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花蓮新移民姐妹影像作品放映&座談–我的存在我的詩
日期:2022.11.06 14:00
與會來賓:劉金芝、玫瑰、李紅梅、鄭玉玲、楊華美、王君琦
文字|蘇柏宇
攝影|蕭之榕
11/6的鐵電,是個充滿溫柔與力量的電影院

午後那場由花蓮新移民姐妹及華美議員、君琦老師帶來的映後分享,到現在都還讓鐵編印象深刻。小週末的下午,鐵粉們一起來跟著小編的側記文字和照片回味片刻吧~
故事起頭源自於華美在花蓮長期推動移民婦女權益議題,當時試圖尋找除了既有的社福系統外的更多可能,在爭取信義房屋計畫未果後,恰巧君琦教授時逢學術系統開始出現新的聲音,期待教師們走出學院與社會接軌,因緣際會在科技部的計畫支持下彼此合作,由此展開這場計畫。
首年由生命敘事工作坊出發,由華美帶領新住民熟悉說自己的故事,再到第二年以戲劇工作坊接軌,練習將對話透過不同的形式傳遞給自己以外的公眾,同時在太平洋詩歌節展演,最後第三年以影像工作坊承接,君琦教授試圖打破坊間為新住民設計的影像工作坊之形式,讓「剪接」的工作回到新住民身上,由姐妹們來「結構自己的生命故事」。


✿⤝#這些女人真了不起⤞✿
華美回憶當初直面這些姐妹們的困難當下,只是一件一件的陪伴他們解決、度過難關,但今年透過放映會回頭看,又很有感觸地重新思考「這些女人真了不起,怎麼走過來的?」
我們當然可以從政策上,扶持新住民姐妹學中文、認識本土文化、考駕照…等,但有沒有關照到「這個人」才是更需要被重視的,來到不熟悉的國度、家庭,她們的內心如何感受,所以才回到「生命故事」,而敘事本身相當不容易的,如何讓新住民姐妹們在高度信任關係下,訴說自己內心最深層的自我。
感謝鐵道電影院執行統籌志宏、君琦教授以及在座每位觀眾,每一次的分享,對於生命挫折及傷痛來說都有復原的能力,讓新住民姐妹更有勇氣面對傷痕,感謝用影像方式紀錄並且有這場放映機會,可以讓大眾更立體的看見過去發生且真實存在的事實。


《海鷗》劉金芝導演分享:初來乍到台灣時只會聽,上課時只覺得「頭腦要爆炸了!」剛開始連電腦開機都是一門考驗,滑鼠究竟要點一下還是兩下更是一種考驗。金芝導演雖苦笑地分享,逗得現場觀眾嘴角失守,但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對於「中文版威力導演」的崩潰。而聽到她說「要讓大家看見看不到的東西(內心的故事)非常困難,但還是要努力」,著實被她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給感動。

✿⤝#過去的傷口會激勵自己還活著⤞✿
《活著》玫瑰導演分享:當初要兼顧工作、生活,還要來上課,時常呈現一種「今天學好、明天就忘」的狀況,對於華美主任提及:「外在傷口會癒合,但內心的傷口呢?」玫瑰回應:「過去的傷口還在,但可以激勵自己活著」也回應她的影像作品,健康的活著是給自己最大的幸福、亦是給至親最好的禮物。


《自由飛翔》李紅梅導演分享:華美當初還不是議員,只是姐妹們的大家長。當初狀況是家暴,被限制與鄰居、姐妹交談,一開始根本不認識華美,只聽聞她是一個很好的人,於是就到華美工作的地方尋求幫助,一見面就激動落淚,而華美也給她一個堅定的擁抱,兩人因此結識。另外,《陪伴》的鄭玉玲也分享當初拍攝的困難,為了捕捉自己騎車的畫面,來回好幾次還要再騎回來拿相機就算了,結果還被老師退回,要重拍時又碰上公司換長袖制服,只好再帶著兩套制服出門拍攝,上班前再換冬季制服,她樂觀地分享也直言:「現在回頭看自己,有自由、也有活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