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放映選片:《Happy Valley》、《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
▯與談人: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主持人:張志宏
▯側記:謝卉晴
▯攝影:蕭之榕
主持人
感謝大家看剛剛的這三部電影,我們目前已跟香港的紀錄片工作者連線,不知道大家看完的心情是如何?先跟各位說明這個場次是需要匿名的,所以請大家不要錄影、錄音,就像他們拍這部片的時候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也都是匿名的。這部片目前在香港仍無法被觀看,因為有關香港國安法的因素,那接下來就進行我們這一場次的映後,先請導演跟大家講講話打個招呼。另外想請問導演,因為這部片是好幾個人一起創作,當時是怎麼開始這兩部片的紀錄?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進到現場?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謝謝大家來看電影,我們還蠻珍惜這樣放電影的空間,因為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在香港這邊做放映,然後可以用比較親切的語言跟大家溝通,所以希望有什麼感受跟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關於紀錄片的製作,其實我們幾個人都是在現場有拍攝,可是沒有組織在一起,直到佔領立法會的那天之後我很想做一個片子,就想到在現場碰到的朋友,於是提議把素材都放在一起,如果有誰想要做影片就可以一起做。因為在整個現場一台攝影機是追不到很多層面的東西,後來發現素材放在一起之後,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檔案庫所以就成立了一個小團隊。
主持人
在那個拍攝現場,你如何去面對未知的事物?如何看待拍攝這件事?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面對未知,其實大家都很迷茫,每一天都感覺很困惑,所以大家一直在追網路上、telegram的資訊,也跟很多現場的人交流、問他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兩個片子會比較能組織出來是因為大家都固定在一個空間裡面,有自己的發展,所以是比較能夠做出片子來的,其他我們拍攝的時間其實都處在一個很混亂的狀態。
主持人
所以在現場你們是好幾個人在做拍攝,最後集結成影片。在台灣或是別的影展其實都有看到這樣的紀錄片,有得獎或是放映的機會,想請問這兩年在香港有做任何的放映嗎?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其實剛開始是有的,後來受到打壓,很多場地拒絕我們,基本上目前是沒有做場次的放映。
主持人
所以在香港,其實現在要看到這樣的片是蠻困難的,我很好奇影片拍完之後到了現在,你們的個人狀態如何?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大家開始變得不太跟他人接觸。很多感受平常不能面對面地談論,雖然看完影片之後發現有些東西可以透過影片表達了,可是在網路或私人的群組裡大家都較少談論政治,但我知道大家都壓抑著。
另外,最近也發生了很多事情,昨天跟一些前線的手足聊很多。最近我們的狀況其實應該蠻不好的,因為在準備新的片子,有很多事情需要一點時間去整理。
主持人
所以你剛剛講說,像大家到現在,其實很多人是不談政治,因為很多的感受就也沒有辦法去表述出來,透過這部片就是會讓很多人相信那個時候的事情,或者是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透過這個片有更多的抒發,對於現在的感覺還在慢慢的沉澱中。新的創作,也是跟香港有關嗎?從反送中延續到現在嗎?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新的片子是因為先前一整年的拍攝現場有很大的一股能量,後來這股能量好像都不見了,它去哪裡了呢?這些人回到一個人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狀態,這跟我們自己拍攝的經驗有很大的關聯,從自己出發去梳理、去找一些人聊天然後拍一個共同創造的東西,可能會有一點點的意義吧。
主持人
花蓮其實前幾年跟香港有很多的直航,我知道也有一些香港的朋友移居到花蓮居住,所以我覺得能夠在花蓮播放這樣的影片,也相當的珍貴跟重要。我們接下來也問看看現場的觀眾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好奇,或想知道的,我們可以提問給香港的紀錄片工作者,或者現場有香港的朋友,看到這樣的影片,你們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感覺?
觀眾分享
大家好,我們是移居來花蓮半年多的香港人。剛好錯過二〇一九年發生的事,這是我們沒辦法到現場的。剛才看到影片後,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對不起香港的年輕人,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能力去幫助他們、去改變他們,我們就好像是局外人,感受是很難過的,但是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做,所以也謝謝製片者的努力,把我們錯過了的事情記錄下來。我在這裡也很幸運的有機會看到這些紀錄片,希望可以繼續播放,讓更多人知道香港發生的事。
主持人
其實在這兩部片裡面,像《佔領立法會》當中有講到太陽花學運,我真的覺得比對台灣跟香港兩邊的現況真的落差蠻大,因為像我自己過往也有去過香港,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觀看這兩部片的過程,其實有很多的難受,因為跟我以前去香港看到的狀態,到現在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很好奇身為在當地的你們,自己如何面對這樣的轉變,還有你們未來的下一步有什麼樣任何的打算?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這樣的轉變,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說我們已經接受了,因為現在很多人打算離開香港,也有很多人現在每天都在面臨法律的程序,那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等待,每天都覺得那個底線就是一直的退,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很多人就開始會說你做這些事情,真的有意義嗎?能改變什麼?
