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志宏
▯與談人:《前世情人的情人》、《溫馨家庭日》梁秀紅導演、《江仔》黃仕旻導演、 《吳郭魚》洪靖安導演。(依訪談順序)
▯側記:潔色米
◈在作品以前:踏上電影之路
第一個暖身問題,主持人志宏邀請三位導演先跟觀眾們打招呼,並簡單自我介紹,說說自己如何學習電影的過程。
|梁秀紅|
梁秀紅
好,怎麼樣學習和接觸電影的…其實高中畢業之後我跟電影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不是一個很愛電影的人,反而是比較喜歡音樂,那時曾夢想當一個創作歌手,後來發現自己唱歌原來很難聽才打消這個念頭。但因為喜歡音樂、喜歡聽一些流行歌(比較常聽一些香港的音樂),就開始學吉他還是什麼的,然後在高中畢業選讀科系的時候,就選了大眾傳播;畢業之後又為了追星而跑去當記者,就是很瞎的一個過程。但在當記者的過程就有機會碰到電影,因為我們會常常收到一些邀請,像特映什麼的,要去看看喜歡這個電影的一些什麼事情,然後要分享,就漸漸有機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電影,然後開始愛上了電影這個東西。大概也因為當時身邊有很多同樣喜歡電影的人,然後就一直在聊這些事情,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就開始喜歡上它,然後就有機會認識一些對的人,就開始寫劇本。之後劇本寫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想要進修才來到台灣念大學,逐漸走上電影這條路。
主持人
所以真正接觸、學習電影的時間算比較晚了,前面有從事一些記者的工作、認識一些電影的養分之後,才真的來求學。
梁秀紅
對。
|黃仕旻|
黃仕旻
我學習電影的開始也是機緣偶然,很多時候不是一開始就真的很想要。我最原本是念中文系,然後念了半年我就逃走,休學跑去念公關廣告,到現在還是有在幫別人寫新聞稿。廣告念了一年後我又轉系,為了上劇本課,就是想說:嗯,想要寫寫劇本。然後就去念了電影、寫了劇本後,其實跟梁秀紅導演的經驗很像,身邊的朋友就說要不要拍拍看、去投投看輔導金,就這樣一轉眼過了三、四年。其實有時候很多事情不在規劃內,這個養分也不完全來自唸電影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就是過去的事情,然後剛好我透過電影這個形式,當作一個中繼站,完成了一些東西,大概是這樣子。
主持人
所以也是在中間慢慢地摸索,然後慢慢往電影的方向走。
黃仕旻
我覺得我跟有些人不太一樣。如果你問我熱不熱愛電影,我可能回答不上來,因為這個太偉大了。我記得金穗記者會入圍的時候,在我前一個受訪的是李宜珊導演,她說:「拍電影是她的生命。」像這種很帥的話我可能講不出來,拍電影很多時候是某種不得不,每個人的原因都不太一樣,至於我自己的話,就是剛好階段到這,然後使用的媒材是這個(電影),我並不排斥以後轉換媒材,但是剛好我現在遇到的媒介是這個,所以我就開始做電影。
|洪靖安|
洪靖安
我也是花蓮人,其實一開始也沒有想說自己會拍電影。當時花中畢業,班上很多人留下來進入重考班,而我因為嚮往大都市的生活,選擇離開花蓮到台北。記得到台北的第二天,走在補習班林立的南陽街上碰巧看到有劇組在拍片,當下覺得很震撼,我感覺我就像那個演員一樣,想要掙脫聯考的壓力和束縛、傳統的規範、枷鎖,希望奔向自由,但對我而言,我還被困在這個升學體制之下,所以看了蠻感動。是這樣的機緣讓我動了想要拍片的念頭,之後歷經重考、轉學的波折,最後到世新廣電就讀。那時候暑假回花蓮準備考試的時候,蠻常去花師(現合併為東華大學)準備功課,在這之前我沒有看過什麼大師電影,第一次看大師電影是在東華壽豐校區看楊德昌的《恐怖份子》,當時還是那種錄影帶和很小的電視,第一次看到快睡著,但後來有用心去感受,就漸漸更不一樣。
主持人
所以你是在去台北的這個歷程,看到人家拍電影,也看到自己的某種縮影,然後就帶著自己走上拍電影的這條路。
洪靖安
