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窗殺》《麻里教徒大亂鬥》金穗獎特別選映:紀實創作的日常-紀錄片創作者分享

【側記】《窗殺》《麻里教徒大亂鬥》金穗獎特別選映:紀實創作的日常-紀錄片創作者分享
日期|2024.05.18  16:30
主講|宋承穎&胡清雅(《窗殺》導演)、于惟淨&翁依宸(《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
文字|黃安麒、鄭巧筠
攝影|張玳瑋

        鐵電金穗46特別選映中,唯一一場紀錄片分享,邀請到《窗殺》導演宋承穎和胡清雅、《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于惟淨和翁依宸,來分享紀錄片創作中,雙導演所碰撞出的火花及紀實創作的起源。


|電影創作的起始點

        《窗殺》的導演胡清雅原先是獨立記者,在業界6-7年後開始接觸紀錄片的製作;導演宋承穎則是從北藝大時期就接觸碩班的紀錄片課程,進而產生興趣。
        《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于惟淨也是電影系出身,這部作品跳脫自己過去以劇情片為主的創作發展,而是透過紀錄片的形式更認識家人;導演翁依宸是慈濟大學畢業後至電視台工作,之後至國北教文創碩班進修,原本有計畫想呈現市場的樣貌於自己的紀錄片中,然而與于惟淨導演合作進行這支片的提案後,就意外開啟了這段旅程。

 

|如何讓《窗殺》與《麻里教徒大亂鬥》萌芽?

        《窗殺》是紀錄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經營者面臨這個議題時,所做出的行動過程。導演胡清雅表示這支片是出於鏡新聞的專題,商業電視台較少製作紀錄片,除了要面對製作人力緊縮與期限的壓力,也同時會有多支片在拍攝進行,更因爲時間的緊迫而容易使議題侷限,因此胡清雅需要在種種框架下尋找喜歡的題目來製作。拍攝《窗殺》的起心動念,是和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希望與NGO的合作中能夠配合議題宣傳,近一年則開始窗殺研究,就以此作為主題來進行拍攝。
        《麻里教徒大亂鬥》是圍繞著「整理」的家庭革命紀錄,從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作為出發點,講述一家人對於整理家裡的信念。起初是導演于惟淨要搬家,所以想要紀錄這個過程,然而拍攝家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剛好惟淨爸爸曾是聯合晚報的攝影記者,習慣相機的存在;惟淨媽媽曾是壹週刊副總編輯,懂得在採訪時,巧妙地把問題丟回來,成為一種拉扯的狀態。當整段拍攝超過一年多時,家人們才比較習慣相機在生活中的存在,得以記錄下自然生活的狀態。

 

|雙導演的合作情況

        《窗殺》導演宋承穎表示,整體而言沒有不順的地方,他作為比較被動的角色,會站在客觀角度去思考影像呈現問題,感官上的思考比較多,與導演胡清雅是相當互補的。
        《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翁依宸表示,兩位導演會先一起討論,而主要拍攝者是導演于惟淨。翁依宸將紀錄這個家庭的過程當作田野調查,以客觀角度挖掘、梳理,然而因為這是于惟淨的家庭,在面對拍攝自己家庭時,那些產生的尷尬、拖延或是不知如何切入的時刻,紀錄片在她那裡就變成像是劇情片的樣態,而翁依宸因此成為了推手,協助于惟淨導演釐清與統整,透過主、客觀的不同視角與距離,得以細細描繪這個家庭脈絡。

 

|若撇開時間壓力,有哪些部分是想要繼續發展下去的?

《窗殺》導演胡清雅認為在這段時間中,回報窗殺的數量翻倍、影展的曝光也讓這個議題慢慢被推動,其實除了窗殺,也有貓殺、犬殺等等的情況,議題不斷的被打開和推進;另外對於片中人物也想更深入的紀錄與側寫,透過窗殺為切入角度,呈現受訪者的經歷與故事。
        《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于惟淨分享到,在整理家裡的過程中,不斷出現父母說「留」,那是在理智背後的情感,源自於記憶、與人與當時生活的連結,因此會想將父母與物件之間的故事繼續發展下去,也希望透過紀錄片使父母真的做出取捨,讓空間留給一家四口相處的當下。

 

|兩位導演看過彼此的短片,如果要拍對方的片,會如何呈現?

《麻里教徒大亂鬥》的導演們回饋,在看《窗殺》時是帶著滿滿的感動,也一度落淚。導演于惟淨表示,面對如此沈重的議題,會想透過採訪不同民眾與本來就關注的研究人員,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創造出不同的發展模式。
《窗殺》導演宋承穎分享到,家庭的命題一直是最難的,也好奇對方在剪輯與形式所遇到的困難;《麻里教徒大亂鬥》導演們表示,因為兩人有不同的觀點與製作經驗,因此在剪輯上會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讓真實的生活模樣與導演觀點得以呈現;而導演胡清雅則說,想了解更多關於父母如何回顧他們的職涯,從物品連結到人際現況與時代背景。

 

|與人、與物、與世界的連結

        最後在觀眾提問中,討論到面對各自探索議題的發展,下一步導演們會如何進行?
        導演胡清雅說,在現代都市工業化的時代,城市還無法完全綠化,動物、自然生態保存的重要性也被放到社會發展比較後面的位置,因此希望可以透過《窗殺》,從鳥的議題切入,思考在時代大環境下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生態共好,並尋找更好的共處方法。
        導演于惟淨分享到,雖然在拍攝後家裡整理的狀況仍然沒有相差太多,但父母的心態轉變為較為輕鬆,也透過攝影讓家人之間更理解彼此的想法,若未來繼續拍攝,會希望了解他們背後更深層的故事,放大與物件之間的連結,創造出更舒服的共處模式。

 

 

        《窗殺》在金穗46獲得最佳紀錄片的肯定。在導演們的分享中,看見他們透過攝影、創作到與社會、家人之間的連結,在議題參與的過程、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也映照出導演自身經歷,因此更釐清自己的觀點,探索自己的想法。儘管完成了紀錄片,但對導演們來說呈現出的內容並不會因為拍攝結束而終止,他們將持續延伸、拓展,將內容帶入生命歷程,也持續傳達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