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島嶼縮影《鮮肉老爸》映後座談
日期:2022.03.12 16:00
座談影人:《鮮肉老爸》導演高炳權
與談人:孔祥珩 側記:孔祥珩 攝影:蕭之榕
Q:本片拍攝緣由?當初製作人給的限制?
A:本劇緣由是製作人葉天倫想製作一系列「台北捷運愛情故事」,每個導演認領一個台北捷運站,自己開發劇本,只要跟愛情有關都可以。我當時想選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點,因為我的阿姨在淡水,我小學寒暑假都會在淡水住,小時候常去,我比較熟悉,也比較多地點可以拍,關渡大橋跟夕陽等等,我就選了淡水來開發。
Q:導演為何選用親子及跨越時空的題材?
A:這是我在2014年拍的片,當時跟編劇在聊,想到我之前曾做過一個夢,夢到我在拍片,看到一個年輕人在製片車上找水喝,他一回頭發現是我爸爸,比我還年輕,當時我就想把這個經驗轉化成故事。當時大陸很多穿越劇,但大多是穿越到過去,比較少是反過來,在現代發生遇到過去穿越來的人,當時覺得反過來做應該會蠻有趣。
Q:導演也有當演員,當演員對指導演員有什麼幫助?
A:我其實不太常當演員,大多數還是在當導演。我自己是戲劇系的,當演員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練習,我的個性不太習慣站在螢光幕前,對我來說當演員是因為想把導演當好,當演員的經驗讓我知道演員在想什麼,從拿到劇本到消化到演出、現場會遇到怎樣的困難等等,能夠比較有同理心。
Q:導演再來有演戲的邀約嗎?
A:有邀約但都被我推掉了,我是很爛的演員啦,我很不專心,我當導演看monitor看習慣了,我會去管導演怎麼拍我,我很容易跳到導演的立場。但其實當演員不能去管這些,演員應該要在他的角色內,但我沒辦法,我在演戲時觀點還是常在導演上,當導演越久我就發現我演的越爛,所以我想演戲對我來說是有點難。
Q:導演大學是念戲劇的,為何後來轉念電影?
A:大學念戲劇是個誤會,因為我以為戲劇系是在念電影,但既然進去了就念,但發現我還是比較喜歡電影,畢業後就想辦法轉電影。
Q:喜劇為導演創作的主軸嗎?
A:其實我拍的不只是喜劇,像《小站》、《用九柑仔店》就不全然是喜劇。應該說我自己喜歡比較輕鬆的劇種,叫我拍太沉重的東西我可能也拍不來。我自己覺得大家平常生活已經很累了,打開電視或進到戲院應該想要看比較開心一點的東西。每個人生階段可能不一樣,但現階段我想做的東西還是比較輕鬆一點的。
Q:導演認為自己的喜劇特色?
A:我自己對喜劇的定義是以創造出一個荒謬式的情境為主,而不是擠眉弄眼要演員誇張演出的喜劇,像金凱瑞那樣的戲劇其實很靠演員的表演,喜劇演員的養成要有它的環境養成,台灣其實也沒有這樣的環境。而喜劇其實很地域性,很可能一齣喜劇在台灣奏效,但在國外就沒有用,譬如說台灣有階段喜歡玩諧音梗,不要說拿去歐美,有時拿去大陸就都沒有用。所以我一般是營造出一個全世界有共感的荒謬情境,讓演員在這個情境下自然就顯得很好笑。
Q:那導演會指導演員有關表演誇張好笑的程度嗎?
A:其實不會,我不會跟他們說要怎樣比較好笑,會聊這個角色遇到這樣的情境會怎樣處理。像這種跨越時空、遇到二十年後突然回來的年輕老公,這狀況已經夠荒謬了,苗可麗的演出也不是很誇張。我基本上讓演員自己發揮,但做這種劇種也不能每場都做得很寫實,有時還是要有它的笑果。有一場像是阿給在堤防邊尿尿,我們拍尿尿戲都是拿一個寶特瓶戳洞從裡面噴水,當時有在討論尿尿到底要噴多大多遠,正常人尿尿不會噴成那樣,但最後我們的選擇還是就盡量噴大噴遠,這種時候如果講求真實就看不到效果。大原則就是避免當角色情緒還不到那個程度,但演員卻用比較誇張的表演去詮釋,這樣的話我會比較過不去。
Q:選角的考量?
A:當時是先把慷仁定下來,當初這個角色設定要是個帥哥嘛。阿給我原本希望要更年長一點,希望老爸比兒子年輕這樣,但後來一時也找不到適合的演員,侯彥西是我帶出來的,所以有這個機會我就邀請他,後來他也憑這齣入圍金鐘獎男配角。可麗姐是葉天倫推薦給我的,當時覺得這樣的組合還不錯,就這樣定了。
Q:角色是導演本身的投射?
A:創作的過程多多少少都會從自己生命的經驗擷取,就像我剛說我確實做過一個夢,夢到我遇到年輕時的我爸爸。另外我很喜歡過去陳可辛拍的《新難兄難弟》,是梁朝偉梁家輝演的,原本他們的父子關係很差,但梁朝偉回到過去遇到年輕時的爸爸,彌補了父子關係。大陸韓寒也拍了一部《乘風破浪》,彭于晏演的,劇情架構跟《新難兄難弟》很像。我是反過來做,落寞的兒子遇到從過去來到現在的爸爸。我處理愛情戲可能就還好,我比較喜歡也比較擅長處理家庭或親情議題。
Q:《江湖無難事》從《鮮肉老爸》上獲取的累積養分或是訓練?