對對,大概是這樣。之後大學畢業後,因為想累積更多經驗而進入業界工作。但是想要創作、玩作品的念頭一直都在;之後投了一些補助,很幸運地拿到補助可以拍《吳郭魚》並把這個作品完成,這是我第一支劇情短片。其實在拍這部片之前,我並沒有真正的去當一個導演或是創作一個作品,不知道會不會是我喜歡的。直到完成這件作品,看到成品、回憶起這一路的過程,才真正告訴自己說,這是我所熱愛的事情,希望可以一直拍下去。
◈在作品之中:創作理念
主持人
不管拍片是此刻所熱愛或此刻的狀態而決定要拍片,我覺得這一次剛好三位導演有四部作品在這裡,是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來認識這幾部作品,那就請每個導演來談談自己創作的作品,讓大家知道當初何以會想要做這部創作。
|梁秀紅|
梁秀紅
那我先講一下《前世情人的情人》,當初會有這個作品,其實主要是因為公視找上的。公視和國影中心那邊有一個企劃,後來就找上了金馬學院的四位學員一起去做一件事情:主要是想推廣台語片,那時候他們就想要找一些比較年輕的導演,然後在他們看台語片的過程裡面,再創作出一支短片,可能是對話或致敬等什麼樣的形式都可以。所以那時候我們看了大概20幾部的台語片吧。因為以前可能對於台語片的想像都是比較悲情,那後來看了發現「誒?不是耶!」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些是走懸疑的,有些是探討一些當代的事情,我覺得對我來說是蠻震撼的,而且蠻多其實是五六十年代的台語片,看到很多那時候的台灣的樣貌是什麼樣子,對台灣有更加不一樣的認識這樣。
後來我就在找的過程裡面,反正就發生了一些事,發現很多事情都要找來找去、找來找去這樣。本來我是想要寫一個關於公投的故事,大概是2019年。2019年初我們接觸這個案子,然後2018年底時公投,然後想寫關於公投那天晚上發生的事,因為我身邊的同學對於公投的一些結果有點…非常驚訝,然後覺得很難過,因為有些朋友他們可能平常都是很peace的,但那天看到他們就是有點…很憤怒,所以我就覺得「誒?怎麼大家的反應…」對我來說是很值得觀察,然後就想要…就是他們對於某些題材…那時候比較不同的就是同志議題,同婚這件事情,然後我就決定想要講這個議題,因為像看台語片的時候,我覺得電影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它可以記錄當下,那在看台語片的過程我覺得它紀錄了60年代、50年代那時候的台灣。所以我在2019年想要拍一個短片的時候,就大概想要記錄一個什麼樣子的台灣。那時候因為同婚這件事情討論的非常的沸沸揚揚,就是兩邊雙方的辯論充滿了…激情,後來我就寫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但因為過了五月的時候同婚已經通過了,那時覺得在談通過好像有點在講過去的事情,所以我就在短時間裡面找了一部新的台語片再去做對話。
那時就找到了一個《三八新娘憨子婿》,因為剛好看到裡面的電影內容是關於一對情侶他們相愛但是父母反對的事情,在60年代。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跟同志想要結婚的某一些感覺很像,只是性別換了。所以我就把裡面的一些情節去置換,變成了女女。然後我就覺得從這樣子看的話,好像每一個人的、這個時代的、不管是婚姻還是愛情大家都很喜歡找麻煩,就是曾經有一段時間姊弟戀大家一定會講,然後可能有些像那個短片裡面的朋奉哥的部份,他早年喪母可能想要再找一個新的對象,也有人會講話,大家好像就是很關心別人的婚姻什麼的,然後我覺得很想要講這件事情,就是大家可能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都是愛,不管是爸爸、不管是兩位女生或是兩位男生或其他的人,我覺得都是追求一樣的事情,所以就決定寫這樣子的一個短片。
