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黃家榮 (花蓮文史工作者,現為762書庫負責人)
▯側記:湯琇媚
▯攝影:湯琇媚
⠀
你也有在觀賞電影前,起立唱國歌的記憶嗎?以前的人們到戲院竟然不只是看戲?此次台灣老戲院專題講座《消失的花蓮戲院》,邀請到黃家榮老師來和我們分享自身過去的觀影經驗,以及花蓮的戲院歷史。大家也藉由此次的機會,透過老照片一睹戲院們曾經的風采。
✍花蓮戲院的全盛時期
戰後花蓮戲院片地開花,當時除了筑紫館、稻住館以及太陽館三間戲院之外,還有其他數十間電影院在花蓮各地開辦,其中包括新城鄉2間、花蓮市7間、壽豐鄉1間、鳳林鎮3間、光復鄉7間、瑞穗鄉3間、玉里鎮6間、富里鄉5間以及吉安鄉1間。
✍早期戲院也常被政府用來宣揚國家政策
「看電影之前要先唱國歌。」黃家榮老師提到,以前國慶日的時候,大家會在遊行之後一起進到戲院,觀賞當時的政宣愛國電影。
✍戲院作為人們日常的休閒場所
早期以農業社會為主,村莊人口眾多,人們在工作之餘有休閒娛樂的需求。當時還有「勞軍票」優惠,如果是購買半票的話是三塊錢,觀影票價是一般大眾所能負擔的。過去的戲院還兼任歌舞團表演場地、各個地方鄉鎮學校畢業典禮的會場,以及演講活動等集會場所。
⠀
✍社會變遷對戲院造成的影響
轉型成為工業社會後,人口外移問題加劇。除此之外,電視的普及化,開始有老三台(台視、華視及中視)播映,隨後錄影帶的出現以及國片的沒落,漸漸地使人們接觸影像媒介的習慣也跟著轉變。