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短片特輯-【原住民族電影學院學員作品選】映後座談
日期|2024.07.20 19:30
主講|學院創辦人Sayun Simung導演、Navi Matulaian導演、Yuma Pawang導演
文字|陳佩奇 攝影|Mumu Kao
本次節目放映了兩部原住民電影學院第一屆的作品,分別為《After 15:14》和《虹霧》,為集體創作作品,另外還選映了其中兩位學員的個人作品,為Navi Matulaian導演的《ROSEMARY:REBORN》和Yuma Pawang導演的《喃》。並在映後,特別邀請兩位導演來和大家分享關於作品創作理念及參加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收穫,也邀請到學院創辦人Sayun Simung導演,一同和兩位學員暢談彼此對於原住民族電影學院的看法。
|電影學院中的作品創作及發想
導演Navi和我們分享,他以往沒有試過以肢體來說故事,因此在作品《After 15:14》中他所導演的片段「在夢裡見過你」選擇大膽嘗試,打開對於自我的設限,將畫面鏡頭焦點於演員雙方的手部動作,片段中沒有任何旁白,希望能以此帶領觀眾能有更深的心靈交流。導演Yuma則表示,《虹霧》是以團隊裡的一位成員的故事作為雛形進行發想,「在泰雅族中『橋』意味著回歸祖靈懷抱的過程,倘若在橋上掉下去了或是發生了什麼事而無法抵達橋的另一端,也就無法回歸祖靈。」,在這樣的概念基礎上,加上成員的故事,便產出了《虹霧》這部作品。
|那些電影學院中有趣的創作過程
同為第一屆學員的兩位導演向我們訴說了發生在電影學院裡有趣的故事,「我們粉紅組狂吵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光選導演就佔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我們真的都太有想法了,每個人都想當導演,學院中規定結訓後要產生一部作品,我們這組最後決定要拍三段,所以總共有四位導演。」Navi和我們分享當時自己所在的組別決定一天拍完三段作品,而他認為,在電影學院中,所有人都是來學習的,好不容易來到了電影學院,把握機會去嘗試、學習,輪著當導演、演員、製片、編劇,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
「我們這組很安靜,一開始要選導演的時候,我就發現怎麼比較內向的人都在我們這組,沒有人自願想當導演,但我想著我念的是電影系,我應該要自願舉手當導演,後來也有另一位同學說要一起當。相較於粉紅組,我們開會比較緊繃,氣氛比較凝重,粉紅組在邊烤肉邊開會,而我們則是大家坐一圈,較為嚴肅的討論我們的作品。」,導演Yuma和我們分享兩組組別的不同之處,學院創辦人Sayun則在旁補充,電影學院的課程中除了學習技術操作,也有戲劇課程、劇本寫作等,在電影學院中大多為實作課程,目的是希望對於電影產業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學習體驗,大致了解電影產業的基礎。
|自身作品的意義
Navi和我們分享《ROSEMARY:REBORN》所想表達的概念-「當變裝皇后拋下了皇冠,其實皇冠就代表著社會貼給我們的標籤,要告訴自己其實自己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因為社會的價值觀,而束縛自己。」,大眾只記得變裝皇后變裝之後的模樣,在這樣的框架下,在尋求自我的途中,難免會有些迷失,經歷過這些混沌不明的時期,終究會找到原始的自我,最後昇華為最好的自己。
「我的作品,像是在訴說自己對於自我文化的疑惑‧」
在《喃》這部作品中,導演Yuma唱了一首泰雅族古調,「但我並不明白,古調的每個字是什麼意思,只知道這是我自己的語言、文化,感覺自己離文化很近,卻又不清楚「文化」對我來說是什麼?」,以此呈現當時自我內心迷茫的狀態。在片中,最後有一位男性的聲音蓋過她自己的聲音,「那是我阿公的聲音,因為當時我希望自己可以傳承到他的精神。」,阿公的信仰、價值觀等都深深影響著Yuma,她期許自己能夠延續家中的傳統。
|參加電影學院後的發展
Navi在學院課程結束後,從台北回到部落裡生活,將自己擅長的影像帶回部落裡,教導孩子如何用影像來說故事。除了在部落當老師外,同時自己也是自由接案的影像工作者,如果有機會,他會將這樣的機會資源帶到部落裡,讓學生們一起參與,初步讓孩子們了解什麼是影像工作者。他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在部落裡建立一個「攝影工作坊」,不再是透過他人的鏡頭裡看見自己,「原住民族電影學院提醒了我,要記得拿回自己的話語權來說話」Navi也希望,未來能夠發展出部落裡的YOUTUBE頻道,拿起鏡頭對向自己,記錄下自己的部落是多麼的美好。
Yuma則去到了歐洲,參加當地的民族音樂工作坊,接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音樂,讓她重新開拓自己的視野。而最近則是在和朋友組織田調團隊,固定時間回到部落和老人家相聚,藉此詢問有關古調的事情。目前田調還在進行中,令人期待Yuma田調團隊之後的成果。
|創辦人想說的話
「原住民的電影語言是什麼?原住民電影的本質是什麼?」,Sayun導演認為當一群文化相同的創作者,以原住民創作者為例,拍片時往往無須解釋自己的身份,因為彼此之間的共鳴來自共同經歷的歧視、土地剝削、刻板印象等創傷,電影則是做為一種媒介,來呈現原住民所遇到的難題,而將這些難題化為議題,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對話和理解。在未來的原住民族電影學院,Sayun導演期許可以規劃非原住民族的保障名額,讓多元的聲音互相交流,期待碰撞出絢麗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