另外一部短片《溫馨家庭日》主要是在講以前的年代會有一些很普世的價值觀,不像現在每個人的手機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的手機好像就是一個真相,所以當不同陣營的然在談論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衝突。另一個面相是探討科技洗腦的影響,當不只一個真相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會有什麼反應,是去接受它還是試著去了解其中的不同?當我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能夠跳出來去理解別人。
我覺得兩部片都想要講的是我們可以去理解、多聽一些不同的聲音,這個世界可能會比較美一點。
主持人
我在看妳的片子的時候,發現妳會特別關注到一些政治的因素,包括之前的《盲口》到現在的作品。有時候在當下看覺得很荒謬的事情,在當時來說卻是稀鬆平常的事;像現在同婚的議題紛紛擾擾下通過了,可能下一個世代再回頭看那個影像的時候會覺得當時好荒謬。
梁秀紅
對,就像我看台語片的時候也會這樣。
主持人
我想要再回頭聊聊《溫馨家庭日》,妳想要架空一個世界來談論這件事嗎?因為在《盲口》也是如此,當時覺得很酷炫,很好奇妳的腦袋在想些什麼?
梁秀紅
我其實也很著迷這樣的題材,那時不想用一般傳統的敘事,我覺得用架空的世界,可以想像的東西更大,不同國家的人看到這部短片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如果什麼東西都去尋求解釋的話,在創作上來說太過繁瑣,我覺得情感比較重要;視覺的、外在的東西是把你帶進去內心的情感裡頭,之後我還是會持續嘗試架空敘事的創作手法,我覺得服裝、場景要怎麼找其實都可以調解,可是你的世界觀到底是如何很重要。
|黃仕旻|
黃仕旻
《江仔》這部片的最初是一篇在三年前寫的短文,大約兩、三百字。那時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姓商,之後轉學了,後來我畢業後偶然跟朋友聊起,卻發現怎麼都想不起那個人是誰;那時才意識到我們的世界在某一個時間點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後來回頭看這一段過程,我發現有很多東西是我當時沒有看到的,我不知道那個人當時經歷了什麼。隨著長大的過程,你知道失去是什麼,你好像突然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離開、惆悵感,只是你小的時候沒法把這些情感說的那麼清楚,才知道原來我這麼地傷心。
但是這篇短文改編成劇本又是另外一個層次,很多人都會問我這是不是我自己的故事,讓我很不知所措,因為這其實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很難跟大家說明我虛構了什麼。那為什麼我把自己放得這麼遠,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回想跟別人的一個關係時…如果大家能在這電影裡頭探索自己的生命記憶,我覺得是很棒的事情。
回到花蓮拍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地景。另外這故事最一開始也是從國風國中這裡長出來的。這個劇本非常厚,劇中的兩個國中生演員其實是沒有拿到劇本的,所以在拍攝的過程中有些時候他們也很為難、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有的人就是特別敏感,知道在某些時刻的自己在做什麼。台語常講的hi-bî(稀微)的感覺,其實你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那個消失的人比你更早經歷了一些事情,然後你到了這麼久的現在才突然明白。這就是這故事開始做的原因和希望往這方面做的方向。
▹▹講座彩蛋-演員現身分享◃◃
主持人
既然今天《江仔》的演員有來到現場,是不是要讓演員們來講講話。要不要分享一下最一開始來拍電影的過程?說說當初是什麼樣的機緣找上了你?