我覺得有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迷茫,然後懷疑自己在做的。我們可能比較幸運,我們有幾代人都一起討論著、努力著,所以現在就是盡可能的想方法去做吧!這兩部影片就能提醒我們,當時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抗爭?我們為什麼要選擇衝進立法會?為什麼有四個人堅決的要留下來?我覺得,影片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提醒。
主持人
剛剛這樣聽起來會覺得面對中國的政府,的確是很悲觀的,可是政府無從改變,所以聽到你們慢慢接受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也可以同樣感覺那個失落。面對這麼強大的政權,我們就算做了這麼樣多的抗爭,但是政府呢?到底做了什麼樣的調整跟改變,好像繼續的忽視人民。這兩部片也會有個感覺是,的確不知道未來的香港會慢慢變得怎麼樣?可是起碼他有辦法提醒往後的人們,知道當時候何以要做這樣的事情。你們這部片大概有多少位創作者一起在這過程中努力?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拍攝的話約四、五個人,主要剪接就一個人為主,可是其他人也會幫忙,所以其實這個片都是先做剪接的那個人想做影片,然後找其他人的幫忙。網路上有很多理大的影片,為什麼這部片子會被禁?因為它梳理了一個說法出來,有一個視點去剪接,所以我們覺得就是不要浪費我們過去所拍攝的影像,要讓世人都有辦法觀看到,否則當這件事情被埋沒的時候,真的就會越來越多人無法去關注。
主持人
因為香港走到現在好像就是接受了。你們做這個片子有很多的努力,我相信是希望可以有所不同的。你們期待未來的香港社會是什麼樣子?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就我個人來講,我要表達什麼,我可以用自由的方法把他說出來,這就是我想要的社會。因為其實現在身邊的創作人都在討論要怎麼講才能避免國安法跟一些檢查,好像你只能擦邊球,其他的就不能做。我覺得,這個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創作上的思考,而是我們整個生活也被受到影響。
主持人
我覺得你們現在這樣拍完影片,光導演或是工作人員都是匿名這件事,就像你們現在所面對的狀態,因為匿名就是怎麼樣都不能表達,我只是想自由的創作,可是連很根本的自由都沒有。就像金馬香港那邊這次有入圍《少年》,我覺得好像很多時候,原本可以很自由的創作,包括我要用我的名字去表達我的想法,可是在香港的你們現在的狀態,可能就因此受到非常多的限制。現在還有最後的五分鐘有沒有觀眾想要發問的?
觀眾分享
其實我有很多香港朋友,也曾經去香港工作。所以在那段期間,晚上我們很關注香港直播,那我覺得看這個影片讓我看到一個年輕人的困惑,因為他有很多衝突。其實他沒有以拍那麼史詩級的樣貌呈現「我們這麼的拼命、熱血」,或者擋在那個強勢武力前,很多是青少年。他在這麼多天看到絕望,一次又一次找不到方法去應對,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才可以改變那個困境,真正社會的中間份子,這些能夠用經濟去強勢的另外一種方式的中年人的壓力,他們其實在這個影片中是比較沒有探討的。這個片子是很十八歲的年輕人,大部分也只有年輕人才可以這樣義無反顧嘛,所以我覺得這個片子其實是很掙扎。看到年輕人為了這件事,他的底線在哪裡?在台灣之前三一八學運之後,我在街頭,有遇到水車,那個凌晨警察就要衝進來,在半夜的時候兩三點就知道忠孝西路那邊已經開始推進,其實那時候連我都覺得是很惶恐的,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我們從來沒有遇過這種情形,那更何況十幾歲的青少年,雖然我覺得那個東西是這個影片中,讓我看到其實很不容易,很難說和理非或者這些人的爭執,當然對有些人來說,他會覺得你背叛了我們。其實他們也很恐懼,可是他們畢竟是青少年,所以我就在影片讓我覺得很感動是拍到那個掙扎,真的很不容易。
主持人
我覺得那個掙扎,包括這個片子在在講的就是到底要留下來,或者是要離開。片子常常是這樣,我們在講一個地方,可能是一個理大裡頭,或者是在一個立法會裡頭。可是他其實在講的就是整個國家,大家面對的狀態,所以對於裡頭那些抗爭的人到底要繼續留在香港這裡,還是要選擇離開香港,我覺得也是一個象徵。順著觀眾的問題,我看到影片真的都是非常多的年輕人,所以很好奇中生代的香港人,或者是比較老一輩香港人,他們怎麼樣看待你們在做的事情?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其實很多都不一樣,就以我自己接觸的來說,很多放映之後,有一些比較年長的人,他都會比較內疚,會拷問自己當時在做什麼。有些人也是會說,其實他很不理解前面的人為什麼要做一些暴力,或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定?如果一個人他不在現場,他沒有跟他們一起經歷很多的掙扎討論,或者問過的時候,他只會在新聞看到他們的決定,比如說他們決定留下來、他們決定攻出去,然後整個過程都是缺失的。因為這個缺失,讓他們開始有很多不理解,甚至是批判。所以有些人就說,看了這個影片她開始理解暴力是在什麼情況被激發出來,或者是其實他們跟我一樣也是很脆弱。因為,他們從新聞其他的畫面對他們的想像是蒙面的,有一些勇敢的年輕人。可是在這兩個片子就會看到很多另外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理解的入口。
主持人
因為片子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也是他不能只有單一的觀點,就像好像大家只會從新聞上看到,他就是某一種聲音告訴我們,好像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你們在做的事情也補足了這一塊,讓大家或觀眾或在地的民眾,或是世界上的人更了解香港那個時候,何以會有這麼多的抗爭,像雨傘的事情到後來的種種,不要從很表面的衝撞衝進立法會,然後是抗爭來去詮釋大家在做的事情。就像台灣之前發生318學運,好像都會說,這群人是暴徒,可是其實我們應該要理解的是,為什麼這些人需要做這件事情?到底政府做了什麼?這個國家做了什麼?所以人民才會要這樣子付出。想問香港的導演,有沒有最後想要告訴現場觀眾朋友們的話?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很感謝大家來跟我們交流,很期待有一天這個影片,可以不打馬賽克,然後我們可以面對面交流。
主持人
我希望有一天就像你講得不要有馬賽克,然後片尾名單可以看到你們的名字,可以很自由。很謝謝你們今天的參與跟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