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島嶼縮影【楊澤作品選:聽,那影像中的詩歌】- 詩人楊澤《新寶島曼波》
日期:2024.3.23 14:00
與會來賓|詩人楊澤
文字|張志宏 攝影|駱雅婷
詩人楊澤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耗時六年製作,突破以往《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內容與呈現方式,帶大家以全新的想像一窺這部融合了音樂、紀錄片與浪漫喜劇的作品。而映後,也邀請了楊澤本人來到現場,與大家一起分享作品背後的細微之處。
|從1980的紐約到如今生活所在的台灣
關於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獨特,楊澤從1980年代的紐約開始談起。當時的紐約,是世界上最多三輪電影院的地方,放映的全是藝術電影,而他最常去的一間,就是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Thalia電影院。他也在這個過程中看過無數的好電影,也發現有些電影是沒有情節的、類似紀錄片式的,而他非常喜歡的電影導演 Federico Fellini(費德里柯·費里尼)就有一兩部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
「這部片子應該說是台灣的某種眾生相,雖然佛家說不可以有過去性、現在性、未來性,可是寫作或者拍電影當然都充滿著過去性,所以我的電影就是要拍眾生相。」回到《新寶島曼波》,楊澤希望它有別於島嶼寫作過往作品或是一般紀錄片較為莊嚴的凝視與仰望,而是以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完成。因此這部作品是一個公路電影、有些賴皮的浪漫喜劇,也是他致敬這些人物的方式。
|這是一部有編劇的偽紀錄片
在一般的紀錄片當中,其實不太會出現編劇的角色,也很難想像會有戲劇、有演員,但《新寶島曼波》不僅有戲劇演出,還是楊澤自己與駱以軍共同編劇。對此楊澤分享,其實作品中駱以軍所參與的編劇、演出就是他自己,只有愛情的部分是假的、婚禮是假的,而他在裡面就是一個小丑的角色。但在莎士比亞當中,小丑的隱藏面就是瘋子,因此駱以軍在作品中其實是身兼多職的。
此外,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獨特、自由且開放,楊澤笑稱其實都是自己的任性。與文學並肩的過程中,他提到自年輕時出版過兩本詩集後,他的人生似乎就進入了一個必須要突破的階段。但這樣的突破其實他採取一種非常消極的、任性的態度,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生活、需要認識這個世界、需要真正住在這個世界裡。然而,或許就是這份想要認識世界的心情,才引領了這部作品得以走向如此自由奔放的道路。
作為《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的最後一部,《新寶島曼波》聚焦在楊澤的文學生涯,更透過鏡頭傳遞詩人楊澤對於創作的綺想,相信你也能從中看見島嶼眾生相的豐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