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美好拾光《他還年輕》吳晟映後座談
日期:2022.10.6 19:00
與會來賓:《他還年輕》主角吳晟老師
側記:張志宏
日期:2022.10.6 19:00
與會來賓:《他還年輕》主角吳晟老師
側記:張志宏
▮ 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 ▮
吳晟老師分享在本部紀錄片拍攝歷程中,林靖傑導演當時是整個團隊進駐到家裡拍攝,老師開玩笑地說自己從一早起床就要被全天候監聽、監看,但也因為如此才能夠拍到許多很日常的行為,導演告訴自己說:「自然就好。」吳晟老師後來就隨你拍啦!畢竟自己平常的生活也很坦蕩。
▮ 小趣事分享:家裡就像圖書館般開放 ▮
有一次,溪洲鄉公所辦活動,邀請年輕藝術家住在吳晟老師家,有天老師在外散步,年輕藝術家在路上遇到自己,就問說:「阿伯,房子裡頭的燈要關嗎?」,老師心想:「怎麼會叫我阿伯呢?」後來才知道年輕人以為自己家是溪洲鄉公所的空間,認為自己是圖書館管理員,可見平常家裡是很開放的(笑)!


▮ #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 ▮
這部紀錄片如實紀錄,沒有編劇,老師表示自己平常的形象是鄉土詩人,土裡土氣,幽默地說自己雖然不能像《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但起碼還是要好看。
老師提到觀眾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可以搭配《北農風雲》一起看,會更瞭解當中脈絡。議會記錄會把每位議員的每一句話如實紀錄,而《北農風雲》就是完全依據第一手的資料來澄清整個事件的過程。
一部文學家紀錄片,還是希望能夠讓觀眾變成讀者,畢竟所紀錄的是文學人,是作家,鼓勵大家在看完電影之後可以去閱讀吳晟老師的文學作品。
▮ 紀錄片外的故事:愛情、閱讀、鄉土 ▮
有觀眾好奇吳晟老師跟太太如何認識?老師表示太太是自己的學妹,從學妹到後來變成助理,一直陪伴到現在。
老師也分享自己現在在看的文學作品,是《他還年輕》片尾中在書房裡有出現許多大詩人的作品,自己希望能有機會趕快再來閱讀,雖然不會進步,只求不要退步太快就好。
而關於花蓮這個地方,老師談到了自己也曾走過木瓜溪,多年前寫過木瓜溪上游的水力發電,也表示花蓮其實有許多令人憂心的地方,像是以河水來說,二十年多前,那時候的河川水流還很豐沛,但現在整個花蓮的溪流差了很多,這是需要大家關注的地方。
▮ 老師創作時是用華語還是台語思考? ▮
每個人創作一定要自己的思考語言,但是臺灣子弟就有些麻煩,因為平常閱讀都是華文作品,但鄉下其實是講台語的,吳晟老師提到像這種時候就是「#我忠於我的思考」,不特意用台語寫作,但是「#我也很忠實於我的生活語言」,很自然而然的讓台語進來,像片中出現的「伊娘」,那時候台灣寫詩怎麼可能敢這樣,不過早期的柑仔店就像是個聚會所,大家在那邊講話很粗魯,可是那種語言並非不雅,而是很親切的。
鄉土文學、台灣意識,當時有些作家就用五字經、七字經來創作,為何過了那時卻沒有流傳下來呢?老師寫的「伊娘」兩個字的就有流傳下來,老師提到寫詩會需要斟酌,也需要懂得如何純化。


▮ 吳晟與瘂弦:不因彼此立場不同而排斥 ▮
有觀眾提及 #瘂弦 跟吳晟在政治立場是不同的,那又為何兩人可以有如此好的情誼呢?
彼此的政治立場不同也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清楚,最有趣的是2000年,吳晟老師分享一段小趣事,當時瘂弦跟自己說不能讓阿扁選上,吳晟認為沒這麼嚴重,頂多就政黨輪替而已,不用擔心。結果阿扁當選,瘂弦到後來就很坦然,好像真的沒這麼嚴重;但是到2004年,瘂弦還是跟自己說「這次不能讓阿扁當選。」吳晟認為彼此都是很坦誠的,立場不同,但不對立,彼此瞭解彼此立場,純粹回到文學,對方能夠欣賞自己的文學,而不因吳晟的黨外立場而排斥,這也是吳晟為何一輩子感謝瘂弦。
吳晟老師說:「我個人是很堅持我的立場,絕不含糊,從來不中立,我的民主信仰,我支持哪種政黨,我不避諱,我平常也會跟不同立場的人做朋友,其實只要慢慢跟對方相處,慢慢相處就可以互相理解。」(老師也笑說當然還是有無法理解跟相處的人啦!)


▮ 回到書桌,是為了再走上街頭 ▮
《他還年輕》片尾結束前,片中吳晟老師提到自己接下來就會回到書桌。過往從1971年回去教書,大部分的人在結婚有了小孩之後,都會表示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寫作,不過吳晟老師表示自己很幸運,回去教書10年,還要種田,而且是三甲地這麼大,太太會負責煮點心帶小孩,自己還要教書,很忙碌,但當時所感受到的生命力很旺盛,是熱情的。
老師在本場次映後分享很感人的結語,就是自己想要再回到書桌,是因為「回到書桌的目的,是要 #再走上街頭。」
寫作做什麼?是為了 #社會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