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繼園臺七號》謝文明映後座談

【側記】繼園臺七號 謝文明映後座談
日期:2022.12.29  19:30
文字|莊雅婷

還記得年底壓軸那場精彩的繼園臺七號與謝文明導演映後座談嗎?週三小週末的午後,就來回顧一下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與座談吧!
《繼園臺七號》以1960年代動盪的香港為背景,片頭一顆電車戲的長鏡頭帶觀眾看遍六零年代香港中英交織的繁華盛世。除了范子明和虞氏母女間的愛戀情愫,電影裡更透過靈活的場景調度將不同的動畫風格與配樂巧妙地揉和在一起。街道中穿梭的電車、老字號茶樓、英式建築、車扶、涼茶攤、亞熱帶的木綿樹,#楊凡 導演將這部作品視為一封給香港與電影的情書,並與動畫導演 #謝文明 合作,將原著小說幻化成一幀幀真摯動人的影像。兩位導演對片中每個畫面場景、每顆鏡頭、每個氛圍都嚴謹考究,致力要將那年的香港給「畫」回來;而人物角色出場前的鋪陳及出場時的場景、配色與聲音,都讓角色的舉手投足像真人演員一般地「表演」。以下便來聽聽 #謝文明 導演精彩的映後座談~
▮威尼斯影展初體驗▮
講座開頭,謝文明導演首先跟我們分享《繼園臺七號》至威尼斯影展參賽及領獎的小短片,隨著片頭那年威尼斯影展的主視覺動畫,觀眾彷彿也一起飛入夢幻殿堂。這部電影在2019年威尼斯影展拿到最佳劇本獎,導演說動畫片能入圍主競賽已經是很困難和少見的情況,而此次拿到這個獎,更是動畫片和華人電影第一次有這樣的殊榮。他回憶起那天就像夢境一樣,謙稱自己沒見過大場面的他,當時整個人緊張到忘了要微笑,但能踏上國際四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影展紅地毯,已完成他人生的一個願望。
短片中更分享了楊凡導演如何在國際媒體上介紹《繼園臺七號》:「這部作品是關於1967的香港,楊凡導演提到自己是在1964年從台灣來到香港,那時的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所以他一到香港就感受到香港的自由氣息;但隨即在1967年香港進入動盪時期,更發生了六七暴動,當時的他年僅20歲,被那時香港大時代運動的氛圍深深影響,所以他後來在《繼園臺七號》中將這段歷史以動畫呈現出來。」
▮一切的開始:一張A4白紙 與《禮物》▮
說起與楊凡導演合作的開始,謝文明導演回憶道:「那個時候楊凡導演兩岸三地找動畫導演。他知道他拍了這麼多電影,他希望每一次出手都是很特別的,所以他這次就想做動畫。後來他看過我做的《禮物》還有台北電影節的片頭就決定找我。」那時謝文明導演正在做金馬頒獎典禮的動畫,一完成(金馬獎)的隔天與楊凡導演開會時,導演給了他一個故事大綱,他就拿了一張A4紙出來馬上畫,兩人就這樣開啟了一段長達四年的夢幻工作。講座上,謝文明導演特別與觀眾分享這頁A4手稿PPT:「一個這麼大的製作就是從一張很簡單的A4紙開始的。」並以自己的起點鼓勵大家:「有很多很龐大的東西,其實它的起點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所以也好像不擔心、不害怕地一直往前面走,終究可以成功地完成它。你們看我那時候隨便畫的後來都有完成,好開心。」謝導真誠而樸實的分享道,這張白紙就像一只紙飛機,引領著他跟著楊凡導演飛出一段奇幻旅程。
▮動畫的前期製作與分工歷程▮
這部片子是在台北做完所有的前製,包含人物設計、場景設計、分鏡、動態腳本通通都做完後,再到帶到各國找動畫公司洽談製作完成的。初期參與的人力很少,第一次做動畫長片的謝文明導演、一位有經驗來協助他將東西設計得更完整的總監、及幾位助手,在楊凡導演慷慨讓出的仁愛路豪宅裡,幾個人擺幾張桌子、幾部電腦,就開始動工做所有的角色設計、背景設計、分鏡腳本了。
