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4花蓮影音學堂大師講堂-【Sayun Simung 莎韻西孟|用影像的力量打造理解的路】

【側記】2024花蓮影音學堂大師講堂-【Sayun Simung 莎韻西孟|用影像的力量打造理解的路】
日期|2024.07.20 14:00
主講|Sayun Simung 莎韻西孟導演(原住民族電影學院創辦人)
文字|李欣樺       攝影|Mumu Kao

        今年2024花蓮影音學堂以Woman Makes Movie為系列主題,規劃了多場工作坊及大師講堂,並請多位優秀的女性影視創作者來進行分享。本次大師講堂邀請到的主講人,是返鄉拍攝紀錄片並創辦全臺第一個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Sayun Simung 莎韻西孟導演,課程中除了放映首部紀錄長片《好久不見德拉奇》、和觀眾談談一路以來創作歷程,也分享了創辦學院的初衷與經過,探討族群意識、尋根的成長之路。

 

|《好久不見德拉奇》的分享

        《好久不見德拉奇》是Sayun導演的第一部長片,2011年回到部落拍攝關於土地、原住民文化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一開始在原民台擔任記者,後來踏入拍攝紀錄片的領域,對於記者的身分其實有些執著,沒想到就拍攝紀錄片到現在。」不設限自己的未來規劃,開始拍攝紀錄片,以參與式的紀錄回到部落的過程,將自己族群的文化學習回來,並經過學習及田野調查的努力,將文化傳承下去。

 

|失去文化、紀錄文化、傳承文化

        在座談的過程中,Sayun導演分享了《部落地圖》、《重返舊部落》,以及《Spi烤火房裡的一些夢》的片花,從親身踏上祖先曾走過的路,親眼去看曾經舊部落所在的地方,並拍攝十年間家族發生的事,流動在土地與河流之間,探尋自己的根。
「當我們努力學習與跟上快消失的文化與傳統時,有些泰雅族的青年不知道Gaga是什麼,也許可能過了一段時間開竅了,又重新再去追尋,可當開始想要去追尋的時候,那些老人家都不在了。」Sayun導演開始創作後深切感受到族群的文化正在流失,以追尋遺失的文化作為創作主軸,用鏡頭記錄並傳承下去。

        談到《Spi烤火房裡的一些夢》,這部片來自於她個人的部落生命經驗,同時也很少公開分享這三分鐘的片花,她說:「影片開頭的第一句就問Gaga是什麼,這其實不是用嘴巴,或是用言語可以解釋的,因為我們(泰雅族)本來就不是文字的民族嘛,我們是口述歷史的民族,當我們都沒有辦法用言語去解釋的時候,更何況是非原民在看待我們的文化。」除了透過作品傳承文化外,藉由影像資訊的乘載能力,也可以將該文化中一些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事物更為具體的傳達出來。

 

|拍片靈感與題材:藉由影像來訴說我們的故事
        「你不要忘記你是誰、你不要忘記你是哪一族、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Sayun導演的爺爺不斷提醒後輩不要忘本,導演回到部落拍攝紀錄,回到自己的根,並在這塊土地上汲取創作的養分,藉由影像訴說部落的故事。
        Sayun導演也分享在拍攝的過程中,看見原住民族如何去面對各世代不同的創傷,可能是殖民帶來的傷害,或是同化政策、加分政策等,都加深了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但透過影像這種並非說教的形式,能讓觀眾了解該族群的文化,並且更聚焦在人的故事上。

 

|關於創作、回到初衷
        對於創作,Sayun導演想要作品保留泰雅族強悍的個性,不想迎合觀眾或是討好評審,並在創作時鑽進自己的世界裡,逃離現實,訴說自己想說的故事。「電影是什麼?電影的語言是什麼?紀錄片的語言又是什麼?在我這邊沒有特殊的答案,形式應該是更自由的,所以我不會輕易下定義。」她認為創作者產出的作品都有「靈魂」,而這些靈魂不應該被有限的框架限制。
        但在這段探尋的路上,Sayun導演除了感受到影像的迷人之處外,同時也會產生疑惑和掙扎,「想一想就會覺得不放棄比放棄還難啊。」每當興起放棄的念頭時,Sayun導演就會回到拍攝的初衷—走偏路的時候,提醒自己回去想為什麼要做這部片,找回一切的開端。