《江仔》演員楊佾(飾演楊毅)
楊佾
大家好,其實是我哥報名有個表演的課程,那時候導演打電話給我哥,可是我歌好像學校有事情然後不能去,然後導演就說什麼「你有弟弟嗎?還是什麼…」(全場觀眾一片笑聲),結果就換我就接了電話,然後就去試鏡、上了一些課,就這樣。
主持人
那你現在長大過後再回來看這一段過程有什麼感覺?
楊佾
就是最後的影像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主持人
我好好奇喔,你本來想像有什麼?
黃仕旻導演
我也很好奇。
楊佾
就是可能會…有更多的…就可能沒那麼多玩的互動的部分。從一開始就是我跟另外一個演員的互動嘛,然後可能沒有比較多在描述個人角色的個性,比較多是兩個角色的互動這樣。
主持人
喔~所以你覺得應該會看到更多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
黃仕旻導演
嫌自己的戲份太多。
《江仔》演員邱杰霖(飾演江仔)
邱杰霖
大家好。(全場笑)
主持人
本色演員對不對?
黃仕旻導演
是,本色演員。
主持人
你當初也是接到電話還是什麼樣的機緣找上了你?
邱杰霖
我要說實話嗎?
主持人
對啊,實話沒問題。
邱杰霖
我那時候(三年前),國中的時候嘛。我在學校其實是那種很亢奮的學生。
主持人
亢奮?什麼意思?
黃仕旻導演
就是他現在這樣子。
邱杰霖
就是…很吵,講有的沒有的。然後有天老師在課堂上說,網路上有人在找那種屁屁的學生(當演員),你跟他很像,你要不要去試試看。我就說「好啊,隨便嘛」。我就填個資料就過去了嘛,後面就試鏡嘛…一起上課這樣,然後上課上上上我就…現在在這邊這樣。
黃仕旻導演
等下,我真的不得不嗆他一下,他這有點避重就輕。有天我要去找我混音師,那時候還沒排好工作人員,我突然在門口接到一通電話,就是他打來的,他說…
邱杰霖
那個那個不要說,真的,噓(各種試圖打斷導演爆料)
黃仕旻導演
他說「喂?阿你在找演員喔?」,然後我想說「誰啊…」,我以為他是家長,就跟他說「請問你是…」,然後他就說「啊我要演那個…那個…江仔啦!」,我想說到底是哪位,就是莫名其妙嘛,然後那時候我人在台北,我就說「那請問一下你有填海選資料嗎?我們會請製片跟你聯絡。」他說「阿我有填啊!阿什麼時候會上?可不可以現在過去?」我說「不行耶要再稍等一下,就我們會連絡你。」然後後來說實話就是我們在上表演課過程中,我其實本來沒有要找他,因為我覺得太危險了,就是我不確定我能不能handle這個人,然後事實上我也有些地方hamdle不了這個人,但就是大家有看到他表演其實是非常優秀,但是他有他難控制的地方,當初就是這樣子接到這通電話,後來我的副導演就跟我說「仕旻,用不用這個人就看你了,這個人就是了,你要不要用?你現在如果不用,你也找不到更明白可以演出這個狀態的人了。」然後中間其實小佾也是,因為我中間其實找了一個…小朋友演員裡面算是真的會演戲的孩子,然後我找了他跟他對戲,對不起來,因為他太厲害了,就是他演戲的方法的頻道跟一個素人的狀態並不一樣,不是說杰霖不好,是在這個不同狀態裡面,我們
要讓他們頻道是相同的。然後後來我就決定不要找他,我覺得小佾比較適合,就他們的頻道比較接近,所以最後決定找他們兩個。但我當初是這樣接到這通有趣的電話。
邱杰霖
我那時候口氣不是這樣的。
主持人
所以你今天這樣再看到你三年前,你自己有什麼感覺?
邱杰霖
那時候…好年輕喔。(全場大笑)
主持人
所以你跟楊佾還有在連絡嗎?還是演完就像電影裡頭一樣?