另外有些觀眾問到主要的故事線是怎麼討論出來、兩位導演又是如何分工的?謝文明導演回覆,故事都是由楊凡導演給出來的。楊凡導演會邊寫邊把一段文字交給他,他就將文字畫成動態腳本給楊凡導演看,楊凡導演會過目、審查、看看哪裡要修正、增減,謝文明導演則想辦法把這些文字和意見變成畫面,包含所有的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分鏡、鏡位等。每天就是跟角色組、場景組、動態組、分鏡組的夥伴討論,然後每畫完一批就給楊凡導演看,收到回饋,回頭再修改,日復一日重複「謝文明導演發明,楊凡導演負責把關」的流程,兩人在創作過程中也會邊做邊想,像最後虞太太內心崩潰的那場戲,是楊凡導演後來想到的,所以故事線不是一口氣就完成。而進到後期製作,這樣的修審過程就更精細了,他們在北京有自己的電影院,所有做出來的成品都是直接放上大螢幕看,也是在這樣的投入下,讓細節更完美到位。
▮華語動畫的新宇宙:集各種風格之大成▮
有觀眾分享,自己之前只有在《蜘蛛人:新宇宙》看到有這麼多畫風融合在一部電影裡面,沒想到華語電影也可以做到這麼精良、令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裡面除了有用鉛筆畫在宣紙上面的、有油畫風格的、有真的刻印在木板上的版畫風格、另外還有普普藝術等,各式各樣的風格都在這裡面,甚至音樂風格也是非常多元。對此,謝文明導演坦言他自己做動畫這麼多年,也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做,當楊凡導演說要加rap時,他還一度嚇到,因為一般都會想說風格要一致,但楊凡導演的確突破了我們一般人在做創作的規範,將這麼多樣的風格及元素揉和在一部電影裡,而且融合的很好,謝文明導演覺得這是很厲害的地方,這部片就是集大成之作,去年在法國安錫動畫節首映時,也獲得很大的讚嘆。
▮電車戲:重溫六零年代的香港▮
謝文明導演特別為觀眾解說電影前10分鐘很重要的一場電車戲,這場戲藉由子明看香港的視角,讓觀眾跟著進到六零年代香港的時空背景。導演以電車戲的分鏡表和大家說明:「這顆鏡頭的目的是這樣,先看人力車這樣拉過去,看到背景的維他奶(Vitasoy),這是當時香港很有名、很重要的一個飲料。然後電車會從右上角進來,穿過這些招牌,產生空間感,然後再帶到涼茶攤的畫面,那個時代的港式民情就是會這樣喝一碗涼茶去火氣,喝完就放著。所以這場戲的電車從這邊開,然後從精工SEIKO那邊繞出來,我們就要畫這一塊」。在設計這場戲時,一開始是一些很rough的稿子讓楊凡導演確認後再上色,每一棟建築、商店、招牌、每一處細節都是做過功課的,像在茶餐廳的那場戲,Menu要怎麼放、會有什麼在桌上、最外面放的是可以馬上帶走的小點心和麵包類等。電影裡也重現那時香港很典型的卡位(Booth Seat),謝文明導演在座位旁設計一扇窗戶,想要鏡頭從外面拍的時候有一些曲線、一些線條在上面。很多那時候被拆掉的老建築,謝文明導演都用那場電車戲把它們「畫」回來,並透過移動的電車穿過街頭巷弄的場景,將那時的維他奶(Vitasoy)、涼茶攤、交通亭、香港郵政總局(戲中一棟紅色的建築物)等重現出來,用動畫還原楊凡導演剛來到香港時的感受。
▮用動畫的手演繹經典:向所愛的電影、文學作品和香港致敬▮
謝文明導演說,《繼園臺七號》是楊凡導演表達對電影、香港、藝術文化的愛,除了前面提到的還原許多香港舊時代的面貌與氛圍外,電影中還有許多對經典電影及文學作品的引用與致敬。例如:以《追憶似水年華》映襯1967年舊時代香港的優雅與緩慢氛圍、引用《紅樓夢》裡妙玉被強盜擄走的橋段,比喻虞太太「如醉如痴」陷入愛與慾的感受;而劇中子明帶虞太太去戲院看的三部西蒙女士老電影—《金屋淚》、《偉大的愛情故事》和《愚人船》,對楊凡導演的電影生涯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在播放這些老電影橋段時,畫面設計上刻意內縮以營造觀眾同角色一起坐在戲院裡觀影的感覺,跟著動畫中以不同造型現身的西蒙女士,一同回味經典。在故事情節上亦有相呼應的設計,這三部電影都在講述一個年長的女性和一位年輕男生戀愛的故事,影射虞太太跟子明的關係。除此之外,《繼園臺七號》中還有許多向經典電影致敬的鏡頭,像是洗澡的蓮蓬頭水灑下來的畫面是希區考克的《驚魂記》裡的經典鏡頭;子明和美玲在紀念碑前接吻,鏡頭拉開後看到一顆大樹,那顆鏡頭是從《亂世佳人》來的;還有子明要去搭電車之前,用手沾口水測風向、背景有一些木棉樹,這些都是奧黛麗赫本許多電影中的出現過的橋段,楊凡導演把他對電影的愛都放進這部作品裡,這同樣也是他對香港的愛。
▮用聲音表演:大咖演員加成之作▮
