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客家電視紀錄片影展《神之器-回家路上》劉秀俐導演映後座談

【側記】客家電視紀錄片影展鳳林特映場《神之器-回家路上》劉秀俐導演映後座談
日期:2022.10.14  14:00
與會來賓:劉秀俐導演
側記:潔色米

10/14下午,鐵電與 客家電視 HakkaTV 在鳳林有一場特別的放映及映後座談。北林客庄在地的叔婆伯姆們在午後紛紛來到 北林社區 活動中心,就是要看這場《神之器-回家路上》,活動中心的專員玉娟,還特地煮了熱紅茶、爆米花和柚子讓阿婆、阿公、阿姨們輕鬆看電影,映後更是與 #劉秀俐導演 熱烈分享回應了許多自身關於祖牌的故事。

今天小編就來帶鐵粉們回顧這場映後吧~

▮神之器
-以物寄情,藉由器物體現客家人的生死觀▮

原本以記錄人的群像為主的秀俐導演,這次為客家電視企劃一系列關於器物的故事。她分享,這三集神之器系列的概念發想,就是想用三種不同的器物去談客家人的生死觀,從生存、生活、到死亡。第一集《礱之旅》,藉由人民溫飽之必需品—土礱的盛衰與演變,看客家人面對生存與生計的努力痕跡;第二集《三年之約》,藉由「迎王平安祭」這個原本不屬於客家信仰體系、卻連結起遷徙客人與河洛人關係的祭典,看客家人生活的困難、以及為了生活所發展出的人際文化活動;而第三集《回家路上》,則是回到「死亡」這個所有人的最終歸屬去談「回家」這件事,藉由客家人的祖牌文化,體現其生生不息、傳承與流傳、與宗族人團聚的心靈寄託。

▮ 開始與祖牌同行的日子 ▮
說到是什麼樣的機緣,怎麼會想到要拍這樣一部關於祖牌的紀錄片?劉秀俐導演分享,自己本身也是客家人,所以其實從小家裡就有一面像這樣的祖牌,雖然很習慣祖牌的存在,但是從來沒有特別注意過祖牌上的細節,直到有一次因為紀錄片的課程作業,跟著父母回家掃墓才發現長年來在祭祀上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被預期嫁出去的女兒們,幾乎鮮少參與掃墓或祭祀場合,在場的女性都是媳婦;另一方面也因為祭拜事宜都是家中長輩去發落,所以關於祖牌的大小事,從來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然而在父母過世後,祖牌祭拜事宜傳承到她這一代,她才開始意識到真的有這麼一天,自己需要去面對祖牌何去何從的問題,也開啟了這一段「回家的旅程」。
▮ 祖牌上的性別平權運動 ▮
導演在開始研究祖牌後才發現,依照傳統客家文化,這個如立體族譜般的存在,上面會刻畫所有男性祖先及在世男性族人之全名,但祖上的女性、嫁入家族的媳婦們,卻僅只以姓氏加上「孺人」被記錄,甚至已出嫁、未出嫁、已往生的女性都不會被記載在自家的祖牌上。對於「名字被消失」在祖牌上的母親,導演感到不公平與不捨,她也分享自己田調的觀察發現,許多男性對於自己的母親、姐妹姓名像孤魂野鬼般流落在祖牌外感到心酸;且女性長輩們的意願幾乎都是希望能被列在娘家的祖牌上而非夫家的祖牌上。導演也分享,現今社會對於祖牌已開始出現鬆動的現象,像是北部的客家地區有姑婆塔的設立;有些家族也開始思考追根溯源,將過去女性祖先的名字補回,因此導演也鼓勵在座的女性們要去爭取這份權益。而現場就有幾位阿婆們分享自家祖牌的故事:有的家裡正與戶政事務所調查資料,進行補齊女性祖先及正名以完整祖牌的工程;有的家裡祖牌上甚至早已列載包括女性童養媳的全名。
▮ 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祖牌誰來祭拜? ▮
最後也討論到,現今世代漸漸不像以往每日晨昏定省祭拜祖牌,一些家庭開始面臨祖牌該何去何從的問題。現場觀眾分享,其中一個作法就是將祖牌請到寺廟、塔裡統一做維護和祭拜;而導演則分享自己家裡的作法,她認為,對身為沒有兄弟只有姊姊、沒有結婚、長期在外地工作的她而言,祖牌是她與父母在一起的家庭記憶,在拍攝並製作完神之器系列的最後一集《回家路上》後,她也決定回到家鄉生活,接手每天上香祭祖的事、用爸媽以前會做的方式祭祖,她笑說,現在的她跟那個祖牌很有感情,每天早、晚都會去上香並且和爸媽們講話,就好像他們都還在一樣,只是沒有形體,而這讓她感到心安也不寂寞。對於未來她也不執著擔心,不需代代都做到日日上香,後繼無人,每個人就用自己的方式來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