人的緊密連結,許多奇妙的變化在其中,如聞天祥老師甚至也下去坐檯,在小規模中也拉近了影展與觀眾的連結。2011年,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因此聞天祥老師帶領著團隊做一些特別的事,邀請十位資深導演和十位新銳導演,以每人拍攝五分鐘的短片,集合成一部100分鐘的電影,記錄下屬於台灣的模樣,也流露出不同世代的差別。

 

 

|10+10=連結

「當時的資深導演都很浪漫吧!加入的新導演都很有理想性吧!」
        大家或許會對於如何找到二十位導演感到好奇,聞老師說,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在當時,是電影界低落的時刻,而仍然選擇留在影壇的導演,聞天祥老師認為他們都是適合邀請集結的對象。2008年,魏德聖導演所拍攝的《海角七號》掀起炫風,楊雅喆導演的《囧男孩》等新銳導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新起,像是一場文藝復興,也使當時台灣悲慘的電影生態有了新的樣貌。而邀請資深的導演時,也有許多意料之外的想像發生,因為當時的導演是以長片為基礎,身經百戰的他們沒有製作過短片,因此成就了新奇的事,而導演們是玩得盡興的,不知道彼此作品的模樣而產生緊張,其中也牽起了導演與導演之間的線,作品間彼此連結。
        聞天祥老師也分享到,在與導演溝通的過程中也看見每個導演不同性格的部分,有些人交出的大綱是一句話;有些導演則是交了兩本完整的劇本,因為無法選擇而請老師們選擇,在大費周章後卻又拍出了完全截然不同的作品;有些導演離開電影界了一段時間,也被再找了回來。在作品中有大膽、謹慎,有突破、幽默風趣、尖銳等不同的情感在穿梭流竄,看見每一位導演在成為自己時不同的養分,交出屬於自己觀點的電影,《十加十》,像是一把鑰匙,把每一位導演從門後「拉」出來,更仔細的看見每一位導演屬於自己的光。

 

|10+10=台灣特有

        「建國百年」聽起來刻板,但做的事卻是有趣的,讓電影與歷史有了不同面向的交集;而這20部短片以「台灣特有」為題,在類型、尺度完全不設限,解放創作的自由。在電影中,也像是記錄著台灣電影的脈動,發現台灣新電影的遺跡,如王童導演的《謝神》,全程用台語,在鏡頭中疼惜每一個小人物,起承轉合的結構與敘事也十分明確,讓本土的演員們寫實而道地的活靈活現;沈可尚導演的《到站停車》從原本的靜謐到最後的意外,用一輛開門或不開門的公車隱喻了臺灣的處境;王小棣的《釋放》一口氣結合了默片和聲片,討論著城鄉差異、暴力與柔情,以及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心又是如何產生巨變。
        吳念真導演《有家小店叫永久》由素人演出,如說戲的方式濃縮了真實經歷,創造出故事。那樣的寫實性、自然流動的語言,是台灣新電影的影子,是屬於80年代的電影情味,是屬於導演們的個性與味道,透過畫面、語言、事件、物件的互相交疊巧妙融合著現代與過去,帶出台灣的獨特性。
        在一部部的短片中,彷如看一部台灣電影史的發展,也可以看見導演透過一個個故事把生命裡的經歷呈現給大家,不只和導演生命史、關心的事件有關,更是展現台灣的土地記憶,透過鏡頭調度從山城到漁港、從鄉村到城市、從人情世故到心裡最幽微的宣洩,《十加十》讓我們看見多樣的生命力,電影中的草根性、神秘、幽默、荒謬、台灣人可愛的性格,那是屬於台灣人的模樣,好似也在告訴著觀眾,我們就是屬於這片土地。
        「台灣特有」來自導演們不同的想像,有對於歷史的探索、對於社會的理解,在他們帶給觀眾故事的同時,也是一場療癒自己生命的歷程,是一段生命的片刻,是一個瞬間。

 

|10+10=一場時空的魔法

        「掌聲在每一段影片結束時自動響起,沒有恭維,都是打從內心的感動。場燈亮起的剎那,歡聲雷動的程度,讓人以為是選舉造勢大會。一組一組的劇組在歡呼聲中,再度接受大家的喝采。」
        聞天祥老師說,《十加十》首映時的氛圍是感人的,因為看見了篳路藍縷走過的那些人,仍然發揮著他們的才華,運用不同的手法跟元素來餵養新的導演,那是新舊之間的關心與連結,在不同的力量中互相探索,讓時代的聲音與個性百花齊放,展現出台灣影壇的活絡。
        發起《十加十》的那股力量,是因為相信可為,因為當時對於熱愛電影一顆單純的心,因為年輕時的衝勁而創造出來的。
        完成《十加十》所帶出的,是導演眼中的世界,將台灣的隱喻放入作品中,複雜與簡單都在電影中呈現,每個觀眾去察覺到的意義也都不同,那是一代與一代間的傳承。
        看完《十加十》所感受的,是一股屬於台灣的活力,屬於時代的當下、年代的樣貌,奠基在台灣土地上的特色。
        在籌劃完《十加十》後,聞天祥老師體會到,每一份經歷都是一份學習,看見其中的尊重,更理解彼此的狀態,想像力與挑戰的碰撞,為台灣電影、影人,創造出屬於當時的火花。
        就如同侯孝賢在柏林影展中所說「只有十加十,沒有其他的可能」,那是只有在那個年代才得以創造出的,如此大膽直率又充滿創意地呈現台灣的種種樣貌,那是一股台灣導演們的「瘋狂」,也是一種「誠實」。

「不要停止做夢」,是聞天祥對於金馬影展的期待。
導演與觀眾,時代與觀點,彼此交流、鼓勵,互相欣賞,那是屬於一個世代的不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