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²⁰²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揹獵物的女人》映後座談
日期:2024.04.26 19:00
主講|余欣蘭 Rngrang‧Hungul(導演)、藍姆路‧卡造 Lameru‧Kacaw(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文字|李若綈 攝影|Mumu Kao
獵人的議題,相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有所耳聞,或許是來自報導的再述,或是來自動保團體的呈現,但相信經過《揹獵物的女人》的導演 Rngrang.Hungul(余欣蘭)以及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Lameru.Kacaw(藍姆路.卡造)的分享過後,你會對此擁有更加多元的想法。
|我們只是生活在山上的人
導演 Rngrang.Hungul(余欣蘭)出身於太魯閣族銅門部落的獵人家族,家庭成員之中無一不是獵人,但由於太魯閣族所遵循的祖訓 Gaya 與現行的法律是完全不同的思維,因此她便從小看著爸爸、媽媽時常被警察所追趕,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只是生活在山上的人,只是想要找山上的動物吃。」對於這個過程,她無法諒解自己的父母因此被當成犯人對待,因此初期拍攝有關獵人議題的作品時會相較激烈,直到經歷漫長的田調後,她才決定要以自己的母親、女獵人的身份來作為主軸拍攝,希望以一種更溫和、簡單的方式與社會對話,讓大家透過影像的世界感同身受。
|「人要謙虛、謙卑且勤奮,這是身為獵人的條件。」
獵人的狩獵期其實是固定的,只有在每年的秋、冬才會進入大型獵場,且每三年就會換一次獵場,而春、夏則只會在西邊獵一些小動物和自己種菜來滿足生活所需。這是獵人們的保育觀念,他們會針對土地、動物的物種與山林的變化來決定是否要進入這個獵場。
針對《揹獵物的女人》,Lameru.Kacaw(藍姆路.卡造)分享到其實這部作品帶給他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狩獵是生活,而山是最安全的家。」比起傳遞狩獵的知識,他認為導演主要著重的,是想呈現這個過程是屬於獵人們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此外,獵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往往會用殺生、殺戮的字眼來看待,但其實以一個族群的概念談之,更屬於一種互動的模式。對此Lameru.Kacaw(藍姆路.卡造)分享,只要你去問那些獵人們是在哪裡捕獲到這些動物,他們都會一五一十的告訴你,包括留在陷阱上的血漬是哪隻動物的,他都可以指認給你聽,因為動物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平面的概念,而是被記憶的、是有價值的。
持平,是在部落裡面十分重要的觀念,不僅是要維持獵人與生態之間的平衡,也致力於維持不同物種數量上的平衡,而獵人就是這個平衡的守護者。相信經過作品的放映與本次映後的分享,大家都能對獵人的生態與觀念有更開闊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