邱杰霖
其實我跟他在演戲以前就認識了,那麼的剛好。
主持人
所以這個演戲的經驗是開心的嗎?
邱杰霖
還蠻開心的。每天都有吃的,重點是還有會動的愛心(比手勢,意指錢)。
主持人
謝謝,剛好這個現場有演員們出現的分享,接下來換《吳郭魚》的導演洪靖安來說說他的這個腳本是如何產生的?
|洪靖安|
洪靖安
因為一次工作的機緣到大林蒲去勘景,偶然之下和當地居民聊起遷村的事情,才知道因為周圍工廠林立,導致很多人生病,有些人很不滿為何要搬走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個村子因為經濟發展而衍生出很多問題,不管是居民的健康、居住型態和對環境的影響。我就在想當初台灣為了十大建設而建造的工業區,雖得以讓經濟穩定發展卻也犧牲了一些人的居住權和健康。所以就有了創作這部片的動機,希望可以藉此提出一些問題。
主持人
我很好奇你所採用的拍片方式,一般在拍控訴或是抗爭現場的時候都會有比較激烈、更現場的畫面,但是我看你是每個場景用一個長鏡頭的方式來經營你的故事。想問你為什麼想要這樣呈現?
洪靖安
很多人在看待這種類型的片時,好像就認為是一種奇觀,讓大家知道這裡有多糟;但我到現場時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掙扎和無奈,我覺得我更該關注的是這些人生活在這邊的狀態。加上我是以外來人的身份來看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人對彼此的想法和立場都不同、也都不是那麼瞭解或是去經營關係,所以就我的個人經驗和情感,採用這種方式處理。而我其實也把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射到裡面的角色身上,片中的這對父女也代表出村裡不同的聲音。
◈現場觀眾Q&A
Q1:剛剛《江仔》結束的時候不是會放那個工作人員的姓名嗎?為什麼施名帥的名字有在上面但我沒有看到他?
主持人
哦~施名帥演成年的江仔對不對,可是我們沒有看到耶,為什麼?
黃仕旻
剪掉了啊。不適合啊,沒有啦,就是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啊。其實拍了非常非常多戲,這部片的初剪版本其實長達45分鐘。實際上原因就是我沒拍好,我覺得是這樣。就是我覺得片子完成了,就是導演的責任,然後我要在這個我認為沒有拍好的45分鐘裡面剪裁出一個我可以接受的版本,然後就憑著感覺、憑著理性刪刪減減刪刪減減,有一天就發現「誒?小帥的畫面不見了…」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跟他道歉;然後又寫了一封信跟老師這個角色道歉;其實還有一個女孩子也被我剪掉了,我一次全部剪掉了,然後最後剪掉是情節比較少,這可能也是小佾看完覺得「誒?怎麼不太一樣」很大部分的原因,因為它情節其實非常少,它只剩下某一種氛圍,然後那個氛圍有一種說不太出來的惆悵,你可以說這個就是一個結果,但它某方面可能也是我沒有做好,但它還是我的XX影展,我覺得有時候影展這種事情是大家感受到的一個氛圍,而且拍片真的很多意外,大部分的結果都跟我們最一開始的預想並不一樣,然後我覺得這其實是很有趣的,在你遇到這些意外的時候,你能不能把它接起來,然後變成另外一個你能夠接受的跟覺得不錯的故事跟狀態,所以小帥就被這樣剪掉了,謝謝你的問題。
主持人
那我很好奇耶,那原本施名帥演的,後面還有什麼樣的故事?