謝文明導演提到這部作品的幕後配音為何如此堅強,當初楊凡導演原是想請張艾嘉導演 為西蒙女士配一句很重要的經典台詞,即她要下船之前說的「別送我,別讓我難過」,可是張艾嘉導演覺得只有一句話好少,楊凡導演聽了索性邀請她擔綱女主虞太太。而隨著張艾嘉導演的加入,其他角色的卡司亦紛紛升級,連一隻黑貓也請到陳果導演配音、角色聲音情緒和表演張力皆不被虞太太壓下去的趙薇(美玲),還有吳彥祖的一聲慘叫聲精準到位,這樣堅強的陣容都更加圓滿這部作品。
▮一棟樓藏百樣情:映照60年代香港多元族群及文化的面貌▮
電影中外觀看似整棟一致的繼園臺樓房,其實上一樓與下一樓的室內風景完全是別有洞天的室內景色和氛圍,除了動畫角色本身性格特色的展演外,更是楊凡導演及謝文明導演的巧思與細心之處。就如謝文明導演所說,這動畫裡面每一處都是考察和設計過的。像是虞太太的家,因為她是穿著藍色的旗袍,所以謝文明導演決定用綠色的壁紙去襯托;雖然虞太太是做香水舶來品的台灣買辦,但她心裡面其實是很清幽素雅的,從家中舶來品的紙箱和堆滿書籍角落的對比,在居家空間的擺置上也設計很多「輕」的東西給她,竹籐架、透明的玻璃桌子,植物也是選用細長型的品種來營造這個空間。
又如住在三字四樓的梅太太,楊凡導演強調「家,就代表這個人」就必須要把環境打造出這個人生活的環境是什麼樣子。於是在設計時因為他姓梅,所以家中就有梅花、然後屏風、鳥籠、當梅太太的手摸過那些以前的演出花旦的相片時也是在回顧他的過去。另外,謝文明導演說楊凡導演教導他「每一個角色出場都是一個亮相,不能馬虎」,所以這個梅太太的出場非常講究,阿國要先放下唱針,讓曲盤唱出〈貴妃醉酒〉、接著窗簾拉起來之後再開燈,梅太太要出來的時候還不是馬上就出來,他還要掀開捲珠簾,最後才能看到他的臉。透過不同居家空間的設計與角色人物身上的故事,展現出當時香港的青春動盪、多元面貌交織的絕代風華。
▮ 慢,才能細細品出生命中的百味與優美▮
謝文明導演說,《繼園臺七號》跟大家過去看到的動畫電影很不一樣,它的步調很慢、動作很慢,因為楊凡導演就是要觀眾慢慢品嚐這裡面所有的細節;但其實在整個剪接的速度上是越來越快的,三部老電影的長度也越來越短,在節奏上都是經過設計的。這部動畫歷經四年的製作,共用了700多顆鏡頭,其中的精心製作更是需要慢慢享受、細細體會的,這也是楊凡導演堅持只在大銀幕上放映的原因之一。
最後謝文明導演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他提到這部片裡沒有一條很直的線,都是手繪的曲線,當時他很懷疑那個房子歪歪扭扭、真的是這樣嗎?直到後來跟楊凡導演去威尼斯,那裡的TAXI是在水上行駛的,導演那時就說「小謝你往那邊看,你看那房子是不是歪歪的」那時他才注意到那些房子因為蓋在水上看起來真的有些歪斜,才察覺到這些都是導演的人生閱歷,然後傳授這些美感經驗,他再把它畫出來。
謝文明導演很高興自己可以接到這部電影;裡面有很多表演是他以前沒有想過的,像是角色表情、肢體上的很多表演,都希望可以跟真人的表演一樣,例如美玲撞見虞太太和子明接吻的那場戲,是一顆令人心碎的鏡頭,因而在設計思考上,讓心中五味雜陳的美玲在轉身推開電影院大門時,外面的陽光灑在她臉上,讓她清醒片刻,暫時撫平她的難過;或是西蒙女士在照鏡子時,用雙手拉自己的臉皮,感嘆年華老去;虞太太在家裡拿起茶杯,要喝不喝,好像有什麼心事、手摸摸茶杯又放了下來的動作;還有梅太太的眼妝層次、珍珠項鍊的白、披肩薄紗的透明感…等等,這些都是平常只有在真人表演時才會去琢磨的細節,但在這部作品裡面,楊凡導演就用動畫來「表演」它。他提到自己以前的作品,因為都是只有20分鐘的短片,所以一定要在時限建立起角色的性格。可楊凡導演不一樣,這部片前面的20分鐘都在講這個時代,都還沒有讓子明走到虞太太的家裡,還讓他先去梅太太家;這個鋪陳讓這個電影非常有氣勢,把六零年代的香港給觀眾看到了,一直到最後角色才陸續登場。謝文明導演說,也是因為在做《繼園臺七號》的過程中,他才知道原來動畫的表演可以這麼細膩,讓他得以進步,後來才做出《夜車》這件作品。
整場映後座談,與會觀眾討論熱烈,結束後還有許多鐵粉們留在台前繼續向謝文明導演發問,探討這部電影作品的多元元素,而楊凡導演戲中的旁白也為其增添幾分歲月淬鍊下的從容,字正腔圓、頓挫間皆感覺到他對香港的愛、對一個大時代逝去的追憶與憂愁。而謝文明導演也提到自己最新的作品《#螳螂》將於2023年上映,讓我們期待導演帶著新作品再次來讓鐵粉們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