A:一部電影可能90分鐘有3000萬,但這齣不到300萬。對我來說,電視戲劇我很難知道觀眾的反應,《江湖無難事》是電影,就可以在場邊觀察,不同年紀族群性別等不同群體,對我設的梗有什麼反應。《鮮肉老爸》讓我對喜劇的節奏訓練上有加分,譬如說幾分鐘要鋪一個梗等等。其實每次拍戲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理論上每一齣戲都會比之前再更好一點。
Q:那導演下一個作品是?
A:有個會在國際平台撥出的影集,是講2000年音樂製作人的故事,楊祐寧跟9m88合演的,9m88演一個對音樂製作很感興趣的認真的大學生,應徵上製作人助理,跟到一個很龜毛的音樂製作人,就是楊祐寧演的;每一集有個來賓,每集有一些疑難雜症的音樂製作case;劇名現在是叫《接招吧,製作人!》,已經拍完了,預計在下半年撥出。
公視之前有一系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評價還不錯,所以他們又再弄了《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我拍了其中兩集吧。其他還有一些劇本在開發。這些都是劇集,現在電影不太好做,因為大家每個月花兩百多塊就可以訂購Netflix了,為什麼要花兩百多塊進戲院看一部片,整體環境有很大的變化。
觀眾Q:這部片很特別,片場中最深刻的是什麼?
A:拍攝至今已經快十年了,印象深刻的可能是精神病院的那一大場,寫劇本的時候就覺得那場很鬧,我有點擔心會太鬧,但跟這一群人玩下來覺得也還好。
另外蠻開心我發掘了江怡蓉,演那群神經病的裡面當時覺得有一位女生各方面都還蠻出眾,最後拍MV時又把她找來,後來她又演了花甲跟華燈初上。很感動的是這三位主角侯彥西經驗是最淺的,演到爸爸要走的時候,他一直哭不出來,當時在淡水,天氣也不好,天都快亮了,可麗姐就去給他一個擁抱,跟他說你爸爸要走了,慷仁也去給他抱一下,兩個演爸媽的都很慷慨大方地去抱他幫助讓他進入情緒,他馬上就進入狀況、當場就哭出來了,這是我很感動的部分。
觀眾Q:最後為何想讓主角穿越到更未來?
A:就是不想要乖乖的穿越到過去,想說怎麼玩會比較好玩,純粹是好玩。
觀眾Q:拍喜劇片導演會希望拍攝現場維持怎樣的氛圍?
A:我是希望預留一些時間給演員們去try,喜劇很多是演員跟演員玩出來的,不完全會照著劇本走,演員到現場會有新的感動,會提出這樣玩很好玩,另一演員可能會提出那樣更好玩,兩個人會撞來撞去,有時跟劇本已經無關了,當導演要去選擇去拿捏,演員做出的新東西是不是有更好玩更有趣,還是會太拖拍,我會希望給演員們時間去玩去彼此丟球,然後導演看怎麼選擇,而不是完全照劇本。在剪接時,也會希望演員在同一個鏡頭有很多不同的演法。如果去看國外的幕後特輯,會發現同一場戲同一句台詞的回答,導演可以要求演員有36種表演,他們就用不同節奏去演,剪接時再去湊成一個最有趣的組合。
觀眾Q:導演有沒有影響你最深的喜劇或是推薦的影集或電影?
A:我看的東西比較廣泛,喜歡的東西有點雜,喜劇的話最近都在看卡通。Netflix最近有Rick and Morty,裡面腦洞大開,是我看得非常過癮的一部,HBO的和平使者也蠻好看的。現在的片型真的太多,我不會說推薦一定要看哪一部電影;當然如果你是電影系,我就推薦你庫柏力克、馬丁史特西斯的一定要看到爛掉;但對一般觀眾,我覺得就各面向多看,不要排斥看新創一點的影集。
Q:台灣可能沒有像國外的大環境可以提供喜劇演員一步步訓練,導演覺得做一個喜劇演員,應該要有怎樣的條件跟天分,以及要怎麼自我訓練?
A:我覺得就是多練習,前陣子我看一部《淺草小子》,是講北野武跟他師父師徒情的故事,Netflix上可以看,裡面的訓練過程就很好,裡面他想上台他想當最厲害的相聲演員,一路上得要一直磨練,要一直去觀察師父做了什麼梗、台下有什麼反應,梗要怎麼去算、拍子要怎麼算。國外有個APP叫master class,裡面很多做喜劇的、像是史提夫馬丁都有在教,都在教拍子怎麼去做。其實喜劇演員的訓練也是可以很系統性,但聽到最多的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實戰,你必須去抓你做的這個東西有沒有效果,而有沒有效果當下的回饋是最真實的,都要去抓要去練。至於脫口秀演員也還是有分,有的做脫口秀的只能背梗,但即興可能沒辦法,像是吳宗憲現場撒手就來很老練,因為他主持20,30年了;但現在的新興脫口秀演員可能還是只能把某些梗記下來,從頭到尾講OK,但面對不同觀眾群,他可能就接不起來,無法在現場做出一些即興變動,是真的需要大量的磨練。
—————————————————————————————————————-
最後,導演寫下給花蓮鐵道電影院的話:「向著光的地方,就會有好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