 

|攝影機可以當作是個武器,也可以當作發聲的工具
        觀眾詢問關於拍攝時觸及到家庭中較私密的故事,是否會讓族人感到不舒服,「當你拿鏡頭對著人,被攝者會感到不自在,會有防衛的機制。」Sayun導演說,但當作品被放映出來後,大家看到原來鏡頭下的自己是這樣、親眼看到導演想呈現的故事,那個防衛機制也就解除了。攝影機可以讓導演聚焦在想幫助的群體上,同時也可以當作武器傷害他人,身為創作者應該要小心的使用。
        Sayun導演認為作品要符合部落的需求,而且要尊重部落的節奏,近幾年有許多原住民相關的研究計畫會與導演協力一同完成作品,但如果拍攝的步調只專注在研究計畫的進度,就會忽略部落的需求、部落的聲音,應該多面向評估並思考對於部落、對於這些研究計劃而言,拍攝這部作品的意義究竟為何,因此無論是否具有原住民身份,進入到部落還是要尊重拍攝的倫理與道德。

 

|原住民族電影學院:改變被觀看、被凝視的狀態,拿回詮釋權
        「想要一個全員都是原住民的電影團隊。」因為在影視創作領域很少看到同為原住民的夥伴,讓Sayun導演萌生想創立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想法,想創造一條讓原住民身分的影人也可以行走的「路」,並且透過培養影視人才,創作原住民的作品,改變或消彌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和歧視。
        Sayun導演提到1995年以前原住民族一直都是被觀看、被凝視的群體,直到前輩們開始拍攝紀錄片,這是原住民族第一次拿到攝影機,成為主動觀看的角色,透過拍攝原住民族自己的故事,拿回「詮釋權」。但到了當代,原住民族身分的導演、紀錄片工作者的作品並沒有開枝散葉,這其中的斷層讓Sayun想要延續並擴張規模,這也是創辦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主因之一。
        「是時候拿起攝影機回去,讓我們拍自己的故事,也要有自信地透過影像故事告訴觀眾“原住民並不是活在你想像中的樣子”。」回看台灣電影史以及原住民族電影史不到三十年的發展,原住民族電影學院可以讓學員拍自己的故事,將其精神與文化傳承下去,並且串連世界各國的原住民影人,進行交流分享並實踐文化,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電影就是部落
        在電影這個領域設立原住民族電影學院,對於導演而言,電影同時成為了這些影人的「部落」,讓眾人匯聚並相互支持,不同於一般的片場文化及氛圍,Sayun導演認為如同部落一樣的社群互助的形式才是她所想要的。
        「在這邊,我們是以每一個人作為出發點,我覺得這一點是與其他電影學院的最大不同。學員們作為原住民的身份,在社會上或是生活中的遭遇,在參與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過程中都是有被關照到、被看見,然後被傾聽的。」學員們因為彼此有著相似的生命經驗,在創作的時候更能產生共鳴,透過了解創作者自身,再去看他們傳達出來的故事,都是加強每個人之間的連結感,而彼此是有回應、有溫度的。

 

|開啟對話:原住民的文化以及電影的傳承
        最後,觀眾詢問Sayun導演對原住民族電影學院未來的願景及方向,導演認為原住民族電影學院對於參與的學員而言是種「牽引」的角色,當學員迷惘時,引導學員找到他想要的路,並且調整課程的節奏,讓學員累積實作的經驗,更能幫助學員開啟對學習的渴望並精進自己。同時透過學員回到部落放映作品,開啟文化與影像的對話,也是導演對於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期許。

        本次大師講堂,Sayun Simung導演分享了紀錄片拍攝經驗以及創辦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故事,讓我們更加了解原住民影視創作者在創作時與土地、文化的關係。期盼能持續透過影像的力量打造一條理解的路,延續文化,也延續對影像的熱忱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