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22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專題論壇-從典藏到返鄉的路

【側記】2022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專題論壇-從典藏到返鄉的路
日期:2022.11.05  14:00
與會來賓:太巴塱部落芙代.谷木.母那烈、社區工作者吳勁毅、馬太鞍部落蔡依靜議員、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范文鶯編審
側記:孔祥珩

今天下午鐵道電影院有場熱烈無比的座談!小編為沒來的觀眾實況報導,讓沒來的觀眾有機會跟上大家~ 😆
民國46年研究者任先民在研究馬太鞍時,順道去了太巴塱做研究,留下了數頁神話研究紀錄。在民國84年吳勁毅來到東華當研究生,並前往太巴塱做社區蹲點,與當地青年讀了這幾頁研究,發現紀載有Kakita’an的祖祠,裏頭的柱子保存在中研院,於是與當地青年一起向中研院請求,讓柱子回到部落。《讓靈魂回家》便是胡台麗從此處開始記錄的影片。
太巴塱部落Latiyiwl階層成員芙代.谷木.母那烈表示,當年20幾歲剛回到部落,與讀書會一些哥哥們想把柱子要回,當年是團體中年齡最小的,就被推派寫信給中研院。也想重現太巴塱的祖屋。中間遇到問題凡事就去請教太巴塱的”魔法阿嬤”–祭師Kating Hongay,Kating阿嬤一路給年輕人指引,感覺冥冥之中祖靈也引導著大家完成這些事。
花蓮縣文化局長在這部片的title是社區工作者!吳局長回憶,當年前往社區做文化調查,他被分配在”傳統祭儀”小組,又讀到任先民的研究,一到當地就到處打聽哪裡有巫師、哪裡有傳統祭儀,一見到老人家就問,就這樣問了兩個月。後來是在以前的紅瓦屋吃飯時,又遇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家說她姐姐就是祭師。後來才開始一連串的故事。

吳局長接著講了片子裡沒有拍到的神奇時刻,聽得剛看完紀錄片、意猶未盡的觀眾津津有味。局長說道當年他們帶著Kating Hongay等祭師阿嬤們去到中研院,前一晚住在飯店,祭師阿嬤對著米酒酒杯東看西看,就說祖靈們都還住在柱子上。到了現場,祭師阿嬤開始儀式並與祖靈對話,祖靈表示要感謝中研院某館員每年薰蒸悉心照料這些柱子,讓祖靈們可以聚集不會散掉;再來表示,請祭師要把他們的靈魂帶回家,柱子就繼續留在中研院讓院方好好保存吧!第三點就是Kakita’an的祖靈表示為何他們Kakita’an的後人都沒有來?祭師表示這次由她們代表將各位祖靈帶回家。局長說到他本身族語不夠好,當時包括中研院方都根本不知道祭師們當下是在把祖靈們請回部落,一切都是回家後聽祭師說才知道。但就在這次迎完祖靈回家後,某位祭師阿姨就開始神智不清,其他祭師表示她的靈魂被留在中研院,就得再去一次中研院把阿姨靈魂迎回來。局長說祖靈很聰明,故意這麼作讓部落各方團結,把祖屋蓋起來。

中研院這次策劃讓馬太鞍的文物回到部落展出,所以策畫了 心繫Fata’an 這個展覽,自己參與這個展覽,發現中研院藏品中馬太鞍相關展品就有533件,這次展出48件。過程中讓部落各家族去選文物,自己在溝通協調過程經歷各種爆炸。希望來看展的觀眾看完展覽回家可以翻找自己家,搞不好會蒐出更厲害的歷史文物。現在部落裡不同階層有從事不同的傳統學習活動,有的學習傳統編織、有的學習唱傳統古謠。

中研院有意識到自己不是這些文件的擁有者,而是保管者,中研院對於文物返回部落抱持很開放的態度,也很希望所藏文物與文物來源地有所連結,所以歷年來才有計畫將文物回到部落展出,過去已經去了三個部落辦展覽,這次則是與馬太鞍部落合作。中研院原住民展品有三千多件,馬太鞍就佔了533件,佔了七分之一。這些展品目前在中研院也是對外開放參觀,歡迎各位觀眾來觀看。

最後吳局長補充,讓文物返鄉的意義,在於實體文物常常是年輕人與早先祖先溝通很重要的媒介。部落裡學習紡織等傳統技藝的年輕人,經常在接觸傳統紡織品、讚嘆連連之後,晚上就夢見祖先跟他說:織布可以用怎樣的花紋、你不要去做別的工作了、專心從事傳統技藝等等,醒來後照著祖靈夢中的指示,確實就織出融合傳統現代、獨特到不行的織布。(整場座談分享非常多奇幻奇事,小編聽到這,也只有相信的份~)
以上精彩側記只記錄了現場的不到三分之一精彩,請各位一定要來現場,才能聽到很多民間荒野奇談,欸不是,是收穫更多更滿!
下周六就是花蓮短片創作獎的放映,入圍影人幾乎全數出席,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