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島嶼縮影【陳梓桓作品選:香港之於你我】映後座談
日期:2023.04.09 19:30
映後嘉賓|《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線上)
主持人|花蓮影視基地主持人張志宏(線上)
文字|孔祥珩
攝影|高穆凡
本期島嶼縮影邀請香港導演陳梓桓線上出席TIDF得獎影片《憂鬱之島》映後座談,並由人在澎湖的花蓮影視基地主持人張志宏線上主持。
在看完用實驗性影像再現香港重大歷史事件、試圖思辨香港歷史與認同的《憂鬱之島〉,觀眾們帶著滿滿的疑問與好奇,想與銀幕上的導演一探究竟。


志宏首先跟觀眾介紹陳梓桓的前作《亂世備忘》,是拍攝香港雨傘運動,當然不免俗地必須問導演接續拍《憂鬱之島》的緣由。
導演回答這部是在雨傘運動之後、反送中之前,約2017年間,那是香港的一個非常時期,是雨傘後的低潮時期,「我發覺我們不是唯一在年輕時經歷過這麼大的事情的人,所以就開始在香港的歷史中,尋找這樣的人,看他們的記憶、他們重現的經歷,有沒有什麼事情影響了今天的他們。」 

導演說明重演當然無法重現100%的真實,那還有其必要性嗎?但是想藉著重演來說「記憶是可挑戰的」這件事,而casting時發現演員也都有19年抗爭的經驗,那這些經歷過歷史事件的演員試著去重演過去的歷史事件,碰撞出很有趣的火花。
志宏導演提到在電影中重現文革時期的那場戲,片中的觀眾有說「太過了」。導演回應,對於中國文革,每個人的記憶不一,甚至有人認為香港的文革記憶是很comedy式的。藉著這場戲,也在思辨說對於歷史事件的記憶,每個人都是很不一樣的,而每個人的記憶都是很重要的。


當然又不可免俗地要問為何取這個片名?導演回答當然雨傘運動後,香港整個都很憂鬱,當香港人不能確定自己的命運,憂鬱就出來了。雖然很多人出走、雖然憂鬱,但還是有些人在堅持著。
而導演為何選擇繼續留香港?導演回答一方面是尚未遇到極度危險困難的狀況,雖然失落害怕,但身為紀錄片工作者,覺得此時此刻繼續記錄香港是非常重要的事。
本片以有現代社會運動的年輕演員去重演過去的社會運動,與歷史重新辯論認同與自由壓迫等問題,碰撞出不一樣的討論與思考。
東華英美系的王君琦老師也來到現場,並提問說,本片在香港無法放映,香港創作者面臨著未來與影片對話的都不是香港人,這會影響導演的創作嗎?
導演回答說,放映有多種可能,未來也有可能會在網路上放映,而想要看的香港觀眾還是可以用VPN翻牆去看。當然因為現在都在香港境外放映,有時會擔心不理解香港歷史的外國人看不看得懂,有人不懂也有人很OK,但自己並不會因為觀眾都是外國人而迎合觀眾。導演真正擔心的不是看不看得懂,而是不想看。許多觀眾甚至香港人也不是很關心這題材,這才是他所擔心的。


當紀錄片觀看之後,是否還有其他延伸討論的可能?導演最後也跟大家宣傳分享,在4/15、4/16飛地no where與春山出版合作舉辦的線上討論【從憂鬱之島開始的提問 – 香港的歷史、運動、身分與如何紀錄】,也歡迎大家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