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公鹿》《回收場的夏天》金穗獎特別選映:短片的影展之路-劇情片創作者分享(二)
日期|2024.05.19 14:45
主講|朱建安 (《公鹿》導演 )、陳浩維(《回收場的夏天》導演 )
文字|李欣樺 攝影|張玳瑋
本次金穗獎特別選映的映後邀請榮獲最佳劇情片獎《回收場的夏天》導演陳浩維與評審特別獎《公鹿》導演朱建安來分享他們的創作之路。在映後座談中,導演們分享了許多關於教育、作品與創作的想法。
|電影創作之路的開端
「走上電影創作這條路,其實是個陰錯陽差。」導演陳浩維分享,僅僅只是因為想與當時的女朋友進同一間大學,於是選擇了該所學校的相關科系;而導演朱建安則分享在大學時期到光點台北打工看免費的電影,對電影的好奇與興趣使得朱建安決定學習相關的知識。
|短片創作的發想與實踐
導演們發想《回收場的夏天》與《公鹿》靈感時都是從製作前一部作品時的過程、結合自身經驗與好奇去衍伸出作品的雛形,如陳浩維在發想《回收場的夏天》是源於上一部作品的素人演員家中的家庭組成與分工(母親、姐姐與妹妹),發覺青少年時期的姐姐面對家庭負擔時,展現出自由的期待與渴望;導演朱建安在第一部作品田調時,對於鹿茸文化的理解上仍不滿足,好奇並親身去體驗鹿場的生活,並在這之中結合自身經驗。
|教育與創作、電影的關係——國際影展經驗分享
「發現自己的作品讓國外的觀眾也有共鳴。」導演陳浩維參與國際影展時除了體驗不同的觀影文化,感受不同於台灣的氛圍外,透過觀賞他人的作品,自身的創作脈絡也會有所刺激,找到打破既有格式的限制,讓創作變得更加自由。在不同的創作載體上看見一樣的故事,藉由看別人怎麼說故事,找到不同的敘述方式與角度,「了解其他人是怎麼看待電影的。」學習突破框架,觀察他人說故事的方式,並反饋到自己身上,是參加影展最大的收穫。導演朱建安分享教育除了影響創作者的思考面向外,同時也形塑了東西方觀眾的差異,這也是教育制度體現在觀影文化上的例子,「教育是非常直接且有力的影響一個人。」朱建安說。
|金馬電影學院的學習:平衡與交流
每個創作者想做的、想實踐的內容與主題都不一樣,如何在這之間學習並取得平衡點,是導演在金馬電影學院中的第一個課題。在共同完成作品時,彼此的聲音交雜在一起,但都清楚大家都以「為了讓作品更好」為出發點提出想法,交流溝通也是在電影學院中碰到的一大關卡。
|劇本+演員=活生生的人
兩位的作品在創作面向、呈現手法與影像風格都不太相同,類紀錄片與劇情張力較強的劇情片給予觀眾的刺激是非常不同的,「我比較傾向的方向是這個角色變成這個演員,比較不是演員變成這個角色。」導演陳浩維認為劇本中對角色的構思與演員的選擇都會影響該角色的立體度,透過劇本與演員的經驗連結,使其更能帶入劇本角色當中,並且陳浩維認為一次次的排戲會削減角色的新鮮感,以至於演員的詮釋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更希望透過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以即興的方式營造效果。
|底片拍攝的挑戰
底片的顆粒感跟粗糙的質地很適合《公鹿》的調性,談論雄性議題很適合使用十六釐米的底片作為載體,在拍攝的時候既期待又害怕,「每一take的曝光和焦都是很不準的。」導演朱建安分享使用底片拍攝時遇到的困難,底片拍攝的不確定性也造就拍攝時的忐忑,「但是你底片你既不知道說它有沒有準,或是它有沒有過曝,要沖洗出來才知道,所以現場就只能看構圖跟走位,所以現場看的時候就是蠻慌的。」無法即時確認影像的狀態使導演在拍攝時更加小心翼翼。
|拍攝的基準點就是呈現日常會發生的事情
拍攝場域的重要性分別在兩部作品當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導演朱建安認為:「那個環境跟那個文化造就那邊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子講話,為什麼他們的階級是這樣。」,拍攝場地(鹿場)形塑了那邊的人如何生活、對話與形成階級,將場地視作一個角色,是導演在拍攝作品時想達到的一個目標,拍攝他們日常的過程,再從中找到自己想要說的話,形成一個比較踏實的平衡。觀眾提及關於角色對白篩選的疑問,導演則回應希望透過素人演員以最自然、舒服的方式去表達他們「最日常」的生活,讓演員「做自己」。劇本中的角色關係與性別角色在社會中的體現也是觀眾好奇的問題,導演陳浩維認為演員與劇本是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能讓演員的獨特性得以展現出來。
|作品的距離與留白
「對我來說,它不是一部容易閱讀容易理解的一部作品,但是我覺得這個距離或者是說這個不好理解的這個過程,反而有一種樂趣在裡面。」對於《公鹿》,觀眾提問作品中的某種連結與隱喻,以及在詮釋作品時的感想與距離,都使觀影的體驗變得非常有趣。導演也回應了這個問題,在作品中主軸以父子關係、性別階級為主,如只有公鹿可以入籠、能力比較強的男人地位比較高,而短片最後那隻小鹿的性別不明,也是表達一種沒有性別介入的世界其實更純粹自由,透過公鹿去除鹿茸,連結父親的雄性展現最終失敗的劇情,在狀態與命運上而言他們是相像的。「我寧願我看不懂,但是作品要給我空間去把我自己的經驗或我自己的理解填補進去,而不是他告訴我說這部片想要講什麼,只有一個方向。」觀眾提到作品的留白,同時也是造就作品不易理解的原因之一,導演認為這樣的留白對於觀眾而言是種開放的角度,用一種更恣意的方式去詮釋作品,相信觀眾可以透過自己的經驗填補那些留白。
|階級的迴圈再現
「想要透過那個轉的聲音,代表他是一個循環,或者是一個迴圈,當你在回到那個場域回到那個工作的時候,其實你還是在那樣子的階級裡面,那樣的價值。」導演安排了片尾的聲音,表達父親還是得回到鹿場,該場域文化、階級的體現仍會不斷循環再現;孩子是否也會進入這個場域,他們又會想成為怎樣的男人,形成一代又一代的迴圈。
透過本次獲得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獎與評審特別獎的兩部作品放映與映後兩位導演分享他們在電影創作的故事,期待大家都能對電影創作與作品詮釋有更開闊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