黃仕旻
你是說…長大後的楊毅嗎?其實小帥他最主要的開始、故事的真正的劇本的最開始…哇,那只有花蓮場的人知道…是有一頭大象的過裝正在發傳單,如果大家有看過吳明益老師的作品,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作品,然後長大後的楊毅(就是施名帥的這個角色)看到這個大象裝,他覺得那個人就是江仔,說不上來,就是他不知道為什麼,他覺得就是那個人,然後他開始回想起小時候曾經發生的那些事情,然後其實原本這整部片都有旁白,兩位演員都沒有聽過那個旁白,那個旁白是一個長大後的楊毅,就是施名帥念的旁白,其實我非常喜歡那個旁白,我也有剪一個有旁白的版本,但那個階段的我就決定把它拿掉,我覺得有時候沒有好或不好,就是那個階段的時候的我的決定,那那個旁白的內容,大致上是看起來跟片子毫無關係,就是他奶奶過世,他開始上大學但他每天都翹課沒有去學校,他發生了很多他長大後覺得很惆悵的事情,看似都跟這個江仔無關,但其實我覺得在某方面都影響到他到底怎麼樣面對他自己現在看起來不怎樣的一個生活,但後來剪掉就是因為小帥演得太好了,我覺得那跟素人的頻道並不對,就他並沒有演不好,但他演的太好了,所以頻道不對,我覺得在取捨之下,儘管他是一個好的設計,但他沒有被導演放在一個對的頻道,所以這是我的問題,所以我就把一個不對的頻道刪掉,因為他們兩個還是最重要的,所以就這樣子處理。
主持人
我覺得這是映後很好玩的地方,可以聽到很多背後「不該」知道的事情。
Q2:想請問《江仔》的導演,你是如何跟片中兩位素人對戲、引導他們表演出你想要有的感覺,像釣魚那邊,還有電影最後那個在草地上奔跑的畫面我真的很喜歡;也想要請教另外兩位導演,如何和劇中資深的、專業的演員相處或是工作?
黃仕旻
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演員自身豐富的生命經驗。例如有一場在公園排練的戲,我跟副導在玩棒球,他們兩人也都會打棒球,我就本能地拍攝下來,然後請他們設想一個遇到吹判不公的情境,來進行試拍。另外,我有給他們各種不同的功課,在將近一個月的表演課中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和建立對彼此的信任。 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拍攝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我何時開始錄影,通常都是第一次(試拍)最好,我覺得這就是演員自身的本色演出。所以說演員的表演要怎麼做到是你想要的,我覺得彼此的信任感很重要。儘量讓他們多嘗試,在拍戲的過程中保持耐心和彈性。
洪靖安
電影裡的兩位演員都是資深的,那像選定鄭宜農來演劇中的女兒,當初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覺得她很適合這角色。導戲的部份,我給他們蠻大的空間和自由度,不管是走位還是台詞,我會跟他們說一個方向,然後一起討論。順哥(游安順)是一個很資深的前輩,相處下來發現順哥的個性比較大而化之,對我們這些後輩也很照顧。
梁秀紅
因為每一次用的演員都不一樣,所以用的方法每次也會不同。剛聽黃導演分享說第一次試拍是最好的;我的方法比較不一樣,有的時候我會一直磨演員、一直重拍,因為有些演員是磨到很疲倦的時候才有最好的演出。那像朋奉哥就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演員,基本上沒有太多懸念(笑)。另外兩位女演員都是第一次對戲,就花比較多的時間熟悉彼此。所以在開拍前,我就會請她們一起做一些情侶生活中會做的事情,例如一起跳舞,培養兩個人之間身體的碰觸,去強化這些感受。那如果是《溫馨家庭日》的話,我是各自跟演員溝通,不會讓其他的演員知道。一部分是因為短片其實和演員相處的時間很短,有的時候三天就拍完了,大家正要熟就散了,常有種空虛感,所以在拍攝的過程中盡量是像朋友一樣的相處,不要覺得是在做一份工作。在開拍前也不會刻意談工作的細節,想要把導演和演員的身分去掉,用朋友的關係相處。所以在拍片現場時就不會有太大的階級意識,有想要嘗試的都會去嘗試,有問題就拿出來討論。那在拍情緒的戲的時候,通常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try,因為大家對情緒強度的認知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