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島嶼縮影–靈.降落《夢迴》映後座談

【側記】島嶼縮影–靈.降落《夢迴》映後座談
日期:2022.07.01  19:30
與會來賓:導演蘇弘恩、製片許靈勻、被攝者東冬‧侯溫
主持人:張志宏
側記:楊哲     攝影:蕭之榕



『富有神秘感與禁忌的巫醫』

紀錄片在大家心目中應該都是明確又緩慢的進行,但夢洄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紀錄片。其中包含戲劇呈現與實際訪談的畫面進行切換來讓觀眾有種虛實交錯的感覺,並且選材方面也是卓爾不群。在資本主義之下,巫醫這個行業開始出現斷層,認識這個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少,導演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打聽到了秀林鄉銅門村的巫醫東冬。拍攝過程中的種種限制,使得畫面無法完全還原現場的情形,巫醫東冬也表示,有很多鏡頭都被自己擋下來,當時的他認為儀式神聖而帶有禁忌,像月光一樣,不求照亮全世界,只要能為少數人指引方向就足夠,因此不需要被記錄。所以片中並沒有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在儀式的步驟和過程,而是更專注於參與儀式的各個人們。就如同現實中的巫醫一樣,整部片在神秘感與禁忌的限制中劃下句點。

『挖掘被攝者傷疤的罪惡感』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與製片發現請求儀式指引的人們也都非常值得被記錄,所以決定採訪前來尋求東冬指引的族人們。但是尋求儀式的人通常都是在生命中遇到了困難,因此採訪的過程大多都是要求被攝者不斷揭開過去的傷疤,詢問他人生命中的挫折、痛苦,並且用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導演與製片,被這樣的罪惡感纏繞許久,因為兩人能夠很明顯感受到對方的痛苦,「夢洄」這個名字有是從不斷反覆的噩夢當作靈感而取的。

『不斷訴說,不再受影響後就是放下』

讓導演和製片從罪惡感中走出來的一大原因就是被攝者的反饋,導演尤其提到紀錄片最後片段的吳家夫婦,一開始吳爸爸是抗拒被拍攝的,是在吳媽媽的鼓勵之下才願意接受訪談,而透過不斷的拍攝、訪談後,吳媽媽也發現吳爸爸慢慢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在某次拍攝結束之後,導演和製片向吳媽媽做了慎重的道歉以及暢談,透過這樣的溝通,導演發現自己能做到和巫醫一樣的事,透過訪談和記錄來療癒被攝者,而與吳媽媽的溝通、被鼓勵,也讓兩人從拍攝的罪惡感中走出來。

『巫醫是個方向,但要走下去的是自己』

巫醫東冬在訪談中告訴大家,所謂的「靈力」並不是什麼古老的神秘魔法,可以把它想像成每個人做事情的能力,每個生命階段都需要不同的靈魂能量來協助自己向前,儀式就像是月光一樣能為夜路人照出道路的方向,但是也僅此而已,當路被照亮了,走下去,或停滯不前,還是要依靠你自己的意志與力量。一位觀眾,同時也是導演的大學老師,他在觀影結束後感歎,將自己的困難向鏡頭透露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沒錯,放下和治癒的第一步,就是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

『導演:我讓自己也成為影像的一部分』

導演從訪談中段就開始對觀眾表示,為了融入紀錄片,他在片頭片尾,也就是開拍紀錄片到收尾時都安排了一次東冬的儀式,最一開始的儀式是希望紀錄片順利,而最後,他只希望被攝者們未來都能順利。夢洄的主旨在於儀式的人們,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逐漸融入被攝者,這部片,並不是第三者從外人的角度進行拍攝,就像現實世界中認識巫醫一樣,神秘感並且被許多禁忌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