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野望影展開幕片《居隔家中拍蜜蜂》吳海音老師映後座談

【側記】《居隔家中拍蜜蜂》映後座談
日期:2023.09.02  19:00
與會來賓|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吳海音老師

文字|吳紫菡  攝影|張玳瑋

透過英國Wildscreen的協助,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自2011年起舉辦「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WildViewTaiwan Film Festival in association with Wildscreen),每年引進台灣20部世界頂尖的生態環境紀錄片,進行為期一年的巡迴播映。
本屆花蓮鐵道電影院攜手孩好書屋,輪流放映不同場次,在9/2以《居隔家中拍蜜蜂》拉開序幕。映後座談原定講者王誠之秘書長因故無法前來,另邀請到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吳海音副教授與觀眾聊聊蜂類!

居隔家中拍「蜜蜂」?

講座方始,吳海音老師就指出片名My Garden of a Thousand Bees中的Bees應譯作「野(花)蜂」,指膜翅目的一個分類;「蜜蜂」指涉的範疇相對較小,一般常見養在蜂箱或活動於樹洞,約只有八種。老師觀察影片中出現的幾十種蜂類,認為可被歸為蜜蜂的極少,以野(花)蜂統稱更合適,後續也以野(花)蜂作為演講重點。

重要傳粉者──花蜂

花蜂平時除了吃花蜜,也藉停留與往返花草的過程幫助植物傳粉。成功授粉能讓植物長出種子、結成果實,同時提供部分動物食物來源;若果實落地,成功發芽,一棵棵植株則可能進一步形成植被;植被環境能再供更多樣生物生存,各種自然循環與功能在此發生、作用。可知花蜂在生態系裡擔當極重要的角色,故相對地,當環境變動對傳粉蜂的生存造成破壞時,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可能受到環環相扣的潛在生存威脅。

花蜂的危機與保育
花蜂的生存危機有四個主要成因:棲地問題、外來種、農藥濫用和氣候變遷。
棲地劣化(如綠地被水泥覆蓋、殘樁落葉被人為快速清除等)、減少、破碎化;
外來種爭奪花蜂本就愈發匱乏的生存條件;農藥污染直接間接導致生物衰弱甚至死亡;氣候變遷引起的生物生長期異動(如昆蟲羽化時間和植物開花時間)更可能交互影響,形成嚴重後果。老師提到公視推出的《蜂狂》、《蜂狂2》紀錄片,有助於我們追溯與了解臺灣和世界蜂類生態的種種問題。

另一方面,花蜂保育除了大規模的行為規範外(如政府實施農藥管制與綠地養護等),吳海音老師認為從個人角度較易做到的實際行動便是同片中導演那般,盡可能維持環境原生樣貌。舉例來說,自家庭院比起過度清掃或重整為人工草皮,讓其維持「雜亂」,實際上能為野蜂及其他野生動植物帶來更多生存空間。

Q&A
問答時間,首先有觀眾指出片中供蜂類築巢的環境(如鑽洞的泥牆、木材等),似乎是導演Martin Dohrn為拍攝特意營造的,對全自然打造「蜂城市」的可能性提出疑問。老師表示,導演的庭園亂中有序的狀態,比起為攝影做的準備,更可能攸關他打點花園的方法──容許野草野花生長、低人為介入,此類土地管理方式能更好地守護環境與生態多樣性,亦是目前在全球廣泛提倡的。下一位觀眾承上位提問,想知道那些適合蜂類築巢的穴道在更廣義的大自然中(如山野、樹林內)哪裡能發現?老師回應在倒木、殘樁、石頭間縫隙、枯枝落葉堆等處都有可能看到,近來也鼓勵保留這些原生自然地貌,除了自然力(風吹日晒雨淋等)作用外,盡量避免人為清理、整治,所有自然資源都有可供動物、昆蟲使用之處。
想了解本片My Garden of a Thousand Bees的更多細節與後續教育活動等,可參考官網:https://www.mygardenofathousandbe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